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面自身大小对X线头影测量分析中长度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全颅底为内部参照,建立回归方程。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取18个标志点测量25个长度相关指标,采用全颅底代表颅面大小,分析这些长度测量指标与全颅底的回归关系。结果所有测量指标与全颅底都呈正相关,除U6-PP外,其他指标与全颅底的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头影测量长度相关指标与全颅底关系密切,在对长度测量值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考虑颅面自身大小对其的影响。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全颅底长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颅颌面骨缺损或异常不仅会造成相应功能的障碍,还会影响患者的美观及心理健康。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谱系分化是骨组织发生与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骨稳态的重要因素。成骨分化异常既与多种骨相关疾病有着密切关系,也会对骨组织修复产生消极影响。链非编码RNA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调控因子,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阐述目前在成骨分化方面起重要调控作用的lncRNA及其机制,并探讨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骨形成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脑性瘫痪(CP)儿童外周血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年龄、性别、民族匹配的5对CP儿童和健康儿童,抽取外周血,分离提取总RNA,通过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lncRNA,随机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50例CP儿童(CP组)和5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验证候选lncRNA在CP患儿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结果筛选出184个差异lncRNA,其中,上调165个,下调19个。选择生物学功能相关的10个lncRNA:NONHSAT157763.1(t=2.656,P<0.05)、NONHSAT239818.1(t=2.514,P<0.05)、NONHSAT096484.2(t=2.062,P<0.05)、XR_931347.2(t=0.373,P<0.05)、NONHSAT231439.1(t=0.400,P<0.05)、NONHSAT150881.1(t=4.831,P<0.05)、NONHSAT066313.2(t=2.456,P<0.05)、NONHSAT150959.1(t=2.449,P<0.05)、NONHSAT149263.1(t=3.104,P<0.05)和NONHSAT151386.1(t=2.596,P<0.05),进行验证,结果前8个PCR扩增特异性较好。结论通过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CP儿童外周血差异表达lncRNA,探寻其对应的生物学功能,而这些差异表达、与临床靶基因相关联的lncRNA,可能会成为CP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脑性瘫痪 微阵列芯片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高分子造影剂PLGA-Cooh、碳二亚胺法连接凝溶胶蛋白单抗和造影剂PLGA-Cooh,建立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造影剂与凝溶胶蛋白单抗表面结合的情况。培养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Hca-F细胞,采用体外摄取实验分析体外寻靶能力,采用体外显影实验分析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结果PLGA-Cooh造影剂呈白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粒径为(569.68±6.96)nm,表面电位为(-10.95±2.43)mV。经DiI标记的非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0.84%,经DiI标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95.89%。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效果良好。体外摄取实验显示,与低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P细胞比较,细胞表面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对靶向超声造影剂的摄取能力较强(P<0.05),可呈现更强的绿色荧光,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对凝溶胶蛋白靶点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造影剂回声均匀细腻,后方回声未出现衰减,同时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升高,其显影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Gsn-PLGA可结合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体外显影效果。

  • 标签: 肝肿瘤 超声造影剂 凝溶胶蛋白 聚乳酸羟基乙酸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基转移酶蛋白16(METTL16)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METTL16对人前列腺癌细胞(22RV1)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ETTL16在前列腺癌组织(取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患者)和细胞中的表达。22RV1细胞稳定转染相关慢病毒。以RT-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在22RV1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METTL16的效率。以细胞迁移实验检测22RV1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测定的数值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采用t检验。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LNCaP细胞以及22RV1细胞中,METTL16在mRNA水平的都呈现出过表达的趋势[癌组织为1.00±0.43,癌旁组织为2.12±0.68,t=-5.405,P<0.05;人正常前列腺基质永生化细胞(WPMY-1)为1.00±0.17,22RV1为2.16±0.93,t=-8.568,P<0.05;LNCaP为1.51±0.17,t=-3.0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蛋白水平,LNCaP细胞以及22RV1细胞的METTL16依旧呈现高表达的趋势(WPMY-1为1.00±0.23,22RV1为2.91±0.85,t=-3.038,P<0.05;LNCaP为1.99±0.43,t=-2.89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22RV1细胞中过表达METTL16后导致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相对细胞量为过表达空载体组(ON-22RV1)为1.00±0.04,过表达METTL16组(OE-22RV1)为3.18±0.10,t=-34.951,P<0.05]而敲低METTL16则导致相反结果(相对细胞量:SCR-22RV1为1.00±0.06,sh1-22RV1为0.47±0.06,t=3.862,P<0.05;sh2-22RV1为0.64±0.05,t=9.2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TTL16在前列腺癌的生理过程中可能起原癌基因的作用,并且调控着细胞的迁移能力。

