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形成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患肢静脉点滴尿激酶,脐周皮下注射抗凝剂,口服抗凝剂及血小板聚集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等。结果深静脉形成的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患肢治疗深静脉形成疗效好。

  • 标签: 溶栓抗凝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首次发病86例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续以华法林治疗,2.5mg/d;B组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治疗,20mg/d。治疗10d后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复发情况及随访7d、14d、21d、90d时的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IB(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血管通畅情况和孤立小腿深静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4.65%低于A组的出血发生率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激酶基础上采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给予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患者治疗,疗效相当,但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安全性可靠。

  • 标签: 尿激酶 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 血管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介入结合应用治疗对于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90例。常规组应用单纯治疗。实验组采用导管介入结合治疗。对比患者疗效与患肢周径。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患肢周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下肢静脉治疗期间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整体疗效突出对于患肢周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导管介入栓塞 抗凝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介入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患有下肢深静脉的患者2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100例,采用治疗),观察组(100例,在采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导管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患者,使用经导管介入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 标签: 导管介入溶栓 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中药封包治疗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DVT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实施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和护理满意度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5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采用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以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凝溶栓 中药封包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尿激酶静脉与 中药 联合对于 妊娠和 产褥期妇女并发的 下肢深静脉在 临床上的治疗 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2019 年 5 月在本院 确诊的 妊娠期以及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的 患者共计 52 例, 按照 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了 观察组与 对照组, 每组中分别有 26 例患者 ;对照组采取的是低分子肝素 治疗,观察组则使用低分子肝素 尿激酶和中药联合 治疗。将两组 治疗过程中的 临床效果和 凝血情况以及出现 并发症等 情况进行分析 。 结果 对照组与 观察组中的 患者在进行 治疗之后 临床上的整体 有效率达到了 92.31 % 以及 100 %,其二者存在的 差异不具备 统计学意义 ( P> 0.05), 可是 观察组整体的显 效和 对照组相比要高出一些 ,存在差异具备 统计学意义( P< 0.05)。 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和 肿胀消失的 时间都要比 对照组短一些 ,二者之间存在的 差异具备 统统计学 意义( P< 0.05);两组在进行 治疗之后的 血浆凝血酶原 时间和 活化部分凝血酶的 时间 都要比 治疗之前有着显著的 延长, 二者存在的 差异具备 统计学意义 ( P< 0.05),可是 组间存在的 差异并不具备 统计学意义 ( P> 0.05);两组 在进行 治疗之后 并发症的出现 率进行对比 ,存在 差异并不具备 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肝素 尿激酶静脉与 中药 进行联合可以明显的缓解 妊娠和 产褥期下肢出现 深静脉等 情况, 并且具备非常好的 安全性。

  • 标签: 尿纤溶II原 激活 物/投药和 剂量 血栓溶 解疗法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新的护理方法,减少因栓子脱落所致的肺栓塞(PE)。方法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静脉插管护理。结果30例急性中央及混合型下肢静脉患者,经过采取以上护理方法,均顺利完成治疗,无PE发生。结论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插管护理,效果好,PE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静脉血栓 腔静脉滤器 插管溶栓 护理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的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干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溶栓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取 84例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的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干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 护理干预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溶栓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联合导管介入(CDT)在急性髂股静脉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134例按照1∶1随机分入标准治疗组和CDT组。标准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CDT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导管介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24个月的相关指标,包括6个月时的髂股静脉通畅率、24个月时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CDT相关出血发生率、随访期间的复发性静脉栓塞和6个月时的PTS发生率。并开展患者依从性研究。结果CDT组患者依从性优于传统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CDT组24个月随访期PTS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绝对减少比例为12.0%。CDT组6个月时短期终点髂股静脉通畅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绝对增加比例为19.4%。共报告4例CDT相关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8例患者出现复发性静脉栓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DT治疗可显著减少PTS,并改善临床相关的长期预后。CDT相关出血风险轻度增加,因此开展CDT治疗时应谨慎选择患者并确保安全开展手术。

  • 标签: 抗凝治疗 导管介入溶栓 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简介:摘要:联合治疗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一年内收治的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仅使用)和研究组(50例,使用+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及对比两组治疗后血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均有一定好转,但研究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治疗的治疗方法效果更显著,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下肢深静脉(DVT)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发病时肢体肿胀、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血栓脱落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对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疾病,传统的静脉输注栓剂及口服药物的治疗方法,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63例下肢深静脉病人采取经导管局部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导管局部溶栓 护理观察 抗凝药物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治疗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治疗。结果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 尿激酶 局部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患者的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患者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静脉导管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PICC并发深静脉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导管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静脉导管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整体更低。结论:在实际针对静脉导管治疗的PICC并发深静脉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说,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标签: 静脉导管溶栓 治疗 PICC 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