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级实践护士(APN)近年来在欧美国家的创伤救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伤APN参与创伤中心的管理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改善创伤救治环节衔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和节约医疗成本。但国内目前还无创伤APN培训模式,且无资格认证制度。笔者对国外创伤APN的类型及职责、培养方式及作用等进行概述,并探讨对我国创伤APN培训开展和认证制度建立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护理 护理人员 教育,护理,继续 资格认证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3例不同原因引起的非创伤性乳糜胸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非创伤性乳糜胸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例非创伤性乳糜胸,包括胸部淋巴管畸形相关2例、非结核性感染相关1例进行回顾,同时以"淋巴管瘤"加"乳糜胸""淋巴管畸形"加"乳糜胸""感染"加"乳糜胸"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上搜索,并以"lymphatic malformation"AND"chylothorax""lymphangiomatosis"AND"chylothorax""infection"AND"chylothorax"在PubMed进行搜索并筛选。结果在淋巴管畸形相关的案例中小于18岁6例,大于等于18岁5例,男6例,女5例,发热3例,不发热8例,首发症状中均有胸闷胸痛等胸腔积液表现。乳糜液性状中有记载的4例为血性,1例为乳白色。治疗方法中7例手术治疗,1例放疗,2例药物治疗,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转归中6例存活,3例死亡,2例不详。在感染相关的乳糜胸案例中,男2例,女2例;3例乳糜胸乳糜液呈乳白色,均以药物治疗;4例均无乳糜胸致死的报告。结论非创伤性乳糜胸相对不常见,非乳白色的胸水依然需要警惕乳糜胸的可能。非创伤性乳糜胸病因复杂多样,预后与病因可能相关,胸部淋巴管畸形所致乳糜胸相比非结核感染性乳糜胸预后差,且更多的需要手术干预。

  • 标签: 乳糜胸 淋巴管畸形 卡波西样淋巴管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术中压力性损伤中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5例颈椎或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临床资料,其中男168例,女127例;年龄38~59岁[(47.8±8.5)岁]。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8例实施手术室系统化护理,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系统化评估和管理(观察组);147例实施常规术中护理,仅进行术中的压疮预防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后3 d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术后当天和3 d损伤面积,其中损伤程度根据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NPUAP)发布的新的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5.1%(7/138)]低于对照组[12.2%(18/147)](P<0.05)。术后3 d损伤程度Ⅰ期、Ⅱ期、Ⅲ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4/138)、2.2%(3/138)、0.0%]也均低于对照组[8.2%(12/147)、3.4%(5/147)、0.6%(1/147)](P<0.05)。术后3 d两组膝部、胸部、面部和髂前上棘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面部和髂前上棘压力性损伤的总占比为71%(5/7),对照组的总占比为83%(15/18)(P>0.05)。观察组的损伤面积在术后当天和术后3 d分别为(3.2±1.2)cm2和(3.2±1.1)cm2,均小于对照组[(5.1±1.5)cm2、(5.1±1.4)cm2](P<0.01)。结论相比于常规术中护理方法,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或减少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损伤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手术室 压力性溃疡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NCCU)收治的ABI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是否发生IDDVT及IDDVT是否进展患者基本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术后1、2~4、5~7、>7 d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DDVT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4例ABI患者,以老年人〔年龄为60(51,69)岁〕、男性〔99例(占60.4%)〕和重型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5,8)分〕患者为主。164例ABI患者中围手术期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分别为61.6%(101例)和16.8%(17例),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2.8%(21例)。与发生IDDVT组(101例)比较,未发生IDDVT组(59例)患者年龄更小(岁:55±13比62±13),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更短(d:12±6比15±7),体质量指数(BMI)和入院时GCS评分更高〔BMI (kg/m2):23±5比19±8,GCS评分(分):7±2比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DDVT进展组比较,IDDV未进展组男性更少〔61.9%(52/84)比88.2%(15/17)〕,输注红细胞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小〔8.3%(7/84)比29.4%(5/17)和47.6%(40/84)比94.1%(16/17)〕,脑疝发生率更高〔42.9%(36/84)比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时间延长,是否发生IDDVT两组D-二聚体升高,发生IDDVT组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而未发生IDDVT组>7 d达峰值;IDDVT是否进展两组D-二聚体均逐渐升高,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d起发生IDDVT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IDDVT组〔mg/L:4.1(2.3,8.0)比2.4(1.7,3.4),P<0.05〕,持续到术后5~7 d〔mg/L:5.5(3.3,11.4)比3.9(2.6,5.8),P<0.05〕;术后2~4 d起IDDVT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mg/L:11.2(4.7,20.0)比3.7(2.1,6.8),P<0.05〕,持续到>7 d 〔mg/L:11.0(3.0,18.9)比4.1(2.6,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R)=3.43,95%可信区间(95%CI)为1.69~6.96,P=0.001〕、GCS>8分(OR=0.35,95%CI为0.17~0.76,P=0.008)、ICU住院时间>13 d(OR=2.25,95%CI为1.08~4.70,P=0.031)是影响ID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0.19,95%CI为0.02~0.71,P=0.019)、输注红细胞(OR=6.50,95%CI为1.33~31.94,P=0.021)、脑疝(OR=0.18,95%CI为0.37~0.90,P=0.036)均是影响IDDVT进展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5~7 d D-二聚体对ABI患者ID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为0.68和0.72,95%CI分别为0.60~0.75和0.64~0.80,P值均为0.000 1〕;当界值年龄为60岁和D-二聚体为5.4 mg/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6%、54.4%,特异度分别为71.2%、8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7%、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2%、48.1%。术后5~7 d D-二聚体较术后1 d的增高值对IDDVT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1,95%CI为0.71~0.88,P=0.000 1);当增加值的界值为3.9倍时,诊断IDDVT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74.6%、41.9%、90.3%。结论危重ABI患者围手术期有较高的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别是5~7 d的增加值对于预测患者IDDVT的进展有较高价值,从而利于指导施行全下肢深静脉超声。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疗法(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接受HBOT治疗,观察组在HBOT的基础上联合延续性护理。采用Frankel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记录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功能独立性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评估患者自身感觉和运动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Zung-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干预前、后抽取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neuriti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水平;护理期间密切关注康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Franke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IM评分、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NGF、Neuritin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联合HBOT可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保护神经功能,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改善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的情绪。

