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环状RNA是非编码RNA家族的成员,可以多种方式参与生物学功能,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侵袭和转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环状RNA可以通过海绵吸附微小RNA和RNA结合蛋白参与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肿瘤耐药过程中的DNA修复、凋亡、增殖、细胞转运,以及介导肿瘤耐药的细胞内酶,进而在肿瘤耐药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证实通过干扰环状RNA的表达,可以提高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提示环状RNA可能为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微RNAs 肿瘤 抗药性
  • 简介:摘要活性氧是一类活性较高的含氧化合物,能够在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正常生理条件下由抗氧化系统清除。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系统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活性氧的过度产生和积累,可造成胞内DNA、脂质及蛋白的氧化损伤,诱发细胞恶变可能。另外,活性氧还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参与调控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肿瘤细胞耐受性,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另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甚至坏死。由此可见活性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活性氧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 标签: 肿瘤 氧化剂 抗氧化剂 活性氧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发现在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甚至健康成年人的血细胞中有相当比例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克隆性造血现象。进一步研究又提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具有肿瘤进展潜能的克隆性造血等概念。研究还发现克隆性造血与炎症、心血管病、实体肿瘤及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等也有密切关系。文章结合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克隆性造血与血液肿瘤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血液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再生障碍性 突变 克隆性造血
  • 简介:摘要中国是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EC的进展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作用下分化为M1和M2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主要发挥抗肿瘤作用,M2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金属蛋白酶等免疫调节因子影响巨噬细胞分化和免疫抑制的过程,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同时还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等途径影响EC进展的各个方面。因为传统治疗方案的局限性,我们亟需为EC的治疗开发新的方案,因此研究TAMs在EC发病起始及进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抑制 促肿瘤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曾被科学家认为是错误剪切形成的罕见的环状RNA被证明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外显子或内含子组成。其在生物体内存在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分子海绵"机制吸附相应的microRNA (miRNA)从而参与转录翻译过程,在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环状RNA在泌尿系肿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DNA 环状 细胞凋亡 肿瘤浸润
  • 简介:摘要人类肠道中定殖着各种菌群,其对肠道乃至全身免疫系统功能的维持均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炎性、免疫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而在免疫治疗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主要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关系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的相关因素4个方面进行综述,对近十年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免疫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且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肠道菌群 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免疫失调在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态中高度多样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影响血液系统肿瘤的进展及患者预后。笔者拟从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肠道微生态与宿主抗肿瘤免疫、血液系统肿瘤发病及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化疗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等方面,对肠道微生态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肠道微生物群 血液肿瘤 免疫调节 药物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胃癌相关的多项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以及含量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进而筛选出胃癌肿瘤标志物 ,并对该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方法  35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 2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两组血清中多种肿瘤标志物。比较两组 12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CA)125、甲胎蛋白 (AFP)、铁蛋白 (Ferritin)、 CA1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癌胚抗原 (CEA)、 CA242、 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单位 (β-HCG)、生长激素 (HGH)]的阳性情况; CEA、 CA19-9、 Ferritin、 CA242、 CA125肿瘤标志物含量;中医辨证分型阳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 CA125、 Ferritin、 CEA、 CA242、 CA19-9阳性率分别为 42.86%、 25.71%、 45.71%、 34.29%、 42.86%,均高于对照组的 18.52%、 3.70%、 18.52%、 0、 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 AFP、 CA15-3、 PSA、 f-PSA、 NSE、 β-HCG、 HGH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 CEA、 CA19-9、 Ferritin、 CA242、 CA125肿瘤标志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 ,总体上实证 (肝胃不和型、痰湿凝结型 )阳性率显著低于虚证 (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 )阳性 率。结论 蛋白芯片检测与胃癌肿瘤标志物结合诊断胃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CEA、 CA19-9、 Ferritin、 CA242、 CA125为 5种价值型相对较高的标志物 ,并且其表达量与阳性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高度相关性 ,可为临床胃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胃癌肿瘤标志物 阳性率 中医辨证分型
  • 简介:【摘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步升高,如今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临床为能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展开了大量研究。炎症微环境可导致细胞增殖、突变,继而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免疫逃避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简单阐述了白细胞介素 6与消化道肿瘤关系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白细胞介素 6 炎症
  • 简介:摘要: 根据医学研究发现, 人体微生态系统主要存在 胃肠道和 呼吸道等多个部位。 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是其中最复杂的部分之一。由于 肠道菌群具有生理功能 ,它对人体的 代谢都会带来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 肠道微生态系统出现了问题,可以就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文对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肿瘤发生 发展关系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本身不具有转录活性,但它可通过与染色质结合改变其结构,继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RNA基因能够调控HMGA2在肿瘤中的作用,同时肿瘤的侵袭性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靶向HMGA2基因治疗相关肿瘤。文章主要介绍HMGA2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分子靶向治疗 RNA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CR-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肿瘤中可见CR-1异常表达,它在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Nodal信号通路、非Nodal信号通路、Wnt/β-catenin及Notch信号通路等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目前,CR-1被认为是新的肿瘤标志物,可能成为不同类型肿瘤干预性治疗的新靶点,也有可能成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重要的靶点,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对CR-1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CR-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CR-1与各种肿瘤关系以及CR-1在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4个方面的介绍,旨在对CR-1与不同部位肿瘤关系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大小与转移部位相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组对比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与患者术后饮食情况的关系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自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中抽取 9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术后出现早期肠梗阻的 45例为研究组,未出现早期肠梗阻的 45例患者为对照组,分组对比患者手术后难消化食物饮食情况以及对饮食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早期难消化食物的进食率高于对照组,对各类饮食知识的掌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后进食不合理是导致其术后出现早期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临床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加强对合理饮食的管理和教育,避免不合理饮食情况的发生,确保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胃肠肿瘤 术后康复 术后早期肠梗阻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鸢尾素FNDC5在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qRT-PCR检测FNDC5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和预后的关系。结果FNDC5主要表达于肝癌细胞的胞浆中,胞核弱表达。30例肝癌组织中,FNDC5阴性0例,FNDC5弱阳性5例,FNDC5阳性19例,FNDC5强阳性6例。qRT-PCR法检测显示,在发生脉管侵袭的肝癌组织中FNDC5高表达。在FNDC5高表达的HCC中脉管侵袭的发生率为30%(9/30),显著高于FNDC5低表达组的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026,P<0.05)。肝癌组织中FNDC5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性别、乙肝病毒感染(HBsAg)、甲胎蛋白(AFP)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FNDC5含量的高低与肝癌是否发生脉管侵袭密切相关,可预测术后肝癌复发。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且在肿瘤发生早期就会有显著改变。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组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未来进一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为临床上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本文综述了部分表观遗传修饰的功能和机制,以及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肿瘤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

