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于围术期研究有效方法对静脉并发症加以预防并且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6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的观察对象;观察组61例以及对照组59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本次研究分组依据为不同的静脉预防方法;观察组常规治疗+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护理;通过对比出现静脉的概率、护理满意度评分、消极心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以突出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开展价值。结果观察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静脉的概率为3.28%,对照组为22.0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明显(P<0.05);在护理满意度评分、消极心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P<0.05)。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于围手术期展开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手术后出现静脉的概率显著降低,在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消极心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也可以发挥显著效果。

  • 标签: 髋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溶栓(A组)和无引导置管溶栓(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溶栓,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袒脑梗塞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共80例偏袒脑梗塞患者,根据投掷子的方式分为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以及40例观察组(早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的情况以及。结果观察组在血流锋速度以及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下肢静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偏瘫脑梗塞患者采取早期运动护理能够预防患者下肢静脉的形成,并能够提高股静脉流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早期运用护理 脑梗塞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降低脑出血患者手术后的下肢静脉的发生通过早期活动的治疗方式,探讨其效果。方法选取90例经过脑外科脑出血手术后的患者,并进行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患者。并且只给参照组的患者进行较常规形式的手术后的治疗以及护理方式,而在给实验组患者提供常规的治疗以及护理方式后,还进行实施早期活动的护理方案。包括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足踝运动、各部位肌肉收缩运动以及做深呼吸的训练等活动,在此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下肢静脉的形成状况。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发现,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组的患者手术后的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具有较明显的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早期活动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形成现象,减少了由于形成下肢静脉而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对接受下肢静脉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接受下肢静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60例患者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改善,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后的对照组,组间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下肢静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 焦虑情绪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对并发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行以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行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和比较两组护理对静脉的预防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并发静脉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下肢肿胀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皮肤温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静脉,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的疗效,并对患者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9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n=45)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并行对症护理干预。对照组(n=45)术后按照常规护理方法为患者进行处理,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静脉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护理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静脉形成,配合对症护理配合,可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94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观察其下肢静脉发生情况,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5.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5.5分(P<0.05);试验组患者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健康评分为66.9±2.4分,高于对照组的46.5±2.7分(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探讨研究其预防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164名ICU患者参与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形成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患者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可能性。

  • 标签: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下肢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取 84例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干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溶栓抗凝治疗下肢静脉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 护理干预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溶栓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预防静脉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血沉、红细胞压积(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静脉形成发生率有差异。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预防术后静脉的形成,还能促进术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股骨 粗隆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静脉形成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6年4月至10月收治的82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深静脉形成的例数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95.1%)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8.0%),且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静脉的形成,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并发生静脉的原因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栓稳定,成功将PICC导管拔除,出院后复查,血栓已经消失。结论采取先溶栓后拔管的方案,在达到疗效的同时有效的规避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血栓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强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6月进行下肢骨折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护理,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下肢静脉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7.5%,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术后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股骨颈骨折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脉的预防状况。结果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静脉发生率(3例,7.3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例,22.58%),观察组患者的静脉预防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性护理,这有利于预防患者术后发生静脉,促使患者相关预防知识能力提升,值得在临床借鉴。

  • 标签: 风险管理性护理 股骨颈骨折 术后深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