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胸主动脉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在术前及时对血管解剖形态、血管壁及病理改变、相关脏器功能评价、支架种类选择以及支架放置方案作出分析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B型 远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 体外开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排卵障碍不孕患者接受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夫精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年龄≤35岁,因非排卵障碍不孕就诊的患者共821个周期,按照是否促排卵分为自然周期组(N组),共225个周期;促排卵周期组(O组),共596个周期;按照宫夫精人工授精不孕的原因[不明原因不孕(A),男方精液异常(B),性功能障碍(C),单侧输卵管梗阻(D)]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NA组(67例)、NB组(94例)、NC组(39例)、ND组(25例)和OA组(233例)、OB组(217例)、OC组(51例)、OD组(95例)。比较N组患者和O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等指标;比较各亚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结果①N组和O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O组多胎妊娠率为13.1%(13/99),明显高于N组的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②NA组、NB组、NC组、ND组和OA组、OB组、OC组、OD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非排卵障碍不孕患者进行宫夫精人工授精助孕治疗时,促排卵周期并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反而会增加多胎妊娠率。

  • 标签: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结局 促排卵周期 自然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脉修复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修复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改装时间50~120 min;隔绝动脉瘤手术时间75~210 min。术后随访15~42个月,目前5例患者支架稳定,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针对原发病因药物治疗,控制良好。结论体外开窗修复术治疗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优势,近中期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主动脉,腹 开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位结扎隐股静脉交接处联合激光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3月~2021年 3 月我院收治的72 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n=36),参照组按照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激光闭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

  • 标签: 高位结扎 隐股静脉 腔内激光闭合术 大隐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分析护理措施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择我院30例2018年 6月-2020年12月期间,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色超声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开展血管介入治疗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再引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并予以对比。结果 通过治疗前后所得数据显示,治疗后各项数值均优于治疗前,同时对比结果,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结论 在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期间配合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可行性,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毒症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20例瘘狭窄或闭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对比患者PTA术前、术后瘘内径、杂音、震颤、自然血流量、透析血流量,并展开定期随访。结果:术后血管狭窄处内径、瘘自然血流量、透析血流量较术前均增加,差异显赫,P<0.05,并且患者未见出现并发症情况,同时术后观察患者未发生并发症情况,听诊杂音响亮,诊触搏动良好,并且未有狭窄情况。通过定期随访1月,3月,6月及12月显示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较好。结论:尿毒症內瘘狭窄或闭塞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其血栓和瘘狭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该方式对患者创伤小,安全且简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毒症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球囊扩张术 内瘘狭窄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aSAH)患者应用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aSAH患者86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选择非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瘤闭塞率、再出血率、复发率及治疗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

  • 标签: 儿童 鞘内注射 平卧 时间 并发症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注射后去枕平卧2 h。

  • 标签: 儿童 鞘内注射 平卧 时间 并发症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发生颅感染的患者,采取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联合鞘注射万古霉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颅内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感染的5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差异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采取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鞘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68.0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葡萄糖与氧化物含量均较治疗前提高,蛋白质与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是在各指标变化幅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P<0.05);实验组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为4.00%,对照组为8.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感染,临床治疗中采取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注射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 万古霉素 鞘内注射 颅脑外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术配合七厘散口服时对其踝关节功能和等速肌力水平的影响。方法:甄选2020年3月~2021年7月在本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根据抽签发随机分组,分为2个小组,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0例。实验组采用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术方式治疗前给予其七厘散口服治疗,常规组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措施干预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和等速肌力水平影响。结果:在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方面,实验组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在等速肌力水平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术联合七厘散口服用,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等速肌力水平得到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 七厘散 踝关节骨折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主动脉修复术(TEVAR)与单纯药物治疗非复杂性急性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3例非复杂性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5例;年龄(60.3±10.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67例)和修复术治疗组(TEVAR组,136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20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7±1.8)年(范围:3~84个月)。随访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3%(31/203),再干预率为10.3%(21/203),死亡率为6.4%(13/203)。TEVAR组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6.9% 比 9.6%;P<0.05)、再干预率(19.4% 比 6.6%;P<0.05)、死亡率(13.4% 比 2.9%;P<0.05)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组相比,TEVAR组主动脉夹层破裂(7.5% 比 1.5%;P<0.05)、逆撕A型夹层(4.5% 比 1.5%;P>0.05)均未显示出更高的发生率。结论TEVAR治疗非复杂性ATBAD安全、有效。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非复杂性ATBAD患者接受TEVAR治疗显示出更好的近中期效果。

