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手足口患儿(EV-71感染)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NSE)变化进行临床探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110例手足口患儿,并根据EV-71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阳性分组和阴性分组,与此同时,选取了6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探究。实验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患儿的血清NSE进行测定,并探究其差异性。结果从手足口疾病的患儿与健康儿童比较方面看,且血清NSE水平较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阴性组和阳性组患儿相对比,阳性组血清NSE水平则高于阴性组。结论手足口患儿的血清NSE水平相对较高,且以阳性患儿更为突出。因此,我们认为手足口患儿更容易并发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其中,EV-71感染患儿损伤程度更重。在治疗方面,加强早期干预有利于提高患儿预后,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

  • 标签: 血清NSE水平 手足口病患儿 EV-71感染 阳性 阴性
  • 简介: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EV71疫苗究竟何时能够研发出来是举国关注的问题,而此项工作所需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V71病毒是否产生了变异。好在,据卫生部赴阜阳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研究员近日表示,实验室检测表明,阜阳肠道病毒EV71没有发生变异。

  • 标签: EV71 疫苗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EV)是人类最常见的病原体,常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及急性弛缓性脊髓炎等神经系统和心肺疾病,且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严重时可引起致命的并发症。近年来,非肠道病毒71型(EV71)和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流行强度逐渐增强,EV优势流行株逐渐发生了变化,及时掌握E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分子进化特征,对于EV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非EV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所致疾病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阐述,以期对EV的防控产生一定的提示作用。

  • 标签: 肠道病毒 病原学 分子流行病学 非肠道病毒71型 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 简介:摘要目的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发病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等并发症,造成高死亡率。本研究拟探讨某些炎症因子与重症手足口的发生相关。方法将79例患儿分为EV/CA/EV+CA/其他病毒感染组(A/B/C/D组),同时选用10例正常体检患儿作为对照组(E组)。通过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咽拭子及血清中EV-71、CA-16及其他病毒的核酸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如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扰素γ(IFN-γ)分泌情况。结果IL-1β,IL-6,IL-10和TNF-α在A/B/C/D组内无明显差异;GM-CSF及IFN-γ在A组较B/C/D组明显升高。结论炎症因子IFN-γ和GM-CSF可应用于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EV-71 手足口病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总结42例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观察与护理。通过对本组病人采取加强病情观察,早发现早治疗,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一般护理和药物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42例患儿治愈出院,5例好转自动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及交叉感染发生。

  • 标签: 重症 EV71感染 手足口病 脑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8例经粪便RT-PCR试验检测为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三组并收集血液标本,普通型24例,重症型21例,危重型4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56+T细胞、CD19+T细胞表达。所有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危重型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为50.70±9.42%,重型组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为50.43±10.89%,普通型组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为55.57±9.76%,重型和危重型患儿外周血细胞CD3+T细胞比例较普通型组降低,但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儿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为24.87±7.78%,重型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为25.06±7.87%,普通型患儿外周血CD4+细胞比例30.18±7.18%,危重型组和重型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较普通型组降低,且随病情加重而减低。三组患儿CD8+、CD56+、CD19+T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淋巴细胞减少可能是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并发重症和危重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感染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4例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改变,并学习手足口病相关文献。结果14例均为小于4岁婴幼儿,以发热、呼吸道感染起病。并发脑炎、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手足口病病毒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EV71阳性。肺部有大片炎性实变。10例早期诊断明确,治疗及抢救及时,最终治愈,1例入院时病情较重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较轻,病情突然加重,出现肺出血,虽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及膝反射亢进对早期发现重型病例有提示意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患儿病情可能出现加重。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查(如手足口病病毒肠道病毒EV71的检测),有助于减少误诊、明确诊断、及早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 手足口病 EV71 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EV71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40例EV71感染重症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给予参照组患儿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儿不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以及外周血血小板和血糖等指标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入院5日以后的外周血血小板为(296±76)×109/L,外周血白细胞为(10.8±2.9)×109/L,血糖为(7.4±2.5)mmol/L,同入院之前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为(379±108)×109/L,其外周血白细胞为(12.5±2.8)×109/L,以及血糖为(10.3±2.5)mmol/L,同入院之前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EV71感染患儿,对于血糖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并不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重症EV71感染 儿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543例普通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男性患儿发病率较女性患儿多;发病时间集中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现;所有患儿有口腔疱疹或溃疡;约有50.8%的患儿存在发热。结论经喜炎平、利巴韦林、施保利通片、蒲地蓝等综合治疗,全部治愈,预后较好。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脱水、对症的同时加强发热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加强消毒隔离、心理、皮肤、饮食及口腔护理,结果58例康复出院,2例因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方法消毒隔离,重视皮肤、口腔、心理等综合护理结论消毒隔离是护理的基础工作,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过程的关键.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0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EV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主要病原体,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手足口病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疫苗的研发迅速,已有疫苗用于临床实验阶段。本文主要对全病毒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的研发进展和存在的优缺点作一综述。

  • 标签: 肠道病毒EV71 手足口病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白细胞、CRP、脑脊液白细胞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88例确诊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数、CRP、脑脊液白细胞数的变化,依据有无并发症,单纯并发脑炎,或并发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包括肺水肿)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组。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重型、危重型患儿主要表现,三组患儿CRP之间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白细胞数在重型和危重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发现重症病例的一个方便的指标。外周血CRP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密切。脑脊液白细胞数不能作为判断重型和危重型的指标。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外周血白细胞 C反应蛋白 脑脊液白细胞数
  • 简介:目的探讨2周龄BALB/c小鼠在EV71感染后,不同分期肺和脑组织中血清淀粉样P物质(SAP)表达水平。方法2周龄BALB/c小鼠按笼号分组,实验组35只,对照组29只。实验组予1×10^7TCID50·mL^(-1)的EV71病毒液0.1mL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PBS液。观察小鼠的活动状态、皮疹、反应性、毛色、肢体活动及瘫痪情况等,依据实验组感染症状分为5期:精神反应期(建模后第2天)、部分瘫痪期(第3天)、全身瘫痪期(第3天)、死亡(第3-4天)和恢复期(第10天仍存活)。分别于5个分期称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后处死,采集肺和脑组织以ELISA法测定SAP水平,分析不同分期SAP水平变化趋势。结果1实验组建模后第2天均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第3天部分小鼠出现肢体运动不协调、部分肢体瘫痪,甚至全身瘫痪至死亡,提示EV71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2建模后实验组精神反应期和对照组的体重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部分瘫痪期、全身瘫痪期、死亡期和恢复期,两组体重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肺和脑组织中SAP水平在5个分期表达量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组织SAP水平是对照组的2~9倍,肺组织SAP水平是对照组的1.5-8倍。实验组部分瘫痪期、全身瘫痪期和死亡期脑组织SAP水平均显著高于精神反应期(P〈0.05),肺组织SAP水平与精神反应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和肺组织恢复期SAP水平均较精神反应期显著下降,但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SAP在EV71感染后小鼠的脑和肺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作为EV71感染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血清淀粉样P物质 脑组织 肺组织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并在亚太地区引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宿主固有免疫应答是抗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然而EV71在和宿主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进化出一系列机制逃逸固有免疫监视并破坏其抗病毒功能。本文主要围绕EV71的固有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EV71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 标签: EV71 干扰素 固有免疫逃逸 抗EV71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