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历史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认同平衡的有效工具,首先本文将会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出发,其次探讨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简要分双向互动下产生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探究高中历史教材如何塑造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

  • 标签: 历史教材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贵州是一个汇集了多种民族的省份,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居多。在贵州县级的一些婚礼中常会歌唱一些苗族古歌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们已无法听懂其中的意义更不再懂得传唱了。苗族古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传承主体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正是导致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从提升民族自豪感,建立教育体系,采用影音记录及促进产业化等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此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民族文化认同 苗族古歌 文化保护 族群认同
  • 简介: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 标签: 选举 投票权 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 简介: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次强调要增强“五个认同”,以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站在党、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制高点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号召“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标签: 五个认同 民族团结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青海 少数民族大学生 政治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表明,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的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其间渗透着理性思考.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文化和社会所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 标签: 藏族 大学生 民族 文化认同
  • 简介: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迅猛。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以及新媒体的产生,国内多种文化交错发展。同时,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上各民族与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异步性现象明显,文化和宗教间的差异不断显现,国境周边毗邻而居的跨境民族也会引发民族间文化冲突;此外,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抗致使西方敌对势力不择手段地对华施行渗透和遏制政策。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迫在眉睫。

  • 标签: 多元文化 民族认同路径
  • 简介:摘要:我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衍生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强大凝聚力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更为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义。

  • 标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政治认同
  • 简介: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气息比较重的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历史课程有着它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何谓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角度切入叙述,结合当下高中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高低,对如何依据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实施提高来分析总结,能够以此来为相关工作教学者的教学素养提高一定帮助。

  • 标签: 高中 民族文化 历史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数据,探讨了历史教学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 标签: 高中 民族文化 历史教学
  • 简介:【摘要】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文化认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民族交往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推进了各民族深入融合,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与文化中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促进行内内蒙古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认同的策略,进而推进内蒙各民族共同参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以及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标签: 文化认同 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 简介:民族认同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且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始终.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一名蒙古族女孩的成长经历为例,着力分析其民族认同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其成长的影响.

  • 标签: 民族认同 青少年成长 影响
  • 简介:我和昭明一起去辛集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满月宴,因为第二天昭明还有事情。为了能及时赶回去,我们就开车去了。满月宴上遇见几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这酒从中午喝到晚上,到最后还是恋恋不舍。昭明要开车,没沾酒,一直伺候局。我的酒量本来就浅,但遇到这场合硬着头皮也得喝,没办法,感情深,一口闷。散场的时候,都已经半夜了。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南山上的水顺着西壕沟下来了,拉南村低低洼洼的坑里涨满了水,即将成熟的稻子被缠绵的秋雨打得褪了色,整个拉南村都在雨中失去了秋日的风采。

  • 标签: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身份》
  • 简介:在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民族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民族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安排 民族认同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好莱坞为主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影如何在电影创作环境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生存和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电影界与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其发展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开始着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寻觅。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被找寻和被确立,无疑是使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积极参与我国和世界文化对话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身份 族群意识 群体记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5
  • 简介:    二、文化身份意识走向人道政治的可能  在民族文学中,民族作家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意识中

  • 标签: 中的文化 人道精神民族 文化身份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在"一国两制"过去阶段的实践中,港人基于国籍与国家建立的"身份联结"更多具有形式意义,一定"虚置"的公民身份导致港人难以完整享有公民基本权利也无须履行全部公民义务,而成长在此环境中的香港青年一代对国家政治认同及自身公民身份认同就遭遇了一定弱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新时代推进"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可以为促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融入提供新契机。未来,国家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港澳居民作为中国公民的主体资格进行有效填充,为香港青年建构起实质化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以促使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切实感受自身作为国家政治法律共同体与历史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实现香港青年的人心回归。

  • 标签: 香港青年 公民身份 国家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简介:无论是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其所处的村庄组织弱化现状进行内在解构,还是从村落发展过程中"留守"青年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作外在分析,都可见"留守"青年对于乡村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推进"留守"青年由农民向公民的身份转化对实现乡村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冀南二村的社会调查分析,"制度屏蔽"与"自我否定"的双向挤压给"留守"青年的公民身份认同带来诸多困扰。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改良公民教育的同时加强制度供给,并以新型公共空间的塑造共同推动"留守"青年公民身份认同的系统建构。

  • 标签: “留守”青年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意识 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