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方案用于急诊外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将 60 例急诊外伤患者分组,研究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伤口感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有显著优势,两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概率,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具有较好预后,降低伤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急性 外伤
  • 简介:摘要通过对收治我院的42例骨盆骨折病人进行急救护理,总结出意外伤害中骨盆骨折病人急救护理的三点对策迅速评估各系统变化、快速实施抢救、做好急诊检查的护理。经急救护理干预,这42例患者有39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2.9%,此种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盆骨折 急救 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对45例外伤性眼球萎缩摘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总结了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及其结果。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面对现实,恢复以往的生活。

  • 标签: 外伤 眼球萎缩摘除 心理状况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行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间收治的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盲抽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分期手术组(n=38)与同期手术组(n=38)。分期手术组先行脑室-腹腔分离术,1月后再行颅骨修补术。同期手术组同期进行脑室-腹腔分离术+颅骨修补术。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1月、3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与同期手术组相比,分期手术组临床疗效的数值为81.58%,明显更低(P

  • 标签: 脑积水 颅骨缺损 同期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眼外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该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眼外伤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下,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HAMA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程度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 眼外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外伤性肝脾破裂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肝脾破裂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患者围手术期的术前积极护理和术后护理干预,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研究中30例患者,无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结论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的科学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外伤性肝脾破裂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疼痛管理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价值并总结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脑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疼痛管理,对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服务满意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颅脑外伤后12h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d、3d、7d、10d时,干预组V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对本次护理服务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管理在颅脑外伤护理期间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优化护患关系与护理服务质量,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疼痛管理 护理干预 可行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院急诊外伤手术患者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效果以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外伤患者120例,按照时间将其分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急诊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前,2013年1月~2014年1月为实施急诊外伤手术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后,采取综合评估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诊治疗康复效果以及满意度。结果急诊外伤手术患者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前发生抢救紧急事件9例,占15.00%,病情恶化11例,占18.33%,抢救无效死亡3例,死亡率为5.00%;急诊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后发生抢救紧急事件1例,占1.67%,病情恶化2例,占3.33%,抢救无效死亡0例,死亡率为0%,因此质量管理控制前后抢救率、紧急事件发生率、病情恶化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管理控制之前满意度为81.67%,管理控制之后满意度为96.69%,质量管理控制之前满意度明显低于质量管理控制之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过程中需加强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如此可以有效提升急诊患者满意度以及急诊质量,值得各院借鉴。

  • 标签: 急诊 质量控制 安全管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医疗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颅脑外伤的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影像学方面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颅脑外伤CT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100例颅脑外伤CT诊断正确脑挫裂伤表现病灶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其内混杂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合理应用CT扫描技术,可及时准确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和提高病变检出率,对颅脑外伤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外伤 CT 影像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眼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使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在预防感染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入患者共计为88例,在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所接诊,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取44例,手术期间治疗方式都按照常规方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44例则需要将左氧氟沙星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恢复期间感染发生率、并发症以及术前细菌检测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眼外伤 感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优质护理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当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治疗经验,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的确诊为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资料46例,将这4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均为23例。对照组的23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而观察组的23例患者则采用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判断,以此来提供护理疗效依据。结果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一个月及三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均好于对照组23例患者。结论对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对其生活依从性的改善也有极大的帮助,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1。

  • 标签: 优质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外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0例脑外伤患者参与本次的医学研究。应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此40例脑外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均有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流程,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流程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脑积水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积水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90.00%)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脑积水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60.00%),两个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可知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外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并且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人性化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受损程度、因果关系。结果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外伤性脑梗塞 法医学 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