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NA上m6A甲基化修饰在三氧化二砷(ATO)抑制肝癌细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外购肝癌HepG2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经用20 μM的ATO作用不同时间并取样,进行不同时间段四甲基偶氮唑蓝(MTT)细胞活力、RNA m6A甲基化水平检测,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对m6A修饰蛋白METTL3、METTL14、FTO、YTHDF1及迁移蛋白Cdc42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随ATO(20 μM)处理时间(0~24 h)增加,HepG2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HepG2细胞的RNA m6A甲基化水平显著上升(P<0.05),METTL3、METTL14、FTO、YTHDF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5),Cdc4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METTL3和FTO在ATO处理的12~48 h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 h[(0.43±0.07),(0.38±0.06)](均P<0.05),METTL14和YTHDF1在ATO处理的6~48 h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 h[(0.44±0.08),(0.44±0.07)](均P<0.05),Cdc42在ATO处理的6~48 h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0 h[(0.76±0.08)](均P<0.05)。结论随着ATO作用时间增加,HepG2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且RNA m6A甲基化水平显著增加,其中m6A调控酶METTL14、YTHDF1及迁移蛋白Cdc42的早期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对肝癌治疗效果早期评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RNA m6A 三氧化二砷 甲基化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背角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7~9周龄,体重19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对照组(C组)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H组)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右美托咪定组(D组)CCI后每天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HDAC6抑制剂ACY-1215+右美托咪定组(AD组)CCI前即刻每天腹腔注射ACY-1215 25 mg/kg,CCI后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直至CCI后15 d;S组和NP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于CCI前1 d(T0)、CCI后3 d(T1)、6 d(T2)、9 d(T3)、12 d(T4)和15 d(T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随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H组比较,NP组、D组和AD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MyD88和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D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MyD88和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A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AD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MyD88和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结论脊髓背角HDAC6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与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右美托咪啶 神经痛 脊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BIRC6对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si-NC、si-circBIRC6、si-circBIRC6+anti-miR-NC、si-circBIRC6+anti-miR-367-3p转染至SKOV3和SKOV3/DDP细胞,分别记作DDP+si-NC组、DDP+si-circBIRC6组、DDP+si-circBIRC6+anti-miR-NC组和DDP+si-circBIRC6+anti-miR-367-3p组,各组细胞中分别加入2 μg/ml的顺铂处理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顺铂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ircBIRC6、miR-367-3p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BIRC6、miR-367-3p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D1)、Bcl-2、p21、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KOV3细胞中circBIRC6的表达水平为1.00±0.05,低于SKOV3/DDP细胞(3.04±0.24,P<0.001);SKOV3细胞中miR-367-3p的表达水平为1.00±0.08,高于SKOV3/DDP细胞(0.54±0.05,P<0.001)。SKOV3细胞、SKOV3/DDP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2.47±2.04)%和(8.84±0.71)%,IC50值分别为6.65±0.94和28.18±4.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DP+si-NC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22.19±2.19)%和(10.98±1.12)%]低于DDP+si-circBIRC6组[(74.18±5.36)%和(32.91±3.19)%,均P<0.05];DDP+si-NC组SKOV3/DDP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8.71±0.87)%和(7.39±0.63)%]低于DDP+si-circBIRC6组[(40.85±4.07)%和(25.31±2.53)%,均P<0.05]。DDP+si-circBIRC6组SKOV3、SKOV3/DDP细胞中Cyclin D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DDP+si-NC组,p2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DP+si-NC组(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367-3p为circBIRC6的靶基因,抑制miR-367-3p的表达可降低抑制circBIRC6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顺铂耐药性的作用。结论抑制circBIRC6的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iR-367-3p的表达而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降低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标签: 卵巢肿瘤 circBIRC6 miR-367-3p 顺铂 耐药性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NFAIP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从而探讨其在脑胶质瘤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309例脑胶质瘤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其临床资料,并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的脑胶质瘤患者(550例)进行验证。