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宫内感染是造成围生不良结局及远期致残率高的原因之一,每年约100万人次的新生死亡由产妇产前或产时感染造成。因此,减少围生期宫内感染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现就宫内感染的病原体、危害、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进行阐述。

  • 标签: 婴儿,新生 宫内感染 防控
  • 简介:摘要新生疾病筛查对危害严重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期诊治,从而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危害。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筛查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新生疾病基因筛查已为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展现了良好前景。本文就基因检测在新生疾病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重度窒息抢救和护理效果观察。方法:在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随机选取 68例新生重度窒息患儿,将其具体划分为 A组(常规抢救和护理)与 B组(综合抢救与护理),各组 34例。结果: A组抢救成功 82.3%,低于 B组抢救成功 97.0%( P< 0.05); A组 Apgar评分低于 B组( P< 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 23.5%,高于 B组发生率 5.8%( P< 0.05)。结论:向新生重度窒息进行综合抢救和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重度窒息 抢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新生NB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中心诊断为NB的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包括调阅住院病历和收集随访资料。随访截至2020年2月29日。分析新生NB临床分期(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危险度分组(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危险度分组系统),以及诊断、治疗及预后。根据新生期是否行手术治疗,将这些患儿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进行分析。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NB患儿占同期本单位收治新生总数的0.063%(14/22 006)。14例均为足月儿,就诊日龄为15 d(8 h~23 d)。14例中,产前检查发现肿物7例,生后气促3例,腹胀2例,发热和排尿、排便困难各1例。(2)8例肿瘤原发部位为肾上腺,3例为后纵隔,2例为腹膜后,1例为骶尾部。3例就诊时已有广泛弥漫性肝转移。(3)除2例拒绝检查者外,12例住院期间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57.2 ng/ml(35.9~158.3 ng/ml),其中4例尿香草杏仁酸/肌酐水平为2 304.940(685.748~9 595.314)。(4)14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发部位瘤灶。3例进行骨扫描,其中1例提示右侧骶髂关节浓聚影,2例未见异常。10例行骨髓穿刺均未见异常。(5)10例新生期手术(手术组),其中9例术中完整切除原发瘤灶,术后无化疗,无瘤生存期为19个月(1~45个月)。1例(例5)原发瘤灶巨大,未能完整切除,术后5个月病情进展,行二次手术,术后化疗。随访截止时,患儿已停化疗24个月,无瘤生存。(6)新生期未手术(非手术组)4例。例11拒绝化疗,出院后肿瘤自然缩小,带瘤生存20个月。例12住院期间家长拒绝治疗,出院后复查示原发瘤灶及转移灶消失,特异性肿瘤标记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已无瘤生存25个月。例13婴儿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化疗。随访截止时已停化疗12个月,无瘤生存。例14放弃治疗死亡。(7)手术组10例中,1例病理结果为复合瘤,9例为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差型。10例均无MYCN基因扩增,无1p36缺失或11q23缺失。(8)10例手术组患儿中,1期9例,4S期1例(例5)。9例为极低危组,1例为低危组。非手术组4例无法进行危险度分组。结论新生NB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4S期NB可能自然消退,可考虑采取期待性观察。新生NB整体预后一般较好,但需要积累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婴儿,新生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胎龄低于37周,且出生体重少于2500g新生统称为低出生体重,该类新生适应能力与器官发育与足月新生相差较大,尤其表现在吮吸、吞咽功能方面。低出生体重肠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全,一旦喂养方式不正确,易出现呛咳、溢奶及消化不良等情况,严重者将出现呼吸暂停及坏死性肠炎等严重并发症,对其生长发育与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该类新生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 标签: 抚触护理 新生儿 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抚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育婴方法,通过对新生的皮肤、机体进行触摸,从而对感觉器官的发育产生刺激,使新生的生理成长以及神经系统反应得到增长,增加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新生抚触护理对于新生智力的发育以及体格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在新生护理中,抚触护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新生抚触护理:护理者双手涂上抚触油反复揉搓至均匀并使双手掌心发热,按照顺序对新生进行抚触,刺激新生生理各机能发育。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生保健管理意识在逐渐提高,抚触护理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科学的抚触除了对新生压力感受器和体表触觉感受器的刺激,还可以使迷走神经呈现兴奋状态,加快新生的胃肠蠕动,使新生的摄入量增加,促进了新生的身长、体重的育,新生抚触还可以增强其睡眠质量。

  • 标签: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观察中医 ,西医治疗新生黄疸的疗效。方法:将 240例患儿随机分成 2组各,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蓝光光疗,治疗组给予纯中药,采用经方黄芪建中汤加味。结果:治疗后 2组经皮测疸红素及静脉血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治疗组上述 2项指标含量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中医经方治疗新生黄疸效果显著。

