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讨论了要对未来天气作出准确判断,关键是筛选出高质量因子和建立稳定预报模型。提出了以极值和近期预报能力加以线性一集成集成预报法。具有可操作性。还探讨了短期气候预测效果不稳定原因和改进意见。

  • 标签: 伪因子 滑动相关系数 地区优因子 动态因子 短期气候预测
  • 简介:着重论述极值统计分布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工程设计中重要意义,综述该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例如,基于超门限峰值法(POT)广义帕累托分布(GPD)和基于单元极大值法(BM)广义极值分布(GEV)及其参数间理论关系;采用极值分布模型与多状态一阶Markov链相结合构建降尺度模型模拟局地极端降水事件,推算一定重现期极端降水量分位数;探讨极值分布模型分位数估计误差问题,多维极值分布理论及其应用等问题。

  • 标签: 广义帕雷托分布 广义极值分布 二维极值分布 强降水
  • 简介:项目启动会于2006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许小峰副局长在会上指出,该项目集中了我国气溶胶各领域研究精兵强将,有着深厚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做了项目总体情况报告,介绍了研究意义、总体目标、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总体研究方案、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本项目要实现以下3方面的科学目标:(1)取得对中国大气气溶胶特性、分布和变化准确与系统科学认识;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气溶胶 基础研究 气候效应 计划项目 创新能力
  • 简介: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录用了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分别为刘黎平研究员、徐晓斌(马建中)研究员、沈学顺研究员。本年度有2名博士后按照我院有关管理规定完成了在站各项科研任务,顺利出站。至2007年末,我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15人。我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勤奋,敢于创新,积极参加院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科研基金项目 研究人员 研究员
  • 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1月正式挂牌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4月被批准为正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2005年,我院首批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有4人按规定完成了在站期间各项科研任务,并做出了创新性成果,顺利出站。2005年底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1人。我院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总体素质较高。2005年有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
  • 简介:2006年我院共录用了7名博士后来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们分别来自巴基斯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有2名博士后按照我院有关管理规定要求完成了在站期间各项科研工作任务,并奔赴各自工作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欢迎。有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名分别获得了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一等资助金和二等资助金。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 基金资助
  • 简介: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of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ERA-Interim(ECMWF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描述观测区域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体现观测土壤湿度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时段或区域与观测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 标签: 中国区域 土壤湿度 数据比较 时空特征
  • 简介:利用中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凤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代表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干燥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整体呈现干旱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夏季风与气象因子对气候干燥度影响,结果表明,南亚西区夏季风年际及整体减弱趋势对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年际趋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影响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区域气候变暖,这种影响程度减弱。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燥度影响存在年际与年代际差异,热力因子年际变化对干燥度影响较小,而热力因子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干燥度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区域气候长期变暖导致当地水汽压差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需要更多水分才能达到饱和,同时增大了潜在蒸发能力,加剧了华北河套气候区干旱

  • 标签: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干燥度 夏季风 气候变暖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4DVAR反演0.5-5.0km中低层风场资料及地面、高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8日秦皇岛地区一次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暴生成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多单体风暴短临预警.结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湿层结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是秦皇岛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和温度突变对风暴单体出流阵风锋具有指示作用.当风暴加强为超级单体并与阵风锋接近时,在超级单体中低层(0.5-5.0km),出流与入流形成辐合上升运动位于回波强度为15-30dBz边缘区域,而低层较强回波区域多为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分离确保了超级单体可以维持长时间发展,出现传播运动;出流阵风锋远离成熟风暴单体后侧,在其后侧约15.0-20.0km处触发生成新对流单体,导致对流系统后向传播运动.通过传播运动矢量方向估算可以提前预判风暴单体发展区域,预警时效可以提前30min,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持续大于4g·m-3对2-5cm大冰雹预报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4DVAR 超级单体 阵风锋 后向传播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
  • 简介:一、引言高斯扩散模式中选用扩散参数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已成为研究空气污染主要问题。P-G扩散参数、Briggs(城市)扩散参数在使用时各有局限,它们通用性较差。因此,需要作更广泛、深入现场探测,以取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扩散参数。杭州半山工业区位于西湖风景区以北约12km。工业区内以厂房建筑居多,各厂之间有

  • 标签: 大气扩散 工业区位 空气污染 西湖风景区 高斯扩散模式 厂房建筑
  • 简介:研究了水稻株高增长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株高,株高增长速率气候生态模型和宁夏灌区水稻株高分布函数,揭示水稻生长发育与气候因子、不同灌溉量变化规律.