  • 标签: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高压氧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前虚拟现实视频心理干预对面部深度烧伤患出院后情绪的影响。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9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84例面部深度烧伤患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随访脱落后,虚拟现实视频组纳入40例(男21例、女19例)、普通视频组纳入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分别为18~53、19~55岁。选择7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治愈且回归正常工作生活的面部深度烧伤后康复患者,将每例患者受伤前后与治疗各阶段照片及相应解说、出院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生活状态影像等编辑录制成视频。从出院前7 d开始,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看视频,普通视频组患者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共7 d。出院前7 d(观看视频前)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评估2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情绪。对数据行配对样本或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出院前7 d,普通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4±7)、(34±6)、(11.5±3.9)分,与虚拟现实视频组的(35±7)、(35±5)、(10.5±3.9)分相近(t=-0.803、-1.050、1.122,P>0.05),且均高于国内常模。出院后1个月,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1±5)、(31±5)、(7.2±2.5)分,明显低于出院前7 d(t=6.609、7.492、7.622,P<0.01);普通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和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分别为(37±7)、(38±8)、(13.9±7.4)分,明显高于出院前7 d(t=2.802、3.599、2.739,P<0.01)。出院后1个月,虚拟现实视频组患者焦虑、抑郁和社交回避与苦恼评分明显低于普通视频组(t=4.722、5.043、5.490,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视频对面部深度烧伤患进行出院前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等不良情绪。

  • 标签: 烧伤 面部 情绪 虚拟现实技术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颅脑外伤患术后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120例颅脑外伤患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行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综合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下肢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上肢Fugl-Meye、下肢Fugl-Mey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4 w时观察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于改善颅脑外伤患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临床价值显著,并且该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阶段式康复护理 营养干预 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皮肤创伤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84例皮肤创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HBO治疗。统计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15 d后创面愈合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5、10、15 d取患者创面渗出液,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ST2(sST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的表达水平。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瘙痒及创面发红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CRP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CRP与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TGF-β1、VEGF、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TGF-β1、VEGF、CT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预期出现的瘙痒、创面发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BO联合FGF治疗皮肤创伤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其主要通过调节炎性因子和皮肤创面修复促进因子水平实现的。

  • 标签: 皮肤创伤 高压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及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锻炼依从性、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肢体疼痛评分(VAS)较对照组低(P<0.05),而锻炼依从性评分、日常生活质量(ADL)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提高患者锻炼积极性,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 标签: 以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 四肢创伤性骨折 负性情绪 锻炼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外固定支架联合手术治疗创伤性骨盆骨折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创伤二科利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114例作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念护理,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症状、功能指数、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护理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呼吸窘迫、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疮、伤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在外固定支架联合手术治疗创伤性骨盆骨折护理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创伤性骨盆骨折 外固定支架 手术 快速康复理念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牵张成形术联用塞来昔布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9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关节牵张成形术,研究组行关节牵张成形术联用塞来昔布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软骨细胞代谢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9.58%(43/48),高于对照组的72.92%(35/48),χ2=4.376,P=0.036。治疗后研究组骨钙素水平为(8.95±1.26)μg/L、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为(58.24±10.33)U/L,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治疗后研究组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水平为(3.38±1.95)U/L,低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结论关节牵张成形术联用塞来昔布可改善软骨细胞代谢水平,促进骨形成。

