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9月就诊于本院疑似下肢静脉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下肢静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阳性率、准确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部位准确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准确率较高,在筛查病灶部位方面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下肢骨折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5日—2016年2月10日),均实施手术治疗,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静脉形成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0.21±1.0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P<0.05)。结论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静脉形成发生率,保障患者健康。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2016 年 6 月~ 2018 年 9 月就诊于本院疑似下肢静脉患者共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下肢静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阳性率、准确率与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部位准确率与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准确率较高,在筛查病灶部位方面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准确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期预防外科理念主要是指在术前、术中、术后用不同已经证实的有效方式,帮助患者减轻手术应激和并发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护理模式指的是医生和护士双方均认可和接受的行为以及责任范围,护士和医生之间能够合理分工,密切配合。骨科患者通常是因为外力刺激导致,一般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需要适当加强护理,从而对骨折部位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防止并发症发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术 长期卧床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措施并评价护理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下肢静脉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发生下肢静脉的几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下肢静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对比结果为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针对下肢静脉问题实施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我管理教育对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从在2018年2月~2019年1月诊治为下肢静脉形成,已完成规范的溶栓及抗凝治疗一个月后的患者68例进行护理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自我管理教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生活质量 影响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治疗手段。 方法 : 选取 2013 年 3 月到 2017 年 3 月在我院进行骨科创伤手术治疗的 70 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 70 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出现合并下肢静脉患者随的具体情况及病情进展进行探究,以此分析前期如何预防、如何药物保障,进而研究实际应用价值。 结果: 结合具体细节从患者年龄、治疗效果、手术后恢复、抗生素使用、导管溶栓效果等多个情况展开,得出使用导管溶栓对于并发下肢静脉治疗有效率为

  • 标签: 骨科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痊愈率
  • 简介:目的评估膝下静脉入路治疗全肢型下肢静脉(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膝下静脉入路行接触性导管溶栓(CDT)的74例下肢DVT患者资料,统计溶栓效果、并发症、术后通畅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74例患者中,34例在起病3d内接受CDT治疗,溶栓效果理想;起病4~10d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71.0%(22/31)成功达到血栓完全溶解;超过10d者没有一例达到血栓完全溶解。14例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没有大出血发生;11例穿刺部位麻木不适;2例经小隐静脉入路患者出现局部闭塞;胫后静脉入路患者中有1例出现静脉闭塞。平均随访时间为3.5年(1个月至5年),总体通畅率为85.9%(55/64)。结论对于全肢型DVT的溶栓治疗,膝下静脉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术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在下肢静脉形成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4~2018-12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介入溶栓治疗LEDVT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自制的《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进行护理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30例下肢静脉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2例,发生皮下淤血3例,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2例,患者满意率85%;观察组30例下肢静脉患者中,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1例,发生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1例,患者满意率98%;均未发生肺栓塞和护理纠纷,术后疼痛均不明显或轻微疼痛,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也提升较高(p<0.05)。结论采用《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对患者进行护理监控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为下肢静脉形成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护理,同时能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标准的监控模式作为指引,也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临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 标签: 风险监控单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静脉的干预性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的64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性护理组进行了干预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满意情况;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情况;静脉发生率。结果干预性护理组满意情况、凝血功能指标情况、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术后出院时间、静脉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方法效果确切。

  • 标签: 下肢骨折手术 深静脉血栓 干预性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1月 ~2018 年 6月收治的 9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n=45)和在此基础上行预防性护理的实验组( n=45),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 DVT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 DVT发生时间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 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患者能有效减少下肢静脉的发病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瘫脑梗塞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6例偏瘫脑梗塞患者入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下肢静脉形成情况,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偏瘫脑梗塞患者护理中运用早期运动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形成,可推广。

  • 标签: 偏瘫 脑梗塞 早期运动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56例患者未发生下肢静脉,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静脉形成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静脉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下肢静脉的直接诱因,且并非独立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除提高护理人员与术者配合默契度外,加强防护至关重要。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 ( DVT)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 2018年 1月到 2018年 7月 80例胆囊手术患者,并且依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观察组 (40例 )、对照组 (40例 )。给予对照组胆囊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胆囊手术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病床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管理在预防胆囊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后和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胆囊手术患者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 DVT 的形成,可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发挥积极护理作用。

  • 标签: 护理管理 胆囊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运动护理在偏瘫脑梗塞中的应用对预防下肢静脉的干预价值。方法: 2017年 6月 -2019年 6月本院接诊的偏瘫脑梗塞病患 76例,利用数字抽签法分成 A组和 B组( n=38),当中, A组实行早期运动护理, B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 2组下肢静脉的发生情况,比较静脉流峰速度等指标。结果: A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 2.63%,比 B组的 18.42%低, P< 0.05。 A组的患者满意度为 97.37%,比 B组的 84.21%高, P< 0.05。 A组的静脉流峰速度为( 27.15±2.36) cm/s、静脉流平均速度为( 21.51±2.19) cm/s,比 B组的( 23.18±3.17) cm/s、( 17.25±2.74) cm/s低, P< 0.05。论:于偏瘫脑梗塞中运用早期运动护理,利于下肢静脉的预防,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偏瘫脑梗塞 满意度 早期运动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