  • 标签: 水稻 株高 气候生态模型
  • 简介:经10年对照分析,提出了武汉地区气象因素对急性脑血管病影响规律性和预测急性脑血管4项危险因素,即:(1)相对湿度大于74%;(2)气压在1017.5hPa左右;(3)低温冬季;(4)每年1、5、10月3个月(特别是1月份)为高发月,并通过1991~1995年5年病例加以验证,可信性达80%~90%。

  • 标签: 气象因素 急性脑血管病
  • 简介:为满足人类对食物、纤维、水和居住地需求,全球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2007)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影响气候重要强迫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分为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分别对有关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并从定量评估两者对气候影响相对贡献以及两者共同效应角度,回顾了辐射强迫计算和耦合模式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在森林恢复、人工造林以及碳封存等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可行性评估中应用。最后分析和展望了当前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相关研究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地球物理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模拟
  • 简介:依托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项目“雷电对电子设备破坏效应及其防护试验研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试验室与广州市气象局合作,于2008年进行“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中开展了对闪电环境下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以及埋地电缆感应电压和电流特征观测研究

  • 标签: 防护工程 破坏效应 电子设备 试验室 电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WRF模式,从热岛效应及其引发辐合、辐散和降水变化等方面,对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热岛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再结合相应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后可能城市范围;根据模拟数据计算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了明显气温高值区。夜间城市热岛效应要比昼间明显。在杭州市附近出现不同方向风矢量聚集,杭州市附近风向和风速改变较大。风场在城市扩张区域有较大差值。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量变化影响不大,但降水量有增大趋势。

  • 标签: 热岛效应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城市群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风速气候资料和风塔精细资料,通过分析该区域风速演变,探讨风能资源可持续性。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环境风速比较稳定,在气候上没有明显减小趋势,根据对未来风速变化预测及河西走廊独特地理、人文环境,初步推断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具有很好持续性。

  • 标签: 河西走廊 风能 可持续性
  • 简介:径流在陆面模式水量平衡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与土壤水动态变化有关,而且会影响感热、潜热等其他通量计算结果.作者针对陆面过程模式AVIM(AtmosphereVegetationInteractionModel)对产流描述不足,改进模式中对径流参数方法.并将改进后模式用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以检验模式对径流模拟能力.1991~1994年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式对径流模拟有较好改善.

  • 标签: 陆面过程模式 参数化 径流 土壤 潜热 感热
  • 简介: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标准降水指数(SPI)在逐日监测中往往会出现干旱突然加重现象,这是由于某时段内每日降水量对当前干旱发展贡献是等权重。本文基于线性递减非等权重方法对CI进行了修正,同时对加权降水量(WAP)进行了标准(StandardWAPIndex,SWI)。以山西为例,通过对比CI修正前后,即CI和CI_new(CI修正后),与SPI和SWI在不连续加重现象(UED)总体分布、典型事例干旱演变特征以及与土壤湿度相关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4种干旱指数对山西逐日干旱演变监测能力。结果表明:1)CI_new出现UED次数较CI有了明显下降,SWI出现UED次数也比SPI有了大幅减少,且SWI在这4种指数中是出现UED次数最少指数;2)CI_new和SWI较CI和SPI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均有所提高,表明修正后CI_new和SWI更加符合土壤湿度变化,更能反映土壤干旱演变规律。针对干旱发展过程中不连续加重现象,通过非等权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该现象发生。

  • 标签: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加权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