  • 标签: [ ]新生儿黄疸 纯中医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黄芪建中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母婴同室新生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新生 86 例进行护理研究,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母亲角色适应 率 和产妇满意率。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率高,对护理满意率高,数据与对照组相比有意义, P<0.05 。 结论: 在新生护理中,采用共同参与 式 母婴同室护理方法可显著提升新生预后,帮助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取得了更好的护理价值,值得应用。

  • 标签: 共同参与式 母婴同室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抚触在新生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96例新生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划入试验组与常规组(n=48)。常规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抚触护理,对比两组新生的身体指标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出生时两组新生的身体指标对比无显著区别,护理后试验组新生的体重、头围指标均明显提高,与常规组身体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的第5d摄入奶量、排胎便时间、粪便转黄时间及睡眠时间均优于常规组新生,各项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可促进新生的身体发育,缩短新生胎便转黄时间,提升其摄入奶量,护理价值较高。

  • 标签: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护理 身体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早期干预联合随访降低新生残障率的效果。方法:于 2017年 5月 --2019年 1月,选取高危 50例,根据其是否接受早期干预联合随访分组, 25例未接受者为控制组, 25例接受者为试验组。比较两个组别 NABA评分变化、新生残障率、发育情况等。结果:随访 12个月,两个组别干预后 NABA评分、新生残障率、体质量、身长、头围等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有统计学价值。结论:高危早期干预联合随访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儿神经发育予以显著改善,可对神经功能恢复予以严密监控,可降低新生残障率。

  • 标签: 高危儿 早期干预 随访 新生儿残障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肺炎抗生素联合布地奈德对新生血清CRP、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新生肺炎患者124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进行布地奈德治疗治疗,研究组进行抗生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观察分析两组血清CRP、IL-6、IL-10水平以及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血清CRP、IL-6、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4±1.3)mg/L比(7.5±1.5)mg/L、(142.2±21.8)ng/L比(176.4±23.9)ng/L、(23.4±4.4)pg/L比(29.3±2.5)pg/L,均P<0.05];研究组气促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鼻阻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1±0.8)d比(5.3±1.2)d、(5.5±1.4)d比(6.8±1.5)d、(8.6±1.9)d比(9.4±1.8)d、(11.2±1.7)d比(15.4±1.6)d,均P<0.05]。对照组出现2例鼻粘膜刺激,1例出现过敏,研究组出现1例鼻粘膜刺激,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新生肺炎能降低血清CRP、IL-6、IL-10水平,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肺炎 抗生素 布地奈德 血清CRP水平 IL-6水平 IL-10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早产低出生体重中,使用新生临床风险指数判断胎儿能否存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2019年全年出生的20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临床数据做线性回归,并与新生临床风险指数做对比,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新生临床风险指数能够用于判断胎儿的死亡率;在一定范围内,胎儿体重、胎龄与死亡率成反比;临床危险指数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使用新生临床风险指数,能够帮助判断新生死亡概率,促使医生尽早干预,从而降低新生病死率。

  • 标签: 临床风险指数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50例新生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新生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新生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新生儿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分析新生病房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应用。方法 本次研究综合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家属在新生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与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新生出院 1个月后的体格发育情况与再入院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新生家庭式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家属的新生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及家属满意度等;家庭参与式护理在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出院后的体格发育水平,为新生的连续性护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 标签: 新生儿 病房 家庭参与式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在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患者 ( n=80),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40例。实验 1组的患者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 2组的患者 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式,对两组患儿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 实验 2组的患者 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护理总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实验 1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 新生缺血缺氧性脑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式 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高危新生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危新生 148例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 74例。常规组行常规药物干预,研究组行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低于常规组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危新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治疗效果确切,可起到保护患儿重要器官功能的作用,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高危 新生儿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产科在对新生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优质护理管理加以运用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以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择新生共计 90例,均为本院产科在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3月出生新生中随机选取,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选取组内 45例,在出生后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余下 45例则需要将优质护理管理加以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新生疾病发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均具备优势, P<0.05。结论 将优质护理管理运用到新生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提升对该部分患儿的护理效果,保障新生健康。

  • 标签: 优质护理管理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病房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间新生病房的 90例新生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接受传统护理模式,并设为传统组,另一组接受家庭参与式护理,并设为家庭参与组,两组各有 45例新生,并对比两组的新生家长对新生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出院一个月后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家庭参与组的新生家长对新生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新生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 p<0.05);家庭参与组新生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家庭参与式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家长对新生护理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病房家庭参与式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 PICC 导管堵塞的原因,并分析相关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3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按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每组 150 例,对患儿 PICC 导管堵塞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发生 PICC 导管堵塞的情况 。 结果: 经研究发现,患儿 PICC 导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有:血管因素、导管使用因素、管理因素等。在实施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堵塞的例数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对新生 PICC 导管进行护理,可减少发生堵管的风险,有效延长新生留置导管的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PICC置管 静脉穿刺 堵塞 综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