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GBS合并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和电生理数据以及眼底彩色片检查结果。对已报道的GBS合并视神经炎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0岁女性,因“进行性肢体麻木无力3 d”入院,通过完善肌电图、脑脊液化验等检查,结合病史、体征诊断为GBS。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开始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第8天时肢体力量明显恢复,第12天时出现视野变暗,第19天时视力明显下降(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1+1),伴有双侧视乳头水肿、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诊断为视神经炎并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8 d后视力完全恢复,复查眼底未见异常。文献共报道GBS合并视神经炎患者28例(包括本例患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60岁,无性别倾向性。肺炎支原体是病前最常见的病原体,在10例描述了感染病原体的病例中,7例为肺炎支原体。视神经炎多累及双侧,28例患者中有21例累及双侧视神经。大多数患者GBS先于视神经炎发生或二者同时发生,28例患者中有14例GBS先于视神经炎发生,10例二者同时发生。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20例患者视力完全恢复。结论GBS合并视神经炎较为罕见。对GBS患者主诉视力下降要引起重视,尽早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免疫治疗。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视神经炎 病例报告 激素冲击治疗
  • 作者: 王惠萍 白铂亮 李庆越 杨敬敏 卢大儒 田亚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安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西安 710004,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移植疗法可有效恢复胰岛功能,但存在术后排异等问题。近来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移植治疗后的免疫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调节性T细胞为干预靶点的疗法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1型糖尿病中减轻(消除)自身免疫,以延缓疾病进展或逆转疾病进程;应用于1型糖尿病移植治疗后,则可缓解乃至消除术后的排异反应。该策略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及缓解开辟了新的思路。

  • 标签: 1型糖尿病 调节性T细胞 防治 逆转 缓解
  • 简介:摘要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机体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在低氧状态下介导一系列靶基因转录以适应低氧反应。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NV)是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重要病理过程。HIF-1可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转录促进RNV,进而导致ROP,因此,HIF-1在ROP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总结近年来HIF-1在氧诱导RNV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RO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更进一步认识与启发。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1 早产儿视网膜病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侯逸珮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患儿 男,2岁5月龄,以间断发热合并血小板下降为首发表现,伴苍白、黄疸、皮肤出血点、浮肿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肾脏、肺部、肝脏、心血管、神经及血液等多系统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阳性。抗双链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补体下降。基因检查发现RIPK1、STAT4基因杂合变异。染色体核型47,XXY,诊断早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Klinefelter综合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多表皮生长因子10(MEGF10)基因缺陷致早发性肌病、无反射、呼吸窘迫和吞咽困难(EMARDD)患者的遗传学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于2022年4月诊断的1个家系3例MEGF10基因缺陷致EMARDD患儿的病例资料。并以“多表皮生长因子10”“肌病”或“MEGF10”“myopathy”为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9月相关文献,结合本家系资料,对MEGF10基因缺陷致EMARDD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先证者 男,同卵双胎之大,7日龄,因“生后间断发绀伴吸吮能力弱7 d余”收入院。患儿生后即出现喂养及哭闹时口唇发绀伴喂养困难。入院查体发现四肢活动减少,双手第2至第5指呈屈曲状态,近节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双髋外展均有受限,左侧为重,诊断为“新生儿吞咽困难,先天性指畸形”。入院后给予肢体康复和口腔康复训练,患儿自主呼吸逐渐平稳,可经口喂养,病情好转出院。先证者弟弟同期收入院,与先证者同卵双胎,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同先证者。先证者兄长生后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重度营养不良、四肢张力低、通贯掌及哭声弱,8月龄死亡。