应用R软件分析TNFAIP6在不同级别、不同分子分型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验证TNFAIP6蛋白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NFAIP6不同表达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TNFAIP6的表达水平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NFAIP6与其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方法评估TNFAIP6表达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TNFAIP6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Ⅲ级及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均P<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的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P<0.01)。TNFAIP6在WHO不同级别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IDH突变型(均P<0.01);TNFAIP6在经典型和间质型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前神经元型和神经元型(均P<0.01);TNFAIP6在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甲基化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甲基化者(均P<0.01)。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TNFAIP6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级别(HR=2.371,95%CI:1.686~3.335)、放疗(HR=0.431,95%CI:0.286~0.651)及TNFAIP6的表达水平(HR=1.305,95%CI:1.041~1.636)均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CGGA和TCGA数据库中,与TNFAIP6表达呈正相关的基因分别为1 064个和1 954个(r≥0.5,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血管外基质组成、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及炎症应答等。结论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TNFAIP6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TNFAIP6主要参与血管外基质组成、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及炎症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其可作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及潜在的研究和治疗靶点。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基因表达 预后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BIRC6对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si-NC、si-circBIRC6、si-circBIRC6+anti-miR-NC、si-circBIRC6+anti-miR-367-3p转染至SKOV3和SKOV3/DDP细胞,分别记作DDP+si-NC组、DDP+si-circBIRC6组、DDP+si-circBIRC6+anti-miR-NC组和DDP+si-circBIRC6+anti-miR-367-3p组,各组细胞中分别加入2 μg/ml的顺铂处理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顺铂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ircBIRC6、miR-367-3p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BIRC6、miR-367-3p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D1)、Bcl-2、p21、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KOV3细胞中circBIRC6的表达水平为1.00±0.05,低于SKOV3/DDP细胞(3.04±0.24,P<0.001);SKOV3细胞中miR-367-3p的表达水平为1.00±0.08,高于SKOV3/DDP细胞(0.54±0.05,P<0.001)。SKOV3细胞、SKOV3/DDP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2.47±2.04)%和(8.84±0.71)%,IC50值分别为6.65±0.94和28.18±4.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DP+si-NC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22.19±2.19)%和(10.98±1.12)%]低于DDP+si-circBIRC6组[(74.18±5.36)%和(32.91±3.19)%,均P<0.05];DDP+si-NC组SKOV3/DDP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8.71±0.87)%和(7.39±0.63)%]低于DDP+si-circBIRC6组[(40.85±4.07)%和(25.31±2.53)%,均P<0.05]。DDP+si-circBIRC6组SKOV3、SKOV3/DDP细胞中Cyclin D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DDP+si-NC组,p2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DP+si-NC组(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367-3p为circBIRC6的靶基因,抑制miR-367-3p的表达可降低抑制circBIRC6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顺铂耐药性的作用。结论抑制circBIRC6的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iR-367-3p的表达而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从而降低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标签: 卵巢肿瘤 circBIRC6 miR-367-3p 顺铂 耐药性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与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对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机体微炎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行透析的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共64例,根据透析方法不同分为CAPD组32例和LFHD组32例,同期纳入行健康体检志愿者2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对照组和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中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CAPD组与LFHD组治疗前后血清HOMA-IR、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FHD组患者透析后HOMA-IR水平明显较透析前降低,但IL-6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LFHD组透析后HOMA-IR、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CAPD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CAPD与LFHD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均与HOMA-IR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透析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导致HOMA-IR、IL-6、hs-CRP等水平升高,且胰岛素抵抗与IL-6、hs-CR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而CAPD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白细胞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前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仍未研究清楚。近年来一些报道表明,表观遗传学可能在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RNA分子最普遍和最丰富的修饰之一。探讨m6A甲基化与T2DM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一些针对甲基转移酶和脱甲基酶的特异性抑制剂来选择性地调节m6A修饰对于治疗可能有利。

  • 标签: 2型糖尿病 并发症 RNA甲基化 N6-甲基腺苷
