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采用骨科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术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护理,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较好改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脊柱脊髓损伤术患者实施骨科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康复护理 脊柱脊髓损伤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患者提供骨科康复护理,探讨其具体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3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6名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将76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8名患者。给予实验组患者骨科康复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统计并做好护理效果与脊柱脊髓功能恢复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良好的人数为35例,对照组护理效果良好的人数为28例,卡方值为4.547,P<0.05。骨科康复护理应用后,实验组患者轻触觉、运动、针刺觉这三指标的得分分别为(85.11±3.31)分、(86.71±3.21)分、(88.21±3.08)分,对照组三项指标得分偏低,t值分别为16.295、21.784、18.840,P值均<0.05。结论:骨科康复护理能够在脊柱脊髓手术患者术后恢复中发挥出很多积极作用,其对于提升护理效果并加速脊柱脊髓功能恢复具有很大帮助,骨科康复护理值得被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脊柱 脊髓 骨科 康复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S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2例SCI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5月-2023年10月时间段内所收治,按抽签法做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基础护理,21例)与干预组(骨科康复护理,21例),比较两组的脊髓功能评分、不良心理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脊髓功能评分更高,干预组护理后的不良心理评分、总并发症率均更低(P<0.05)。结论:骨科康复护理应用于SCI患者中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康复护理 脊柱脊髓损伤 心理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结合两组的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24)与研究组(n=24)。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形式,研究组则采用骨科康复护理干预形式,具体观察指标如下: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更佳(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针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来说,采用骨科康复护理干预的手段,主要作用就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缩短脊髓功能的恢复时间,避免发生多方面的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康复护理 脊柱脊髓损伤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手术机器人具有精度高、切口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脊柱外科机器人的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适应症、临床应用不足进行综述。

  • 标签: 骨科手术 机器人 脊柱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内在我院接受接受康复治疗骨科脊柱手术后的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将其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对比干预护理。将常规疼痛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将规范化疼痛护理应用于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h、术后3d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规范化疼痛护理 骨科脊柱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2例脊柱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DVT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78%(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7/36)(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7d的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脊柱骨科术后患者的DVT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 标签: 脊柱骨科术后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 作者: 张芬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22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湖北武汉,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在2023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46例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各2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规范化疼痛护理,比对两组的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护理满意度等观察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NRS疼痛程度评分相匹配,P>0.05。干预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5.65%)高于对照组(73.91%),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降低骨科脊柱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疼痛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疼痛护理 骨科 脊柱手术
  • 作者: 陈云云 赵斌梅 魏学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2-20
  • 出处:《中西医结合护理》2024年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73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科护理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情况优于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可有效预防脊柱骨科患者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脊柱骨科 并发症 预防 中西医结合护理 护理策略
  • 作者: 陈云云 赵斌梅 魏学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05
  • 出处:《中西医结合护理》2024年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73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科护理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脊柱骨科收治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情况优于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策略可有效预防脊柱骨科患者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脊柱骨科 并发症 预防 中西医结合护理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实施价值。方法:选择2022.1.1-2023.11.30期间本院脊柱骨科手术患者72例,依据术后有无DVT划分为DVT组、非DVT组,两组均行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分析脊柱骨科术后DVT风险因素及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结果:多因素分析示:年龄≥65、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短于护理前(P<0.05)。结论:脊柱骨科术后DVT风险因素较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实施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可降低DVT发生率。

  • 标签: 脊柱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 深静脉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指的是因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而形成的团块,常出现于下肢、足背及骨盆等部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出现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在脊柱骨科术后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达20%~40%[1]。对于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来说,其护理难度较大,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其具有病情发展迅速、不易察觉、病情危重等特点。为降低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1例脊柱骨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脊柱 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循环管理在脊柱骨科压疮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骨科压疮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的前瞻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科压疮患者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前瞻性护理管理,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循环管理 脊柱骨科 压疮患者护理 应用 患者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识别及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某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329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68例,发生率20.67%,其中近端29例,远端39例。按照是否并发下肢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影响并发下肢DVT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ASIA评级、创伤、输血量、肌力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均为影响术后并发下肢DVT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A级ASIA评分、严重创伤、输血量过多、肌力异常、HHcy为脊柱骨科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积极针对高危患者对应防护,尽量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术后尽早实施功能锻炼等,以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

  • 标签: 脊柱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识别 深静脉集束化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识别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风险因素,分析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我院接受脊柱骨科手术治疗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134例患者脊柱骨科手术后发生DVT的有26例,发生率为19.40%,对比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及护理效果。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有26例,发生率为19.40%,年龄、糖尿病史、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以及D-D、CRP水平是影响下肢DVT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P<0.05);护理后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输血量、肌力异常均为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DVT风险因素,通过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

  • 标签: []脊柱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 集束化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