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肿瘤患者静脉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到2017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例肿瘤并发静脉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患者血栓状况后,积极配合抗凝治疗给予护理干预,监测患者并发症及抗凝指标的变化,观察拔管成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2例肿瘤患者中,12例患者全部拔管成功,未出现断管、出血或者血栓脱落等情况的发生。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后,接受抗凝治疗期间,应该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下,密切观察凝血情况、血小板及D-二聚体变化,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确保拔管成功。

  • 标签: PICC 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每四个死亡病人中有一个是因为血栓导致的1,血栓发生在静脉系统通常导致静脉(DVT)和肺栓塞(PE),每年每1000个人中大约有1-2个人患静脉2。在美国,静脉每年影响900000人,导致数以万计的患者住院甚至死亡3,已知静脉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肥胖,癌症,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4。制动导致血流扭曲,例如手术后卧床不起的位置,长时间的飞行,和下肢麻痹组成了自发性DVT的主要刺激因素。此外静脉不同于动脉血栓,它保持着内皮细胞的完整性5。

  • 标签: 静脉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静脉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胫后静脉 留置导管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腹股沟疝患者82例,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4.6%),差异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能明显减少其术后下肢静脉沉形成的发生。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老年 腹股沟疝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ICU患者静脉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静脉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静脉(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实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92例。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方法与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统计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结果对照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与病死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阶段给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且还有利于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胸花道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常规防治的是对照组30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的是观察组30例,就两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预防护理更具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份到6月份收治的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5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护理重点,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静脉的几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并发静脉占2.56%,对照组患者术后患者并发静脉19.23%,观察组患者术后静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占96.1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占79.4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护理,患者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DTV)形成因素和治疗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下肢骨科创伤手术患者88例,根据术后患者有无发生DTV进行分组,未发生DTV为对照组,发生DTV为治疗组,每组各44例。分析并记录所有患者疾病自身因素和手术因素对DTV形成的影响。治疗组轻症患者采取综合药物干预,重症患者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TV与患者自身所患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有关(P<0.05),手术耗时长、制动时间长也是诱发术后DTV形成的重要因素(P<0.05),DTV治疗中,手术治疗效果高于药物治疗(P<0.05)。结论患者本身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是诱发骨折术后发生DTV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DTV发生还与骨折手术时间长、制动时间长有关。发生DTV后采取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能提高溶栓效果。

  • 标签: 骨科创伤患者 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早期活动对脑出血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选取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我院就治的共八十例患有脑出血的病人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上早期活动这种护理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血流峰速度和血流平均速度,以及下肢静脉形成的概率。结果实验组的血流峰风速度和血流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活动这种护理方式能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的概率,值得临床实践。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肺癌术后患者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肺癌术后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形成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静脉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性护理可降低肺癌术后患者静脉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肺癌 预警性护理 深静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气化痰通络方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10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补气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脉发生率、各项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静脉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方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对抗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补气化痰通络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70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预防和全程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后无患者出现下肢静脉,常规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率为20%,研究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常规组发生率为30%,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和全程护理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外科就诊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只常规进行基础的护理干预,从而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术后静脉的发生率有无差异以及护理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在下肢骨折手术术后静脉的发生率为6%(6例),观察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术后静脉的发生率为1%(1例),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5,P=0.031<0.05);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为88%,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为9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7,P=0.085<0.05);结论对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来说,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预防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提高住院期间患者对于护理要求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Caprini评估表降低老年病人静脉(DVT)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分别选取住院老年病人1028例设为对照组和1052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应用改良Caprini评估表对试验组病人进行评估,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病人DVT发生率为1.24%,低于对照组的8.46%(χ^2=59.341,P=0.000)。[结论]应用改良Caprini评估表能预测老年病人DVT的发生风险,从而对中高危病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DVT的发生率。

  • 标签: Caprini评估表 老年病人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预见性护理 高危病人
  • 简介:摘要髋关节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而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因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且该术式的手术时间长,手术体位为被迫体位,其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极高,严重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发生的影响。

  • 标签: 手术 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开展循证护理对下肢静脉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常规护理手段(对照组,n=40)与引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基础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加强循证护理,可防范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水平。

  • 标签: 循证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中应用气囊压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检查结果阳性率、下肢静脉形成率、伤口引流总量为3.33%、3.33%、(440.5±40.6)ml,对照组为26.67%、23.33%、(448.7±41.3)ml;观察组股静脉液流速高于对照组。结论气囊压力能够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气囊压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