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神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 2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12 月实施治疗的 8 0 例精神进食障碍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其中精神的进食障碍类型主要有:厌食、暴饮暴食、拒食、异食四种;其发生原因则主要包括:自罪妄想、被害妄想、幻觉支配、意向倒错、过度兴奋等。经过积极护理患者进食障碍有明显缓解,其护理有效率达到 100% 。结论:在精神进食障碍患者护理中,依照患者的进食障碍类型以及进食障碍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和护理有效性。

  • 标签: 精神病人 进食障碍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女性精神康复训练与心理干预的效果 。 方法:本次研究 将 70 名女性精神作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为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 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 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 ,并将前者设置为对照组,后者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患者护理期间各类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有 2 名患者出现危险性行为,占比 5.71% 。对照组患者护理期间有 8 名患者出现危险性行为,占比 22.86%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 结论:将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融入女性精神的护理中有助于降低患者住院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其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值得推广 。

  • 标签: 女性精神病人 康复训练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对住院精神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0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精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实施心理护理),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者92.5%的护理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P<0.05表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精神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取心理护理的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在提升其护理配合度的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发病风险,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新冠肺炎 精神病人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2019年5月下旬的红谷滩杀人案震惊世人,在造成如此恶劣的社会影响时,罪犯万某弟却屡屡以自己有精神为由推脱罪责。精神犯罪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热点,如何做好其中的预防与控制,避免红谷滩杀人案的重演,本文将从家庭监管、强制医疗、社区监管、责任认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精神病人 家庭监管 强制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4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流浪精神患者中 70例有暴力行为的患者 , 随机均分两组各35例,对照组 入组前后均采用 GQOI-74 暴力行为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 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均住院 4 个月 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暴力风险评估分值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暴力风险评估分值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护理效果 94.29%优于对照组 74.29%。 结论: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通过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症状,减少暴力行为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暴力行为 风险评估 护理干预 流浪精神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精神临床高危综合征人群、首发精神患者和健康对照在情绪识别过程中的耗时和准确率的特征。方法2015~2017年经前驱期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syndromes,SIPS)临床访谈后入组临床高危人群50例,经定式临床访谈诊断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5,SCID)诊断入组首发未服药的精神患者50例,同时招募健康对照50例。以情绪的眼神图片为线索,结合认知功能变量,自编基于电脑化的评估和时间记录系统,比较三组间情绪识别准确率及其耗时性特征。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样本的情绪识别准确率和耗时特征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对三组被试的情绪识别准确率和耗时特征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高危人群组[(65.1±10.4)%]、健康对照组[(72.5±6.6)%]和首发患者[(50.3±21.6)%]在眼神阅读准确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高危人群和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低于高危人群(均P<0.05)。在眼神性别判断准确率上,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26.0)%,(92.7±3.7)%,(91.8±4.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首发患者眼神性别判断准确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高危人群(均P<0.05)。(2)高危人群组[(12.4 ±11.2)s]、健康对照组[(6.9 ±1.7)s]和首发组[(10.3 ±6.0)s]在眼神阅读耗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高危人群眼神阅读耗时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眼神性别判断耗时上,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s,(0.8±0.2)s,(1.6 ±1.2)s](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首发患者眼神性别判断耗时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高危人群(均P<0.05)。(3)高危人群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呈负相关(r=-0.175,P=0.225),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呈正相关(r=0.503,P<0.01),健康对照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不相关(r=-0.104,P=0.471)。结论情绪识别能力在精神发作过程中表现出时效降低的特征,高级复杂认知测评需要引入时间维度的测量。

  • 标签: 早期精神病 社会认知 情绪识别
  • 简介:摘要:当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针对精神院乱收费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社会上很多“被精神 "的问题虽然说不清,针对专业医护人员而言,要具备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和医学准则,不能针对精神进行主观臆断,在针对精神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无病推定 "原则。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无病推定原则的主要内涵以及精神诊断过程中落实无病推定原则所采取的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

  • 标签: 精神病 诊断 "无病推定 "原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药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88例医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单药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单药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氨磺必利,该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齐拉西酮 氨磺必利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本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病症,很多精神患者不能自我控制,有的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故医院的护理人员不得不承担着繁重复杂的护照服务。同时,大部分精神患者需终身服药,但传统的护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失误,比如服错药或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护理者的态度恶劣等情况,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需要为精神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而慎独精神护理可使护理人员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仍保持自律,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 标签: 慎独精神 精神病 口服药护理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以长期用药为主,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等为临床常见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其疗效受到肯定,但有研究表明抗精神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体质量上升、糖脂代谢紊乱,但关于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不同方案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文献不多。为了提高精神障碍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利培酮、奥氮平长期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及患者体质量、糖脂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代谢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疾病,预防复发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国内外治疗指南中推荐抗精神药长效针剂为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且目前已积累一定的研究数据。由于治疗指南更新的相对滞后,针对长效针剂的实际临床应用尚不能及时在指南中全面体现。基于此,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由15位精神科专家组成了本共识的专家组,在系统总结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基础上,针对临床实践者最关注的长效针剂实际临床应用问题,包括适用患者人群、用法用量、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特殊人群使用以及使用全程中的医患沟通要点给予了合理阐述,以期帮助医生在实践中规范合理地应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所致便秘的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到 2018年 6月在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的服用抗精神药物治疗时出现便秘的精神疾病患者 62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 n=31)和观察组( n=31),对照组给予通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的排便间隔时间和排便持续时间 均降低( t=13.149, 10.371, 20.441, 19.568, P<0.05),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观察组的排便间隔时间和排便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 t=8.370, 11.614, P<0.05),对照组在首次排便时发生各类异常情况的比例均高于观察组( χ2=4.679, 4.769, 4.613, 7.884, P<0.05),观察组的便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z=1.804, P<0.05)。结论 利用针灸辅助治疗抗精神药所致的便秘,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便秘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精神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研究精神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精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自2020年4月长达18个月内本院收治的138名精神患者进行治疗。在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下,我们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69人。患者进行长时间持续性观察,并设计一个表格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设计的表格为5分制,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状况越良好。结果:在最开始进行调查时,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为2.37分,对照组的精神状况为2.45分,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护理,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升到了4.56分,对照组的评分仅为3.18。结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无论是从生活质量、社会认知度、感知能力均要好上不少,因此对精神患者实施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可是有很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 标签: 心理护理 语言沟通 精神病患者 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