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痉挛脑瘫患儿联合应用循经针灸、推拿、康复训练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痉挛脑瘫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循经针灸、推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GMFM)。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循经针灸、推拿、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康复训练 循经针灸 推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16例,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9.06±4.34)分比(38.89±4.44)分]、MWST时间[(12.69±3.07) s比(13.56±2.97) s]、单任务mTUG时间[(11.38±2.58) s比(11.94±2.51) s]、双任务mTUG时间[(30.06±8.08) s比(31.50±8.56) 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4周后,对照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5.88±1.82)分、E区评分为(51.20±6.64)分,PBS评分为(40.75±4.14)分,MWST时间为(10.81±2.95)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06±2.52) s;试验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6.28±1.99)分、E区评分为(53.94±6.98)分,PBS评分为(43.06±4.94)分,MWST时间为(10.44±2.83)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56±2.73) s,2组患儿的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3.058、-2.197、-7.132、1.235、2.952,试验组t=-5.953、-12.432、-8.333、3.149、7.578,均P<0.05),而2组GMFM-88中D区、E区,PBS,MWST,单任务mTUG评价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9.10±8.28) s,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05),而试验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3.06±7.30) s,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0,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结论单任务和双任务平板训练均可显著提高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单任务训练不能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在双任务中的运动功能表现,但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运动功能表现。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平板训练 双任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探究多元化护理干预应用于Ⅱ糖尿病并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Ⅱ糖尿病并脑梗死偏瘫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方案分成两组,将应用常规护理干预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多元化护理干预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具体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各项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在两组护理后ADL评分均提高基础上,其提高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干预应用于Ⅱ糖尿病并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脑梗死 Ⅱ型糖尿病 偏瘫 多元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对提高偏瘫脑性患儿下肢肌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68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偏瘫脑性瘫痪患儿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悬吊技术,对比两组患儿实施不同康复方式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偏瘫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8例(52.94%),康复有效患儿15例(44.12%),康复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偏瘫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1例(32.35%),康复有效患儿18例(52.94%),康复总有效率为88.24%,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儿之间的康复总有效率,得出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偏瘫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悬吊技术康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下肢肌力指标,临床康复总有效率较高,对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悬吊技术 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 下肢肌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细节护理在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0例痉挛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MAS、FMFM、GMFM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干预后,两组的MAS评分均降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痉挛型脑瘫肌电生物反馈 细节护理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马蹄足 A型肉毒毒素 系列石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痉挛脑瘫儿童中应用康复综合治疗,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收治的痉挛脑瘫儿童 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康复综合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 GMFM-88评分、 MAS评分与 WeeFIM评分、平衡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儿高( P<0.05);观察组患儿的 GMFM-88评分、 MAS评分与 WeeFIM评分、平衡评分经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在痉挛脑瘫儿童的治疗中应用康复综合治疗,能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康复综合治疗 常规治疗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随意运动脑瘫儿童运用多功能悬吊训练系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不随意运动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试验组给予多功能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随意运动脑瘫儿童中运用多功能悬吊训练可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发育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多功能悬吊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痉挛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BS评分和步态分析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脑瘫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

  • 标签: 常规康复治疗 双重任务训练 痉挛型脑瘫 平衡能力 步态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笔者针对我院80例小儿脑瘫患者的病例护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以期提高小儿脑瘫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儿脑瘫 康复治疗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在治疗小儿脑瘫临床作用效果;方法80例小儿脑瘫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推拿常规治疗,治疗组采取推拿兼运动疗法,主要包括用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运动疗法患儿一天接受一次,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分别每次30分钟;一共进行3个疗程,经历6个月。最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80例患儿经过6个月治疗后,C—WISC;GMFM和Bar—thel指数评分都有提高,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推拿常规治疗和推拿综合运动疗法都是可以在临床上使用的。与对比组比较,治疗组在C—wISC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更加突出。结论结果表明运动治疗融入推拿常规治疗中,能使患儿运动缺陷逐步向正常方向发展,人生最基本的行为如走、做、爬、翻站等功能得到实现,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运动疗法 小儿脑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小儿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国内报道发病率占1~7岁小儿的1.2‰~2.7‰,目前国际上脑瘫康复的主要途径为社区康复,国内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传统治疗尤其是针灸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康复医学界只把针灸作为一种简单的对肌肉或神经的刺激来看待,降低了针灸的疗效,缩小了针灸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范围。本人结合临床总结了针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实际应用,对于传统手段与现代康复相结合的环节上,以抛砖引玉,相互交流探讨,拓展针灸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范围。

  • 标签: 小儿脑瘫 针灸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和重要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35例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脑瘫患儿,分别实施相应康复护理措施,并对其截至目前的运动发育情况的改善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儿治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患儿运动发育正常化,并能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患有足外翻疾病的脑瘫疾病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患有足外翻疾病的脑瘫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组外放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脑瘫足外翻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患有足外翻疾病的脑瘫疾病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综合康复治疗 足外翻 脑瘫
  • 简介:回顾我院26例脑瘫患儿干细胞治疗的资料,给予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合脑瘫综合评定表的使用,结果显著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

  • 标签: 脑瘫 干细胞治疗 护理
  • 简介:我国0-6岁脑瘫患儿发病率为0.186%,0-6岁脑瘫儿童有31万人,并且每年以4.6万人的速度递增,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儿童群体,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压力。小儿脑瘫是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继小儿脊髓灰质炎控制后儿童主要的长期或终身致残性疾病,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难题之一。

  • 标签: 脑瘫儿童 康复医学 医教结合 脊髓灰质炎 弱势儿童 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