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骨巨细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24例中股骨10例、胫腓骨3例、髌骨1例、颈椎1例、髂骨3例、骶骨1例、桡骨3例、肱骨2例。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压痛。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结论通过分析骨巨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总结出对骨巨细的诊断要点。偏心性的膨胀性骨质缺损区,粗细不等的骨小梁呈“肥皂泡”样改变是骨巨细的x线典型特征。

  • 标签: 骨巨细胞 临床表现 X线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巨细的影像学征象,总结骨巨细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骨巨细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2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的影像学表现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方法,与临床表现、病人一般状况相结合将提高骨巨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的x线Campanacci分期与手术方式选择,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收治的78例骨巨细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21~68岁,平均38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30例,胫骨近端21例,桡骨7例,股骨近端11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髁间2例。根据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本组患者Ⅰ级17例,Ⅱ级46例,Ⅲ级15例,再考虑到患者年龄、肿瘤部位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手术方式 疗效分析 分期 患者年龄 肿瘤部位
  • 简介:目的:研究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的弥漫型巨细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生于TMJ区的弥漫型巨细的CT图像。结果:8例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5.1岁,所有8例病变都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6例肿块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增宽。髁突骨质改变7例,另外6例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结论:发生于TMJ的弥漫型巨细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伴强化,髁突及颅底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

  • 标签: 弥漫型巨细胞肿瘤 颞下颌关节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与危害性。方法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受检新生儿CMVIgM阳性率CMVIgG阳性率16%IgM抗体阳性率3.5%。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脾肿大、黄疸、出血点、紫癜、脉络膜视网膜炎、胎儿生长迟缓、小头畸形等。其中以出血点、肝脾肿大和黄疸为最常见。结论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高。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是造成先天性缺陷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期通过监测准确的预测远期后果,及时的随访,早期干预治疗,减轻后遗症,改善预后继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 先天性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巨细病毒的感染率,探讨巨细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过手术或者胆道造影等证实为胆道闭锁的患儿进行血清学的CMV-IgM以及CMV-IgG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此15例患儿的肝脏活检标本以及9例尸检婴儿的肝脏组织进行CMVDNA检测,检测巨细病毒的感染率。结果1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应用ELISA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仅CMV-IgG阳性3例(20%),CMV-IgG及CMV-IgM均阳性者7例(46.7%);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肝脏活检组织进行检测,CMVDNA阳性病例6例(40%),其中CMV-IgM(ELISA法)与CMVDNA(RT-PCR法)均阳性4例,均阴性6例。在9例同期尸检婴儿肝脏组织中,1例CMVDNA阳性,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胆道闭锁患儿的巨细病毒感染率。结论巨细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胆道闭锁 巨细胞病毒感染 实时荧光定量
  • 简介:巨细病毒(CMV)肺炎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及凶险的并发症,是由巨细病毒(CMV)引起的肺部感染,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进展快,严重影响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近年来,关于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性肺炎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出现大量研究,该文就巨细病毒(CMV)肺炎的诊断及治疗阐述如下。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巨细胞病毒肺炎 诊断与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婴幼儿感染巨细病毒(CMV)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7例CMV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热、咳嗽、鼻塞”就诊者5例,占29.4%;以“听力障碍”就诊者2例,占11.8%;以“全身皮肤黄染”就诊者6例,占35.3%;以“早产”就诊者2例,占11.8%;以“纳差”就诊者1例,占5.9%;以“肌张力增高”就诊者1例,占5.9%。结论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故对原因不明的黄疸、视听力障碍、血小板减少、运动系统发育迟缓等情况,应警惕CMV感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 传染病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HCMV灭活效果及其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10份含有滴度为7.65㏒TCID50/mlHCMV的红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150µmol/L的核黄素,接受λ=400-500nm,光照强度为40,000Lux处理20min,测定处理病毒滴度及35天储存期各时间段质量指标的影响2,3-DPG、ATP酶、上清液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红细胞病毒滴度下降大于7.21㏒TCID50/ml;处理后保存35天内红细胞主要质量指标未发生不良变化。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有效灭活红细胞中HCMV,对红细胞体外质量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疸患儿与其母亲人巨细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名黄疸婴儿分为新生儿组和1~6月龄组,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婴儿尿液及其母亲乳汁中的人巨细病毒DNA(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1.84%,尿液阳性率达24.34%;1~6月龄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4.94%,尿液阳性率达41.38%。结论乳汁是婴儿HCMV感染的高风险因素,1~6月龄组婴儿HCMV感染与母亲乳汁的关系较新生儿组大。