  • 标签: 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肿瘤 基因突变 染色体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10(ANXA10)与肿瘤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肿瘤外科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手术切除的结直肠腺癌标本进行研究,患者均为初诊患者。7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57.69±8.32)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75例结直肠癌肿瘤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石蜡组织中ANXA10蛋白表达,分析ANXA10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全基因克隆技术上调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中ANXA10的水平;新型四唑化合物(MTS)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N-钙黏素(N-cadherin)、E-钙黏素(E-cadherin)的表达。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NXA10蛋白阳性率(22.67%)低于癌旁正常肠黏膜(54.67%,χ2=16.190,P<0.01);ANXA10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化(高中分化36.36%,低未分化11.90%)、淋巴结转移(阳性5.13%,阴性41.67%)及临床分期(Ⅰ~Ⅱ期58.33%,Ⅲ~Ⅳ期5.88%)明显相关(χ2=6.307,P<0.05,χ2=14.258,P<0.01,χ2=25.614,P<0.01)。ANXA10在人结直肠癌细胞株中低于正常肠黏膜细胞株HIEC,SW480细胞中ANXA10表达最低(F=31.714、85.211,P<0.01)。转染后SW480细胞中ANXA10表达明显增高(F=1 774.586、1 559.994,P<0.01);转染48 h后转染组SW480细胞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F=271.017、215.699,P<0.01);转染组SW480细胞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F=1 204.876、70.137,P<0.01)。转染组SW480细胞中PCNA、N-cadherin、MMP-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RNA:F=35.974,P<0.01;F=8.933,P<0.05;F=21.868,P<0.01;蛋白:F=100.484,P<0.01;F=90.413,P<0.01;F=7.990,P<0.05);而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转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mRNA:F=40.375,P<0.01;蛋白:F=128.487,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存在ANXA10表达缺失现象,ANXA10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进展及转移的重要机制。

  • 标签: 结直肠癌 膜联蛋白A10 增殖 转移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肝移植术后复发严重影响预后。NK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线抗肿瘤细胞群。肝NK细胞具有与外周血和脾脏NK细胞不同的特殊表型和功能。供肝灌注液提取NK细胞进行扩增、激活和筛选后得到的活化NK细胞输入受者体内,可以通过TRAIL途径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且这种治疗的安全性较好。本文就NK细胞与HCC的关系,及过继免疫治疗防治肝移植术后HCC复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NK细胞 过继免疫治疗 肿瘤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基因在膀胱肿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经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07月至2018年07入我院经病理证实膀胱癌患者共86例,其中非浸润型50例,浸润型36例,同期选择30例膀胱良性肿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癌组织ERCC1和RRM1 mRNAs定量表达水平。随访时间15~63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记录非浸润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期、总复发率和生存率,分析ERCC1和RRM1基因表达与灌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膀胱良性肿瘤组患者比较,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RRM1呈高表达,ERCC1呈低表达,并且浸润型患者RRM1明显高于非浸润型,ERCC1明显低于非浸润型(P<0.05)。并且,肿瘤组织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针对非浸润型患者灌注后共复发7例(14.0%),复发组患者肿瘤组织RR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而ERCC1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和RRM1高表达不仅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还与吉西他滨的灌注疗效有关;检测ERCC1和RRM1表达对早期预测灌注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膀胱癌 吉西他滨 ERCC1 RRM1 膀胱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长非编码RNA 00673(LINC0067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70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的LINC00673的表达。患者男45例,女25例。年龄(56.4±11.8)岁,中位年龄56岁。实验分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析LINC0067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NA干扰技术抑制LINC00673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检测抑制LINC00673表达后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探讨分子机制。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与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0.703±0.223)比较,结肠癌组织中LINC00673表达(1.393±0.345)明显增高(t=14.053,P<0.01)。LINC00673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高中分化1.004±0.273,低未分化1.491±0.245)、临床分期(Ⅰ~Ⅱ期1.009±0.274,Ⅲ~Ⅳ期1.608±0.226)、淋巴结转移(阳性1.523±0.265,阴性0.988±0.290)明显相关(t=-6.084,P<0.01;t=-9.730, P<0.01;t=6.060, P<0.01)。结肠癌细胞株LINC006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细胞株HIEC(F=21.364,P<0.01);抑制LOVO中LINC00673表达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迁移:F=1211.220,P<0.01;侵袭:F=72.672,P<0.01);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增高,N-Cadherin、Vimentin、MMP-9表达明显降低(F=196.401、147.029、47.231、137.190、551.551、35.646、24.948、17.5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00673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抑制LINC00673表达可通过调节EMT分子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EMT。

  • 标签: 结肠癌 长非编码RNA 上皮-间充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