  • 标签: 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开窗修复术(TEVAR)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血管的效果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行体外开窗TEVAR治疗,43例)和对照组(行单纯TEVAR治疗,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围术期情况;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通畅率、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再干预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全部释放成功。围术期,观察组出现1例轻微支架远端漏,对照组出现2例Ⅰ型漏。随访2年,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支架畅通率均为1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低于对照组(21.88%,7/32),P<0.05;两组患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者,对照组随访期间有4例再次行TEVAR治疗,观察组再干预率(0.00%,0/41)低于对照组(12.50%,4/32),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97.56%,40/41)与对照组(90.63%,29/3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体外开窗TEVAR治疗累及分支血管的Ⅲ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减少患者短期并发症,降低术后2年的手术再干预率,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DeBakey分型 左锁骨下动脉 体外开窗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血管修复术(TEVAR)术中或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RAAD)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TEVAR的1 176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并发RAAD(1.2%),另收集9例在外院实施TEVAR发现RAAD的TBAD患者。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8~79(54±12)岁。其中典型夹层15例,壁间血肿7例,穿透性溃疡1例。16例实施外科手术,1例杂交手术,其余6例保守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23例患者中,2例RAAD在TEVAR术中发现,8例发现于围手术期,5例发现于出院后3个月内,8例于TEVAR 1年后发现,时间最长为TEVAR术后120个月。RAAD破口位于主动脉大弯侧21例,小弯侧2例。13例破口紧邻支架头端,10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且距离支架头端2 cm以上。本组随访21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1~134(59±40)个月。死亡6例,包括3例全因死亡和3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6例外科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脑梗死及纵隔感染1例。1例杂交手术患者恢复良好。6例保守治疗患者中死亡5例。结论RAAD是TEVAR相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在TEVAR的早期或晚期均可以发生。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推荐外科手术为RAAD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腔内修复术 逆行性A型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开窗型支架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护理干预措施及其作用。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28名)和研究组(29名)。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手术护理。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3.1%(27/29)显著高于对照组78.6%(22/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开窗型支架 腹主动脉瘤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CDT(导管接触性溶栓)与血管成形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02月~2021年02月,以本院接收的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课题对象,入院后均进行CDT以及血管成形术联合治疗。结果:25例溶栓有效(83.33%),尿激酶平均使用量(212.8±80.4)万单位。术后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病变长度短于术前,且术后ABI踝肱指数高于术前(P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CDT 腔内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引导行微创钢板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选取90例于黔江中心医院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38.78±5.3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8.89±5.38)岁。对照组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外侧L型切口入路行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关节镜引导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X线片测量数据、踝足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情况、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观察组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Gissane角(42.34±4.10)mm、(29.12±0.53)mm、(80.23±4.61)mm、(28.78±5.78)°、(121.34±8.56)°,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3、12个月AOFAS评分(87.69±5.78)、(91.21±4.34)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为(70.69±10.01)min、(4.36±0.45)cm、(13.16±5.08)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4/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67%(12/45)(P<0.05)。结论针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引导行微创钢板固定术治疗具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伤口愈合更快,更接近解剖复位,患者的踝足功能恢复情况更佳。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 AOFAS评分 Bohler角 Gissane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 标签: 下肢 外科手术 伤口愈合 骨科 切口感染创面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