  • 简介:摘要对2018年9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8年合并特殊面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其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典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SBBYSS)。该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KAT6B基因(NM_012330.3)c.3147G>A(p.P1049P)杂合同义突变,该同义突变导致产生新的剪切位点(受体),从而使得16号外显子5′-端127个碱基丢失,形成新的截短蛋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例明确基因诊断并进行产前诊断的典型SBBYSS家系,其突变扩宽了中国人群KAT6B基因突变导致SBBYSS的突变谱,并为家系后续产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KAT6B基因 全面发育落后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与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1例手术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距肿瘤切缘3 cm以上的癌旁组织(镜下观察未见癌细胞),男42例,女19例,年龄(63.62±9.59)岁,年龄范围为34~82岁。通过免疫细胞化学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6、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并分析SIRT6和E-cadherin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在食管鳞癌中SIRT6蛋白相对表达量(0.383±0.092)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3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7,P<0.01)。食管鳞癌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0.423±0.089)低于癌旁组织(0.96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6,P<0.01)。SIRT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1)。结论SIRT-6和E-cadherin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的侵袭性,可为临床治疗食管鳞癌提供理论依据及靶点。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食管鳞癌 相对表达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纳入研究组,另抽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肠球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的含量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214、-0.177、-0.225,P<0.05),肠球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r=-0.364、0.192、0.281、0.370、0.281,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存在异常变化,两项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辅助参考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痛风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遗传机制。方法详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对新突变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患者为22岁男性,有低血糖、高尿酸血症、痛风和高脂血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患者葡萄糖-6-磷酸酶(G6PC)基因第2个外显子检测到c.260delG(p.V88Ffs*13)移码突变,第4个外显子检测到c.532C>G(p.P178A)错义突变,患者父亲和母亲分别是携带c.260delG(p.V88Ffs*13)及c.532C>G(p.P178A)突变的杂合子。蛋白结构预测显示突变引起蛋白结构改变。患者被诊断为糖原贮积病Ⅰa型(GSD-Ⅰa)继发痛风。结论G6P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本例痛风患者的致病基础。G6PC基因新的致病突变c.260delG(p.V88Ffs*13)的发现,拓宽了中国患者GSD-Ⅰa和痛风的致病基因谱。

  • 标签: 痛风 G6PC基因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6/7.5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不能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因行ESWL困难或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加压灌注兼负压吸引下置入输尿管镜(F6/7.5)和F3封堵器,直视下行钬激光粉末化碎石。观察患者取石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5例患者均一次入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成功,一次性碎石清石成功率为96.2%(205/213),手术时间(27.7±4.4)min,术后X线及彩超检查示输尿管无结石残留;8例输尿管镜碎石失败(6例结石移入肾,2例输尿管),术后行ESWL或输尿管软镜碎石。全部患者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无发热。结论F6/7.5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ESWL困难或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 标签: 输尿管上段结石 国产封堵器 加压灌注 F6/7.5输尿管镜 钬激光碎石
  • 简介: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新的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较大进展。作为抗肿瘤靶点之一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表现出很好的临床活性,但耐药性问题限制药物疗效。我们就目前影响CDK4/6抑制剂疗效及耐药的分子机制进展作一综述,探究克服其耐药性产生的办法,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乳腺癌 耐药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6 h拔除尿管对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男女各60例,所有患者术前排尿正常,泌尿系无感染,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患者手术结束后留置尿管6 h后拔除,对照组采取术后次日上午(术后12~24 h)拔除尿管,观察并记录术后6~12 h四组患者平卧状态下及翻身时的尿道口刺痛的次数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各组均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在术后6~12 h内疼痛次数分别为(2.77±1.61)次、(1.00±0.83)次、(1.33±1.09)次、(0.53±0.51)次,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疼痛次数最高,高于男性研究组(t=5.34,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t=4.03,P<0.05),女性对照组疼痛次数高于女性研究组(t=3.64,P<0.05)。尿道口刺痛最明显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80±2.17)分、(1.67±0.88)分、(2.37±1.13)分、(1.20±0.89)分,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男性研究组(t=4.98,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t=3.21,P<0.05),女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女性研究组(t=4.45,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前路手术6 h拔除尿管,能减轻患者尿道口疼痛的发生次数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颈椎 麻醉,全身 导尿管插入术 留置 疼痛,手术后 缓解 护理
