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小儿间歇斜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间歇斜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三棱镜治疗)各50人。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好、视觉感知不适症状低、临床症状及斜视度数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三棱镜 感知觉训练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间歇斜视应用双眼直肌后徒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围绕本院收治的60例小儿间歇斜视患儿进行分析,入院时间均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并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30,双眼直肌后徒术治疗)及试验组(n=30,双眼直肌后徒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针对眼位的稳定及视功能重新建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试验组正位率(80.00%)高于对照组(36.67%),欠矫率及过矫率(13.33%、6.67%)均低于对照组(36.67%、36.67%),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持续性姿势-知觉头晕(PPPD)是一种慢性功能前庭疾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PPD患者在姿势控制或空间定向活动中常表现出较高的视觉依赖,同时在视觉运动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中症状加重。PPPD患者的视觉依赖表现可能与年龄因素、焦虑症状、视觉-前庭系统交互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系。正确认识视觉与PPPD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未来PPPD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文中针对视觉因素与PPPD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可能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头晕 视知觉 前庭疾病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IXT)是儿童常见的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斜视首位,主要以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为主,但各种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优缺点、效果等存在争议。现笔者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IXT的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保守治疗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治疗间歇斜视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所接受的间歇斜视患者共60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30例)在常规基础上使用双眼视觉训练,了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斜视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斜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着治疗后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运用双眼视觉训练治疗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间歇斜视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间歇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检查欠配合、斜视控制良好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随访观察或其他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对间歇斜视的自然病程、手术时机以及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用对象、有效和可能风险缺乏深入理解,针对儿童间歇斜视的处理,尤其非手术治疗还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基于国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对间歇斜视的非手术处理作一客观评价,以期同道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

  • 标签: 外斜视 治疗 随访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 非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早期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间歇斜视术后1个月眼位矫正成功的患者177例,年龄7~14(9.97±2.16)岁。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术后1个月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参数,及其与术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斜视角均符合正位标准,与术前斜视角有显著差异(远距:-2.80△±3.96△vs.-33.67△±9.17△,t=-41.83,P<0.001;近距:-4.05△±4.68△vs.-38.50△±9.09△,t=-44.27,P<0.001)。远距(2.59±0.38 vs.2.80±0.25,t=7.30, P<0.001)和近距(2.19±0.36 vs.2.36±0.44,t=5.68,P<0.001)立体视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分别有16.4%和22.0%患者获得远距和近距正常的立体视功能。术后远距知觉融像功能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χ2=8.08,P=0.004),而近距结果与术前比较无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的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与术前年龄、屈光参差度、远距和近距立体视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远距:r=0.15,P=0.043;r=0.19,P=0.012;r=0.28,P<0.001;r=0.22,P=0.004;近距:r=0.23,P=0.002;r=0.34,P<0.001;r=0.15,P=0.043;r=0.49,P<0.001)。结论:间歇斜视儿童眼位成功矫正后,术后早期立体视和知觉融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立体视功能状态与手术年龄、屈光参差量、术前立体视功能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早期 双眼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斜视(XT)和间歇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

  • 标签: 外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斜视患儿知觉眼位、眼球注视运动和眼球扫视运动之间及其与阅读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6年级斜视患儿共24例作为斜视组,同期门诊就诊的正常对照组14例。采用视感知觉检查系统评估知觉眼位偏移,Tobii Eye Tracker 5评估注视和扫视功能,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进行阅读障碍程度评测。组间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水平和垂直方向知觉眼位偏移、注视偏移、扫视偏移与阅读障碍量表得分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并对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斜视知觉眼位明显偏移(P<0.001)。正常组水平扫视与垂直扫视呈较强正相关(r=0.81,P<0.001),斜视组呈中等正相关(r=0.64,P=0.001),且垂直扫视眼位偏移随着水平扫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2组水平注视与水平扫视呈中等正相关(正常组r=0.64,斜视组r=0.69,均P<0.05),且水平扫视眼位偏移随着水平注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在斜视组中水平与垂直知觉眼位、水平注视与垂直注视、水平知觉眼位与水平注视、水平注视与垂直扫视、DCCC视知觉障碍分量表与垂直扫视呈中等正相关(r=0.70、0.66、0.52、0.43、0.47,均P<0.05),且垂直知觉眼位偏移随着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视知觉障碍量表得分随着垂直扫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结论: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在眼位正常和眼位偏斜情况下均存在正相关知觉眼位偏移使水平注视、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彼此间存在更为明显的相互影响。在阅读障碍儿童、斜视儿童和正常儿童中均发现扫视运动的异常,本研究发现扫视垂直方向移位与DCCC分量表中的视知觉障碍分量表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提示扫视功能可能可以作为评估儿童阅读能力的敏感指标之一。

  • 标签: 斜视 视知觉 眼球运动 阅读障碍
  • 简介:摘要分析2名年度体检初步诊断为麻痹斜视的海军飞行员的发病原因、诊疗经过及体检鉴定结论。2例麻痹斜视飞行员病因:1例病因不明,1例为颅脑外伤。初步诊断:右上隐斜、内隐斜1例,右眼内直肌不全麻痹斜视1例。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经会诊治疗观察1年后,最终结论均为飞行不合格。笔者建议斜视、隐斜视治疗后有功能障碍影响飞行者不合格;内隐斜不超过10棱镜度、隐斜不超过5棱镜度、上隐斜不超过2棱镜度者合格;超过上列棱镜度应个别评定。

  • 标签: 斜视 体格检查 合格鉴定 飞行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门诊首发压力知觉症患者采取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干预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12例患者均为门诊首发压力知觉症患者,入组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分组方式以随机数字表形式开展,分别采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干预(观察组,n=56)及常规措施(对照组,n=56)开展干预,分析临床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心理痛苦及压力知觉自评量表评估分值显著更低,观察组的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评分显著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  门诊首发压力知觉症患者,基于认知行为疗法自助干预,可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门诊首发压力知觉症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 自助干预 心理健康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用于麻痹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例麻痹斜视患者为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A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使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B组。结果:治疗前以及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斜视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眼内肌注射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内直肌痉挛,并且能够促进直肌肌力恢复,能够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奠定良好的手术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麻痹性内斜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斜视度检查在斜视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三棱镜加遮盖试验(prism-cover test,PCT)的结果为"金标准",但其主要依靠检查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提升检查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检查过程的客观,同时降低检查的难度和减少检查所耗费的时间,研究者们开发了一些客观测量斜视度的方法,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红外摄像机、眼球追踪仪等,通过模拟传统的检查方法来进行斜视度的客观测量。(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76-79)

  • 标签: 客观测量 斜视 眼动追踪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护理对小儿斜视术后视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斜视患儿66例(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3例)与连续护理的观察组(33例),观察患儿视功能、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视功能恢复好,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给予斜视手术治疗患儿连续护理,能促进其视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连续性护理 小儿 斜视 视功能 生活质量
  • 作者: 丁娟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多样化发展,在斜视的诊断和处理方面有很多应用。在斜视手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可对眼肌进行定位,对复杂斜视患者尤其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且,术前借助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虹膜血管造影技术以及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眼前节的供血情况,合理设计手术,可有效避免斜视手术后眼前节缺血的发生。此外,人工智能采用眼球跟踪系统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对斜视进行筛查和评估,有助于早发现早诊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39-143)

  • 标签: 超声生物显微镜 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