  • 标签: N6-甲基腺嘌呤 前列腺癌 迁移
  • 简介: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尽管目前对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临床上可观察到ASD患儿常表现出胃肠道(GI)问题和免疫失调等症状。研究表明,肠道菌及其代谢产物不仅与GI问题有关,还与ASD的行为症状有关。此外,母体感染也可能会增加后代患ASD风险。笔者现围绕肠道菌影响ASD的可能机制以及几种与肠道菌有关的可能治疗儿童ASD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或预防儿童ASD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肠道菌群 自闭症谱系障碍 儿童 "脑-肠-菌"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信+传统法应用在科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内本院某科室共计16名女性护理人员应用微信+传统法进行科室管理分组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法,观察组采用微信+传统法,对比两组质控信息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质控信息知晓率更显著(P<0.05),且满意度更为突出(P<0.05)。结论:在科室管理工作开展中,微信+传统法的应用效果十分突出,值得在本院推广。

  • 标签: 微信群 传统法 科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症状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肺癌患者12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症状评分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的失眠、便秘、食欲减弱、腹泻症状评分及负性情绪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的SCL-90评分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有效管理控制其症状,有助于改善其负性情绪,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肺癌 集束化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症状群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菌液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式对菌移植(FM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自愿接受FMT治疗的1 50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FMT治疗前肠道准备情况,分为无肠道准备组(216例)、抗生素预处理组(383例)、肠道清洁组(267例)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635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后4周和8周的有效率。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由于疗效下降或无效重复行FMT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再次行抗生素联合清洁肠道的肠道准备方案,分为无肠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组,比较两亚组有效率。结果全组男性588例,女性913例,年龄(43.3±13.7)岁,体质指数(20.2±2.1)kg/m2,移植疗程共(3.3±1.7)周。包括便秘564例,克罗恩病157例,溃疡性结肠炎142例,肠易激综合征158例,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106例,自闭症84例,放射性肠损伤133例,放射性肠炎133例,非CDI慢性腹泻60例,其他155例。4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467/1 501),其中呕吐41例(2.7%)、恶心91例(6.1%)、腹泻49例(3.3%)、腹痛41例(2.7%)、腹胀79例(5.3%)、咽喉部疼痛72例(4.8%)、头晕38例(2.5%)、发热51例(3.4%)、肺部感染3例(0.2%)以及肠源性感染2例(0.1%);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T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63.5%(902/1 420);无肠道准备组FMT有效率为57.6%(114/198)、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4.2%(231/360)、肠道清洁组为60.2%(154/256),抗生素预处理联合肠道清洁组66.5%(403/606),4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59,P=0.084)。FMT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为61.3%(729/1 293);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为54.0%(88/163),抗生素预处理组为62.2%(202/325),肠道清洁组为57.4%(132/230),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为64.4%(370/575),4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0,P=0.003);其中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组及抗生素预处理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无肠道准备组(分别为χ2=5.789,P=0.016;χ2=10.117,P=0.001)。亚组分析中,第3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与肠道准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184/306)比61.5%(115/187),χ2=0.091,P=0.763]。在第6个月重复FMT治疗结束4周随访发现,无肠道准备组有效率明显低于肠道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4%(89/173)比61.2%(161/263),χ2=4.229,P=0.040]。结论FMT治疗安全有效,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的肠道准备方案可提高FMT总体疗效。对疗效下降需FMT重复治疗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行抗生素联合肠道清洁方案对FMT有效率无明显影响,但在第6个月,再次的肠道准备是必要的。

  • 标签: 菌群移植 肠道准备 抗生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菌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菌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菌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我国乳腺癌症状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了解乳腺癌症状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实践及护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乳腺癌症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3篇,其中横断面研究6篇、纵向研究4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综述2篇。研究大多采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进行症状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测定分析症状的组成,消化道症状和心理相关症状是乳腺癌患者的共性症状。结论 国内关于乳腺癌症状的研究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应注重对乳腺癌患者症状的评估,根据其生理学机制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