  • 标签: 软骨细胞 关节牵张成形术 塞来昔布
  • 简介:摘要创伤导致的瘢痕不但影响外形美观、造成功能障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心理生活质量。随着对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创伤后3个月内的早期干预已被证实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干扰瘢痕胶原自然重塑。本文就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早期干预时机及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瘢痕 创伤和损伤 早期干预 防治
  • 简介:摘要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共识着重于整体治疗决策和方案的指导,国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缺少近几年肋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对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固定部位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材料选择及肋骨骨折常见合并损伤的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肋骨骨折 创伤与损伤 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现代创伤评分力图以数字化方式客观、准确、快捷反映及评价各种损伤严重程度和创伤结局,以便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现有的创伤评分主要针对死亡结局进行预判,不能动态反映创伤康复功能结局变化,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整合和利用创伤救治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临床数据,对创伤全流程连续性评估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就生理学评分、解剖学评分、生理学和解剖学复合评分、功能学评分及人工智能在创伤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伤评分新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损伤严重度评分 人工智能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宁南山区公众心肺复苏(CPR)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月至12月通过问卷方法对宁南山区775名公众开展CPR有关急救知识调查,观察采取初级创伤救治(PTC)模式开展CPR培训前后公众的CPR知识知晓率、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操作考核合格率情况。结果培训后,公众在熟知急救电话、意识判断方法、呼吸停止判断方法、人工呼吸实施方法、CPR有效指征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方面的CPR知识评分、操作考核评分及操作考核合格率较培训前明显提升〔急救电话(分):82.68±8.54比60.25±10.38,意识判断方法(分):79.46±10.82比58.35±9.26,呼吸停止判断方法(分):80.85±9.64比59.26±11.45,人工呼吸实施方法(分):81.54±9.48比56.47±10.54,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分):80.35±10.48比59.56±9.85,CPR有效指征(分):81.02±9.45比58.21±8.69,操作考核评分(分):60.25±10.45比50.38± 9.68,操作考核合格率:60.39%(468/775)比12.13%(94/775),均P<0.05〕。结论采用PTC模式有助于公众CPR培训效果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 初级创伤救治: 培训 宁南山区 公众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儿童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标体温管理(TTM)可减少TBI患者的不良预后,许多研究致力于建立TBI患者体温管理规范。包括治疗性低温在内的TTM已被公认为神经保护治疗的候选方法之一。然而,低温治疗对严重TBI患者的疗效尚不清楚。本文将回顾对低温潜在影响的研究,讨论PICU中治疗性低温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TTM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目标体温管理 治疗性低温 儿童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创伤后常伴随严重脑水肿、脑肿胀等,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术式,可快速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有效减压,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有学者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即控制减压,为降低重型颅脑创伤的高致残率、致死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针对基于控制减压理念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减压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儿童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标体温管理(TTM)可减少TBI患者的不良预后,许多研究致力于建立TBI患者体温管理规范。包括治疗性低温在内的TTM已被公认为神经保护治疗的候选方法之一。然而,低温治疗对严重TBI患者的疗效尚不清楚。本文将回顾对低温潜在影响的研究,讨论PICU中治疗性低温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TTM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目标体温管理 治疗性低温 儿童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创伤后常伴随严重脑水肿、脑肿胀等,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术式,可快速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有效减压,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有学者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即控制减压,为降低重型颅脑创伤的高致残率、致死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针对基于控制减压理念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减压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综合ICU病区的ARDS合并AKI并行CRRT患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资料,按照本次住院最终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定义为病情稳定并好转出院,死亡定义为在ICU治疗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并在后续随访中确认死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和CRRT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死亡90例(68.2%),男性84例(63.6%),中位年龄为59(45,73)岁。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合并恶性肿瘤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器官功能障碍数和72 h累积液体正平衡比例均较高,入ICU至开始CRRT时间用时较长,平均动脉压最低值和氧合指数均较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382,95%CI 1.543~12.440,P=0.006)、器官功能障碍数多(OR=1.863,95%CI 1.109~3.130,P=0.019)、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高(OR=1.231,95%CI 1.067~1.420,P=0.004)及入ICU至开始行CRRT时间用时长(OR=1.224,95%CI 1.033~1.451,P=0.020)是ARDS合并AKI患者行CRRT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氧合指数高(OR=0.992,95%CI 0.986~0.998,P=0.01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ARDS合并AKI患者行CRRT后病死率仍较高,年龄≥60岁、器官功能障碍数多、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高及入ICU至开始行CRRT时间用时长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氧合指数高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急性肾损伤 肾替代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