完善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发现3例患儿均为MEGF10基因相同位点复合杂合变异,2个变异位点(c.218+1G>A,c.2362+1G>A)均为剪接变异位点,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为以往未报道的新的变异位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3例患儿最终诊断为“MEGF10基因缺陷致EMARDD”。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18篇,共17个家系28例患者。结合本家系3例患儿共31例EMARDD患者,其中男13例、女18例,发病年龄范围为0~61岁。除外临床资料不全患者5例,纳入表型基因型特点分析的病例共26例,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25例)、脊柱侧弯(22例)、喂养困难(21例)、肌无力(20例),其他特征包括反射消失或减弱(16例)和腭裂或高腭弓(15例),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肌肉活检显示非特异性变化,组织学特征从轻度肌肉纤维大小变异到微型核,而5例有微型核改变均见于至少1个等位基因为错义变异的患者,且成人期发病均见于MEGF10基因至少有1个等位基因为错义变异的患者。结论MEGF10基因缺陷导致EMARDD可在新生儿期发病,主要临床特点为肌无力、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至少有1个等位基因为错义变异、肌肉活检提示有微型核改变的肌病患者,临床表型可能相对较轻。

  • 标签: 肌张力过低 吞咽障碍 突变 基因,MEGF10
  • 简介:摘要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9/L升至3.3×10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2压脂序列(T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嗜酸性筋膜炎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中度智力低下(ID)孕妇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以2021年4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孕18周的ID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及其胎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外周血样以及羊水样本用于检测。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分析孕妇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CNVs),再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检测和验证候选基因变异。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对胎儿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通过CNV-seq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胎儿的CNVs。结果孕妇为23岁,中度智力低下、走路偏向一侧,持物不稳,孕18+3周胎儿发育未见异常。CNV-seq未发现其存在致病CNVs,WES发现其DLG4基因存在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上述变异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Sanger测序发现胎儿亦携带DLG4基因c.1675C>T(p.Arg559*)杂合变异,同时CNV-seq发现其Xp21.1区存在0.1 Mb杂合缺失,涉及DMD基因,经MLPA检测得到验证。结论DLG4基因c.1675C>T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孕妇智力低下的遗传学病因,其胎儿携带相同变异以及DMD基因的缺失,发生智力低下62型的风险较高。

  • 标签: 智力障碍 DLG4基因 DMD基因 产前诊断 孕妇 胎儿
  • 作者: 于春蕊 贾丽娟 郝婵娟 左汴京 李巍 王芳洁 郭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州 450003,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遗传代谢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4月28日就诊于郑州儿童医院的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以"FHL2"作为关键词,检索1997年11日至2021年10月31日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同时在ClinVar数据库中检索FHL2变异作为补充支持,分析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患儿为女性,就诊时为5月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增大、收缩功能减低。基因测序发现其FHL2基因存在杂合错义变异c.391C>T(p.Arg131Cys),其父母未携带相同的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变异相关指南,c.391C>T(p.Arg131Cys)被升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P3+PP5)。通过文献检索,共发现10例FHL2基因变异的患者,其中6例表现为DCM,2例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HCM),2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猝死(SUD)。变异位于FHL2蛋白LIM 3结构域的患者均表现为HCM,位于LIM 0 ~ 2、LIM 4结构域者则主要表现为DCM。结论FHL2基因杂合错义变异c.391C>T(p.Arg131Cys)可能是患儿DCM的原因。上述发现强调了trio-WES在疾病诊断和遗传咨询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FHL2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睡眠片段化(sleep fragmentation,SF)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海马Homer1a和突触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取108只22~2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非睡眠片段化组(NSF组)和睡眠片段化组(SF组),每组36只大鼠。