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动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ADR监测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得以持续改进。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2~2014年ADR报送情况,运用PDCA循环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结果:3年来,我院共上报ADR328例次,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医务人员初步树立了用药安全及报告意识。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可以有效地改进医院ADR监测工作,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PDCA循环 持续改进 用药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因的分析,反映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省保健院设计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对全市6个监测乡(镇、街)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由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定期进行监督质控,确保数据准确。结果2014年辽源市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40‰,婴儿死亡率6.58‰。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是意外、早产或低体重、先心病、肺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诊断不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肛门闭锁术后。结论一是我市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40‰,婴儿死亡率6.58‰,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0.00%,而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4.29%,所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要降低婴儿死亡率,尤其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二是有25.00%的儿童死前未得到就医。三是放弃治疗62.50%,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掌握一些认识疾病的能力,及早发现,及早就医,减少放弃治疗导致的死亡。

  • 标签: 5岁以下儿童 死亡
  • 简介:目的:了解孝感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孝感市中心医院和云梦县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的围产儿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为16.33‰,各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居前五位依次是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和肢体短缩;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妇的居住地、孕妇的年龄、婴儿的性别和婴儿的出生季节有关(P<0.05)。结论:孝感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偏高;加强这5类出生缺陷的预防;针对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 标签: 围产儿 出生缺陷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升空气清洁度以及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消毒灭菌合格率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环境卫生学 医院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安全性。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贵州省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贵州省2013年共报告AEFI个案285例,报告县覆盖率为98.9%,48h内报告率为92.28%,48h内调查率为97.06%。一般反应占88.07%,异常反应占8.42%。AEFI病例中≤1岁的儿童占62.81%;各月均有AEFI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7~9月,占45.26%。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后报告的AEFI病例最多,分别占32.75%和11.97%。临床诊断分类居前三位的是发热/红肿/硬结(占60.7%)、其他(26.32%)和过敏性皮疹(5.96%)。结论贵州省AEFI发生主要集中在≤1岁的小年龄组,该部分儿童应作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

  • 标签: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监测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贵州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对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预防接种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贵州省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通过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贵州省2014年共报告AEFI个案261例,报告县覆盖率为87.1%,48h内报告率为90.42%,48h内调查率为94.59%,3日内调查表上传率为72.97%。AEFI报告发生率为1.68/10万剂,严重AEFI报告发生率为0.07/10万剂,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12/10万剂。AEFI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661;≤1岁占61.3%;病例发生集中在第二季度;治愈和好转病例占90.42%。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无细胞百白破疫苗(0.34/10万剂),异常反应中临床症状报告发生率居前三位的是其他(0.4/10万剂)、过敏性皮疹(0.15/10万剂)和无菌性脓肿(0.01/10万剂)。结论贵州省AEFI监测敏感性和完整性都有所提升,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需通过提升业务人员素质、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强化非NIP疫苗监测报告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AEFI监测水平。

  • 标签: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监测
  • 简介:目的掌握南通市通州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10-2014年共捕获鼠类297只,包括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79%,其中2011年鼠密度最高为1.25%,2014年最低为0.45%,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6.33%和25.93%。鼠密度月份分布基本呈双峰型,第一高峰在4-5月,第二高峰在10-11月。结论通州区鼠种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主,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重点加强环境整治,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鼠密度,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鼠密度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全麻手术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数据显示,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失足妇女是艾滋病性病高危人群之一,也是艾滋病性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重要桥梁人群。为掌握麻城市失足妇女人群的艾滋病危险行为特征及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为探讨对该人群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5年5-7月份麻城市对失足妇女人群开展了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艾滋病,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13年7月至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108例患者进行系统综合监护。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有16例癫痫持续、10高钠血症、8例应激性溃疡出血、26例肺部感染、31例重度颅高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活46例,存活率54.8%;死亡30例,死亡率35.7%;8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护理人员应该重视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并发症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并发症 监测 护理
  • 简介:目的掌握甘肃口岸朝觐归国人员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2014-2015年,采集朝觐归国人员中入境时体温升高(≥37.3℃)者的咽拭子样本,用荧光RT-PCR和荧光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腺病毒、人博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共22种/型呼吸道病毒。结果在6123名归国朝觐人员中,共发现337名体温升高者,采集337份咽拭子样本,检出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共51份,检测阳性率为15.13%。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病毒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了解甘肃朝觐人员呼吸道病毒病原谱构成,为保障朝觐人员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朝觐人员 呼吸道病毒
  • 简介:目的分析无锡空港口岸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资料,寻找更科学和高效的检疫手段,指导口岸传染病防控。方法对2015年无锡空港口岸入境人员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症状或体征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主要症状、性别分布、发现方式。结果2015年,无锡空港口岸共发现有传染病症状人员285名,采集样本285份,病原体检测阳性60份,其中呼吸道病原体阳性51份,消化道病原体阳性9份。有症状人员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人员的发现方式以仪器为主;有症状人员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主要分布在冬春季节;病原体检测阳性的入境人员的腋下体温明显高于其他人员。结论无锡空港口岸应加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的入境旅客的检疫查验,在冬春季节加强旅客查验工作。

  • 标签: 入境人员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堵闭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堵闭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堵闭术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堵闭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堵闭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堵闭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堵闭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术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