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恶魔性”是西方文论中的一种文学概念,但在中国文学创作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文学表现形式,而且相当普遍,本文试用“恶魔性”重读《雷雨》中的繁漪形象,一反评论界对其赞赏的定论,从其人性本论入手,把“恶魔性”作为探索造成繁漪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进而探讨“恶魔性”在文本细读中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恶魔性” 《雷雨》 繁漪 悲剧性
  • 简介:重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的《"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并比较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三个最主要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文学的任务目的是写社会还是写人?二、评论文学的标准是人民性、爱国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精神?三、文学中的典型与阶级性的关系。讨论这几个问题不仅希望能够重返1950年代文艺/学术论争的历史语境,而且在今天的文学批评界仍有学术意义和现实理由。

  • 标签: 人学 整体现实 人道主义 人民性 典型 钱谷融
  • 简介:《祝福》是鲁迅《呐喊》中的首篇,自发表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1949年后,《祝福》几乎选入了各个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祝福》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 标签: 绳索 批判 中等教育 语文 阅读 理解
  • 简介: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文言词汇的词义难以掌握,尤其对文言文的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多义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理解不了,把握不住,区分不开。这是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为了比较简明扼要地讲清楚这几种特殊现象,除了按一般古汉语著作中有关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多义及词类活用的阐述来讲解外,还可以从读音上来加以对照和区别,找出一定的规律,便于初学者理解、记忆和掌握。

  • 标签: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教学 解外 类词
  • 简介:网络新词“duāng”以及一些网络单音节拟声词的新兴,对传统汉语单音节拟声词提出了挑战。它们的形成必须符合单音节拟声词语音、文字、语法的普遍特点,这样才能固定下来成为语言符号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未来出现的新单音节拟声词提供必要的形成依据。

  • 标签: 网络新词 “duāng” 单音节拟声词 语言符号
  • 简介:摘要:英诗是文学体裁中高度凝练的产物。诗人们以其生动的意境和优美的音韵阐释主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本文作者以英诗为研究背景,以英语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研究英诗中的元音音素尾韵排列规律探讨其在英诗情感抒发的功能及在英诗教学的应用。 文章主要根据英诗教学实践,从语音学中英语元音音素、音节核与英诗音韵的关联,音节核在英诗中的发音规律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及英诗教学的感想。

  • 标签: 英美诗歌,音节核,情感表述,英诗教学
  • 简介:摘要:英诗是文学体裁中高度凝练的产物。诗人们以其生动的意境和优美的音韵阐释主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本文作者以英诗为研究背景,以英语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研究英诗中的元音音素尾韵排列规律探讨其在英诗情感抒发的功能及在英诗教学的应用。 文章主要根据英诗教学实践,从语音学中英语元音音素、音节核与英诗音韵的关联,音节核在英诗中的发音规律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及英诗教学的感想。

  • 标签: 英美诗歌,音节核,情感表述,英诗教学
  • 简介:郑梁梅高级中学,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江苏涟水籍爱国人士郑兆财先生捐巨资兴建而成,因纪念郑兆财先生的夫人梁梅女士而得名。涟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配置一流的设施,选配一流的师资,坚持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人才,把郑梁梅学校办成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自创建以来,以“学校创名牌,人人争贡献”为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经过努力,学校先后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基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现代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诱思探究教学深化探索”重点实验基地等荣誉。

  • 标签: 高级中学 作文 实验基地 诱思探究教学 学科教学论 学校德育体系
  • 简介: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 标签: 文化选择 身份政治 电影《刮痧》 文化冲突
  • 简介:徐星的长篇小说《无主题变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至今,对于其内涵与精神实质的看法,仍是众说纷纭,本文就徐星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思维取向,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角度,予以重新解读。

  • 标签: 自我 他者 逃离 超前
  • 简介: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记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诸多趣事。主人公"我"的活动贯串于上述两地,通过对"我"的行为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孩童的"我"身上所具有的顽劣,怀揣的一颗追求自由的"童心",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游玩、娱乐带来的童趣意味。作者从百草园写起,开篇即点明"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标签: 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苏教版 行为分析 百草园 不谙世事
  • 简介:张承志的以一出爱情悲剧为形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在历史转折之际的自我审视、文化追寻及抉择.具有令人回味不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 标签: 张承志 《黑骏马》 集体无意识
  • 简介:是格非运用谜、悬念、幻想和梦等元素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纲领性、图式性'结构,这个结构'召唤'读者对其'解谜'.在设谜与猜谜似游戏般的艺术互动中,'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建了阔大的艺术空间,成就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格非 《敌人》 读者 互动 艺术魅力
  • 简介:中西融合,中西对比,在近现代绘画中已是被经常采用的创作手段和研究方式。点、线、面是抽象艺术的基础,是众多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康定斯基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对点线面做了科学而深刻的分析。基于此,笔者在品读黄宾虹山水画时有了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尝试着抛开画论中如“气韵生动”等形而上的层面,从微观角度对黄宾虹山水画的点法、勾古画法、积墨染法形式进行分析并解读。

  • 标签: 康定斯基 线 黄宾虹 山水画
  • 简介:《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人们习惯把它当成一首别离诗,认为诗人再次重游康桥,对康桥充满了眷恋和离别的不舍。人教版教师用书也沿用了这种主流解读,"《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1)可问题是,徐志摩重游康桥不只一次。

  • 标签: 诗人 人教版 代表作 诗作 解读
  • 简介:莎菲在“开门”(女性意识觉醒)与“关门”(凄美的遁逸)之间,夹生了自由与自囚参半的另外一种活法(“逃离”的谶言)。丁玲操纵个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双重启蒙话语“合谋”、生发了“在路上”的主题(女性出走与落脚的飘移不定与进行时态)和“召唤结构”(出走后何去何从),在美丽的权利和孤独的境遇的矛盾中,寻求着疑似病态人格的“自我认证”。

  • 标签: “鹅笼境地” 灵肉“维谷” 病态人格 逃离
  • 简介:在张爱玲的研究史上,傅雷的时评《论张爱玲的小说》基于新文学的立场,吴小如的定评《读张爱玲的〈传奇〉》基于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传统,二文的结论差别较大。《金锁记》是张爱玲将其自幼时及至青春以来几乎所有的负面体验高度集中的结果,透射出浓重的古典虚无气和颓废气,传达着绝望的人生感怀,且并未对这些虚无、绝望和颓废有所"超克"。实质上,《金锁记》基于金钱和情欲主题对"人的发现"并不属于中国现代"人的文学"范畴,反而和中国古典虚无主义文学思想高度一致,相应面相上的批判力多源于后来者的"发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金锁记》实为张爱玲创作史上的偶然,是张爱玲意料之外,又是中国现代文学情理之中的收获。

  • 标签: 《金锁记》 傅雷 吴小如 文学格调 虚无主义
  • 简介:通过重新审视《一地鸡毛》及关于它的各种评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理解80—90年代转变的切入口。作品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描写,真实再现了80、90年代之交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生活感觉。同时,塑造了伴随着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新人——"经济人"的形象。批评家、作家的评论和言说展现出80年代共识的破裂,以及理解、进入90年代的不同方式。

  • 标签: 《一地鸡毛》 生活感觉 “经济人”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