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FQ-PCR 黄疸 母婴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与颅内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4例巨细病毒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患儿分为CMV-IgM阳性组(IgM阳性组)、CMV-DNA阳性组(DNA阳性组)和CMV-IgM、CMV-DNA双阳性组(双阳性组),比较3组颅内损伤差异。结果:IgM阳性组与双阳性组颅内损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高于DNA阳性组(P〈0.01)。3组颅内出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更易造成新生儿颅内损伤。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无显著差别。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动性感染 颅内损伤 颅内出血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住院患儿人巨细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血清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5215例温州地区住院患儿,按年龄将患儿分为〈28d、28~d、6~月龄、1~岁、3~岁、7~14岁6个组,采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定量检测血清HCMVIgM/IgG抗体浓度,并对各年龄段HCMVIgM/IgG的阳性检出率及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5215例住院患儿HCMVIgM阳性检出率为14.38%(750/5215),HCMVIgG阳性检出率为82.45%(4300/5215),HCMVIgM和HCMVIgG同时为阳性12.98%(677/5215);HCMVIgM阳性检出率以〈28d组最低(1.06%,P〈0.01),28~d组最高(21.48%,P〈0.01);HCMVIgG阳性检出率以〈28d和7~14岁两组高(分别为98.77%和86.54%,P均〈0.01);HCMVIgM阳性浓度在6个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P=0.02);HCMVIgG阳性浓度以28~d组最低(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P〈0.01)。750例HCMV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34.80%(261/750),其中肺炎占16.93%(127/750)。结论温州地区住院患儿HCMV感染率高,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间患儿HCMV感染率及抗体浓度不同。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HCMV) 化学发光法 温州地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乳母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导致患儿病理黄疸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方法通过认真分析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我院儿保科管理的1432名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其中64例乳母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引起患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结论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导致患儿病理黄疸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巨细胞病理性黄疸母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疆伊犁州当地少数民族母婴HCMV感染流行规律的了解,以制定适应的防治对策;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果①汉族母亲“阳性”率(46/133)34.59%;婴儿“阳性”率(9/115)7.83%;②维吾尔族母亲“阳性”率(41/116)35.34%;婴儿“阳性”率(5/66)7.58%;③哈萨克族母亲“阳性”率(35/103)33.98%;婴儿“阳性”率(4/76)5.26%。无论是各民族间HCMV感染监测之总体比较,还是产妇或孩子各民族之间结果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母子之间HCMV-DNA监测结果之比较,其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5)祥见附表。结论对新疆伊犁州当地汉族及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母婴HCMV的感染情况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总体阳性率在国内居中。FQ-PCR能较快速、特异、灵敏地定量检测乳汁、尿样及各体液中HCMV-DNA,对感染状况及疾病的诊断,疗效的监测评价,愈后评估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民族 母婴 HCMV-DNA 病毒感染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巨细病毒(CMV)感染对婴幼儿喘息患儿瘦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方法69例婴幼儿喘息患儿作为观察组,28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PCR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痰及血CMVDNA水平,比较以上二组痰、血CMV-DNA阳性率;根据患儿CMV感染及是否使用更昔洛韦治疗情况,分为CMV感染更昔洛韦治疗组、非治疗组和非CMV感染组。放射免疫法检测患儿入院后24h内、治疗结束24h内及治疗后12周的血清瘦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并门诊或电话随访2年观察喘息发作次数。结果(1)69例婴幼儿喘息患儿中巨细病毒感染患儿37例(阳性率53.6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8,3.57%)(p<0.01);(2)37名婴幼儿喘息患儿痰CMVDNA为30,3769.8拷贝/ml,其中23例血CMVDNA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r=0.047;(3)入院24h内更昔洛韦治疗组、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和非巨细病毒感染组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Treg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LR4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昔洛韦治疗组、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和非巨细病毒感染组组间瘦素水平、CD4+CD25+Treg百分比及TLR4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24h内更昔洛韦治疗组、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和非巨细病毒感染组瘦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更昔洛韦治疗后CD4+CD25+Treg百分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低于同期非更昔洛韦治疗组TLR4水平(p<0.05)。治疗后12周更昔洛韦治疗组瘦素及TLR4水平低于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和非巨细病毒感染组,CD4+CD25+Treg百分比高于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和非巨细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巨细病毒感染组瘦素水平、CD4+CD25+Treg百分比及TLR4水平与入院后24小时内及治疗结束24小时内比较无明显差异。(4)更昔洛韦治疗后随访2年患儿喘息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1)巨细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有关,婴幼儿喘息患儿痰CMVDNA检测优于血CMVDNA检测;(2)CMV感染可能通过血清瘦素高水平表达、CD4+CD25+Treg数量的减少和TLR4表达增加及三者间相互作用导致Th1/Th2失衡,从而在婴幼儿喘息中发挥作用;(3)更昔洛韦治疗能有效减少CMV感染导致喘息发作次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儿茶酚胺所致的疾病。肿瘤细胞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目的讨论嗜铬细胞治疗用药。方法通过诊断进行药物治疗。结论在术前及术中需要使用药物以控制血压,避免术中血压波动以诱发危象和休克,降低手术的风险和死亡率。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西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