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静脉患者采取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护理,对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效果作用。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所接收的下肢静脉患者进行随机抽取60例,对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完善的治疗准备,在治疗后加强对穿刺部位、患肢与溶栓导管等肢体部位的护理。结果结合护理措施的采取为患者提供完整的康复指导,5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转院。结论针对下肢静脉患者在静脉至关溶栓治疗中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最终能够更好的帮助病患恢复健康,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置管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03-2008来共收治30例下肢静脉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包扎加压于患肢大腿处。结果27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好转,有效率达93.3%,溶栓期间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死亡。结论采取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有效,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经足背静脉 加压溶栓 肢深静脉 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预防与护理工作的体会。方法:在2020年9月-2022年10月期间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选取40例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记录并比较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研究组护理知识掌握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静脉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率 预见性护理 护理依从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双下肢静脉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2月-2008年2月10年剖宫产术后8例双下肢静脉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我院双下肢静脉发生率占0.28%,均表现为低热,患肢活动困难,局部肿胀疼痛,皮温变低,皮肤苍白或花斑样紫绀,多普勒彩超可确诊,采用非手术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辅以活血化瘀,局部热敷理疗,15天1疗程,8例2个疗程均治愈,无近期的并发症,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要充分认识了解静脉形成的高危因素,重视其预防,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早确诊,早治疗,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综述了下肢静脉(deepveinthrombosis,DVT)是骨盆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患者的危险性很大,很可能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病死率很高1,若不及时预防,会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所以在临床中我们应精心护理,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下肢静脉的发生。

  • 标签: 骨盆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并相应提出护理措施,实践证明对下肢静脉形成患者进行细心护理,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肿瘤术后 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最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9例下肢静脉介入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措施。结果59例患者经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我科采取的各项前瞻性护理,有效地促进了下肢静脉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前瞻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7年 11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52例下肢静脉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先后进行 X线诊断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其中施以 X线诊断的设定为参照组,施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设定为研究组,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参照组与研究组的检出率分别为 69.23%、 86.54%,参照组低于研究组且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相较于 X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检出率也更高,可为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X线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指导脑卒中合并下肢静脉(DVT)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顾性分析病例20例,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10例,采用循证护理方案,提出护理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出护理方案并实施。结果脑卒中合并下肢静脉患者通过循证护理方法的指导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方向,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预防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骨科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1.12~2013.12期间在本院骨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静脉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0%),x2=4.082,p<0.05,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骨科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病率,提高骨科手术预后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作为对象,对照组60例患者应用临床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应用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临床急性下肢静脉的患者给予综合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效果好,临床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介入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静脉(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75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系统剖析DVT的分布及超声征象表现。结果本组75例患者中,超声检查显示82条下肢出现DVT,单侧68例,双侧7例;左侧65条,右侧17条;主要为股静脉,其次为髂静脉及股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以髂静脉最少。急性血栓超声征象表现为规则实性低回声,病变部位管腔扩大,静脉管腔部分或全部堵塞,但是血管未变形;亚急性超声主要表现为管腔内回声从实性低回声逐步变成实性中等回声,探头加压管腔无法完全压瘪;慢性血栓表现为不均匀强回声,病变部位管腔狭窄,静脉管腔部分或全部堵塞,内壁不光滑。结论营养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能直观反映静脉流、血栓形成等情况,诊断准确率高,有着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针对性依据。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关在关节置换手术之后,对下肢远端静脉使用超声波诊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8月,总共有 101例住院患者,并通过超声诊断的方法,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是否出现血栓问题。结果:经过超声波测试后发现,总共有 58例患者出现血栓血栓的出现概率为 57.4%,所有血栓的出现位置都位于小腿部分,其中大部分患者的血栓类型都为比目鱼肌静脉,总共有 77条,占到整个血栓总数的 97.5%。在发现血栓问题后,立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后完全治愈 8例患者,对 19例患者的血栓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剩余的 31例患者并没有起到较大作用。结论:通过超声波检查,可以快速了解到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栓问题,并为血栓的治疗提供方向,避免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

  • 标签: 超声波检查 深静脉血栓 下肢 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神经内科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方式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中就诊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结果为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24.0%)显著低于对照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神经内科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工作中,为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概率,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预防和护理情况。方法 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6月,结束时间2021年6月,以该阶段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32例)为重点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方法分不同组别,一组16例,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一组16例,应用预防性护理(观察组)。结果 各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护理模式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P

  • 标签: 长期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合并下肢静脉形成(DVT)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收治高龄老年人,其中确诊下肢DVT患者106例,男性58例(54.7%),女性48例(45.3%),年龄80~99岁。单纯DVT患者91例(85.9%),合并肺栓塞15例(15.2%),随访半年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中有症状45例(42.5%),无症状61例(57.6%)。累及下肢近端静脉(腘静脉及以上静脉)28例(26.4%),仅累及远端静脉78例(73.6%)。除高龄外,其他DVT危险因素为肺部感染60例(56.6%)、卧床(>3 d)58例(54.7%)、2型糖尿病50例(47.2%)、脑梗死46例(43.4%)、心力衰竭37例(34.9%)、活动性恶性肿瘤28例(26.4%)。静脉评分高风险80例(75.5%),出血高风险68例(64.2%)。74例接受抗凝治疗(69.8%),与抗凝组(32例,30.2%)患者比较,未抗凝组卧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梗死的患病率及全因死亡率高(P<0.05或P<0.01)。未抗凝患者出血高风险高于抗凝患者(P<0.01)。抗凝患者合并肺栓塞、近端静脉受累比率及复查好转率高于未抗凝患者(P<0.05或P<0.01)。抗凝患者中,26例接受住院期间短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48例(45.3%)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时抗凝治疗率为31.1%(33例),6个月为24.5%(26例)。抗凝患者4例发生非致死性出血,但与未抗凝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警惕肺部感染、卧床、脑梗死、恶性肿瘤等DVT危险因素;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高风险比例较高,接受规律抗凝治疗比例偏低,需全面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及获益,给予个体化治疗。

  • 标签: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 老年人,80岁以上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