采用睡眠剥夺杆法建立睡眠片段化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Homer1a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A1区Homer1a表达分布;采用Golgi染色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离体电生理膜片钳实验检测海马CA3-CA1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斜率变化。采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9.3软件分析数据和制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Kramer检验。结果(1)在行为学实验中,3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1 h和24 h新物体识别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3,11.34,21.26,16.22,均P<0.01)。SF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2.00±1.27)次]低于Control组[(5.67±2.16)次]和NSF组[(6.50±2.35)次](均P<0.05),SF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9.02±4.84)s]短于Control组[(24.73±7.37)s]和NSF组[(27.81±8.37)s](均P<0.05)。SF组在1 h和24 h两个时间点的新物体识别指数均低于Control组和NSF组(均P<0.05)。(2)在Western blot检测中,SF组大鼠海马Homer1a蛋白表达(0.91±0.13)高于Control组(0.70±0.05)和NSF组(0.74±0.04)(均P<0.05)。(3)在免疫组化染色中,SF组大鼠海马CA1区Homer1a蛋白的光密度值高于Control组和NSF组(P<0.05)。(4)在Golgi染色中,SF组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低于Control组和NSF组(P<0.05)。(5)离体电生理实验显示:SF组海马CA3-CA1区fEPSP斜率均低于Control组和NSF组(均P<0.05)。结论老年大鼠急性SF干预会引起认知功能损害,这可能与海马Homer1a过表达从而抑制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

  • 标签: 睡眠片段化 老年 Homer1a蛋白 突触可塑性 认知功能 大鼠
  • 作者: 刘玲艳 陈秉钧 贺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150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产科,昆明 6500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150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肺血管壁异常重塑而导致的以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一旦合并妊娠,病死率极高。本例为未定期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结缔组织病相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连续2次妊娠先后发生心脏骤停、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右心衰竭,通过多学科团队及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提供有效的心肺支持,病情稳定出院。出院随访10个月,母儿结局良好。本例虽抢救成功,但必须认识到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危害母儿健康,属于妊娠禁忌证,不宜妊娠。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结缔组织疾病 妊娠并发症 体外膜氧合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1 151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47(26,62)岁,男602例,女549例,观察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形态学特点,综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之间,AML伴RUNX1-RUNXITI基因、AML伴CBFβ/MYH11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PML/RARA基因、AML伴NPM1基因、其余AML之间以及Ph+ALL与Ph-ALL之间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柴捆细胞、假Chediak-Higashi(PCH)包涵体、胞浆细小颗粒、核切迹、白血病细胞有杯口样改变(杯口细胞)比例差异;微小巨核、早期幼稚粒细胞、浆细胞、高嗜酸粒细胞等伴随细胞出现差异及“葡萄状”聚集分布差异。总结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细胞自身形态学特点、伴随细胞出现情况及排布方式之间的变化差异。结果AML与ALL之间,胞浆Auer小体[(45.5%比0),χ2=211.400]、PCH包涵体[(28.9%比0),χ2=114.100]、胞浆细小颗粒[(20.7%比2.9%),χ2=53.798]、核切迹[(0.7%比6.1%),χ2=30.906]、杯口细胞[(4.9%比0.3%),χ2=13.495]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微小巨核[(22.4%比0.3%),χ2=80.398]、浆细胞[(87.6%比10.6%),χ2=604.241]、高嗜酸粒细胞[(15.3%比1.0%),χ2=46.116]等伴随细胞出现以及“葡萄状”聚集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L伴RUNX1-RUNXITI基因以空泡与PCH包涵体变化较为明显、AML伴CBFβ/MYH11基因以高嗜酸粒细胞出现增多较为明显、APL伴PML/RARA基因以柴捆细胞增多较为明显、AML伴NPM1基因以杯口细胞增多较为明显。各组之间细胞核染色质、核仁、空泡形态也不相同;Ph+ALL与Ph-ALL之间比较,Ph+ALL更容易出现早期幼稚粒细胞与浆细胞(P均<0.05)。结论AML与ALL之间在白血病自身细胞特点,伴随细胞出现规律,聚集分布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AML伴特定遗传学异常各亚型之间在出现空泡、PCH包涵体、高嗜酸粒细胞、柴捆细胞、杯口细胞变化等方面各具特点。Ph+ALL更容易出现早期幼稚粒细胞与浆细胞。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PCH包涵体 微小巨核 杯口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