  • 标签: 乳腺癌 症状群 文献计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引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微生物菌进行检测,分析其菌落的特点,据此掌握致病机制,为更有效的治疗此症提供参考。方法 为保障研究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及时观察研究过程并获得 完整的监测 数据,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符合纳入条件,且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所用药物及检测 设备等均出自我院,根据纳入标准对研究资料进行筛选,共有 71 例患儿的 资料符合 要求。采集这些患儿的腹泻物标本,对其分离培养,然后检测菌落情况。结果 细菌、病毒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微生物菌落中占比高达 87.32% ( 62/71 ),其中,志贺菌占比最高,为 40.32% ( 25/62 ),主要发生于 1-3 岁年龄段;大肠杆菌占比 25.81% ( 16/62 ),主要发生于 3-6 岁年龄段;孤菌类占比 12.90% ( 8/62 ),主要发生于 3 岁以下年龄段;轮状病毒占比 20.97% ( 13/62 ),主要发生于 1 岁以下年龄段。此外,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春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发病率( p<0.05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

  • 标签: 小儿 感染性腹泻 微生物 菌群
  • 简介:摘要本文以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讨论了尿路定植菌异常与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提出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与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细菌 尿道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强化核心肌训练对小脑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脑损伤患者 64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开展的时间为 2018年 11月 -2019年 12月,将所有的患者按照 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中有患者 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治疗,但治疗方法不同,分别是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强化核心肌训练),治疗期间使用 Berg量表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以改良 Barthel指数( MBI)完成。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采用强化核心肌训练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Berg评分,观察组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比较 MBI评分,对照组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小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强化核心肌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对其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小脑损伤 强化核心肌肉 平衡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创新。消化道菌多样性对于维持家畜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家畜消化道中定植菌的种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关键。由于所有动物的消化道是厌氧环境,所以在体外的好氧环境中,有些菌种不易培养,而这些菌种信息的缺失,会导致消化道优势菌的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借助一些广泛应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方法主要是测序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测序法包括指纹图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这些方法均基于分子生物学水平,可避免菌体培养步骤,直接分析消化道菌的组成和功能。综述了上述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对它们在动物消化道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研究动物消化道微生物时不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选择和联合使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家畜消化道菌群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老年人肠道菌多样性随年龄变化的特点。方法招募9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组,其中<60岁(中青年组)为基线对照Age A组,年龄≥60岁者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Age B、Age C、Age D、Age E 4组。采集研究对象粪便样本,提取DNA,采用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16S rDNA 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老年人群肠道菌和功能基因的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不同年龄组肠道菌群组成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4个主要门,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厚壁菌门,占60%以上,其次为拟杆菌门;从属水平上,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随着年龄增加丰度不断降低。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老年人肠道菌的丰度较高,均匀度较好,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性;但是β多样性分析发现,Age A组和Age B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Age B组和Age C组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结论从中青年过渡到60岁以上,肠道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在60~80岁趋于相对稳定,年龄超过80岁其菌结构再次发生变化,老年人慢性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多发可能与Faecalibacterium菌的降低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如肠道功能损伤和菌改变。TBI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导致肠道菌改变的因素之一。肠道屏障Paneth细胞分泌的多种抗菌肽是维持肠道菌稳态的关键因素。TBI后Paneth细胞功能失调可能是导致肠道菌改变的因素之一。笔者就TBI致肠道菌改变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TBI致肠道菌改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肠道菌群 Paneth细胞
  • 简介: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球菌引发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应用,大部分于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致病性脑膜炎球菌(血清A、C、W135、Y)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这也导致B脑膜炎球菌引发的流脑占比增多。此文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B脑膜炎球菌疫苗候选抗原,以及基于这些抗原已经获批和正在研发的B脑膜炎球菌疫苗,以期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新型B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发。

  • 标签: 奈瑟球菌,脑膜炎,血清B群 脑膜炎双球菌菌苗 候选抗原
  • 简介:摘要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不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可促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产物紊乱是主要的作用机制。肠道菌及其衍生的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调节肠道菌可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