  • 简介:摘要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高等真核生物mRNA最常见的修饰之一,主要发生在RRACH序列中的腺嘌呤上。N6-甲基腺苷甲基转移酶3(N6-methyladenosine methyltransferase,METTL3)是m6A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关键组成部分,可通过调控m6A修饰水平影响肿瘤的恶性表型。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前列,研究发现,METTL3对多组织类型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METTL3在消化道癌症中对肿瘤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m6A METTL3 消化道 肿瘤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索IL-6在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产妇行分娩手术后弃用的新鲜正常胎儿脐带,分离培养原代细胞的第2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是否为HUVEC后,取2批第3~5代HUVEC,用于后续实验。将第1批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将第2批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液,其余各组细胞还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IL-6。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6组HUVEC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6组HUVEC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阳性表达,并计算双阳性细胞数占凝血因子Ⅷ阳性细胞数的比值(以下简称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样本数为6;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6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α-SMA蛋白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第2天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边形,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为HUVEC。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6组细胞随IL-6浓度的逐渐增加,其形态向长梭形变化,细胞间连接减少或消失、间隙变大。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显著增高(P<0.01);与5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与1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10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P<0.01)。分组培养后72 h,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细胞 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1.391±0.026比较,10 ng/mL IL-6组(1.185±0.063)、25 ng/mL IL-6组(0.717±0.078)、50 ng/mL IL-6组(0.293±0.064)显著降低(P<0.05);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IL-6作用于HUVEC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呈浓度依赖性表现为间质细胞的特征。炎症因子可促进EndMT进程,成为调控组织纤维化机制的重要因子之一。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内皮细胞 纤维化 内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6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采集CAR-T细胞及细胞回输的护理。方法CAR-T细胞采集前建立中心静脉导管(CVC),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证采集顺利完成。采集期间密切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细胞回输前进行化疗预处理,做好化疗宣教;回输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等。细胞回输后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自体CAR-T细胞联合化疗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的治疗,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低血压、胸闷,1例发热、1例腹泻。结论治疗期间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对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护理,对于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淋巴瘤 CAR-T细胞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O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caused by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the COG6 gene, COG6-CDG)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COG6-CDG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L型、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ⅡL、COG6、COG6-CDG、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typeⅡL、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ⅡL"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收录的文献。总结COG6-CDG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1)临床资料:患儿为男婴,胎龄27周+5,出生体重1 180 g,生后59 d入院,主要表现多系统受累,包括不明原因进行性肝脾肿大伴黄疸、腹水,血小板持续低下,小头畸形、四肢张力低,皮肤少汗、角化过度,反复发热、感染、低血糖,合并心、胃肠道、肺、肾、眼底、凝血系统等功能异常。转入本院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输注血制品等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患儿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于生后19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COG6基因(NM_020751.2)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外显子7存在c.662C>T(p.T221M)错义突变,来源于母亲;外显子5存在c.443T>C(p.I148T)错义突变,来源于父亲。这2个突变均未在人类基因突变库中收录,为未报道的新突变。(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篇相关文献。文献报告的20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合并肝脏、心脏、胃肠道、血液、免疫、牙齿和骨骼等系统功能异常,且均有智力障碍和生长发育落后,9例至文献报道时已死亡。文献共报道了11个基因突变位点,深度内含子c.1167-24A>G的剪接突变最多(7例),其次分别是c.1646G>T(4例)和c.511C>T(3例)。结论COG6-CDG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功能障碍,总体临床预后不良,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本例的基因突变为c.662C>T(p.T221M)和c.443T>C(p.I148T)复合杂合突变,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拓宽了COG6基因的突变谱。

  • 标签: 先天性糖基化病 衔接蛋白质类,膜泡运输 遗传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患儿的KAT6B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双亲外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变异,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KAT6B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c.2623C>T (p.Asp875Tyr)错义变异,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且为新发(de novo)变异(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经PolyPhen-2、MutationTaster、PROVEAN等软件预测,均提示c.2623C>T (p.Asp875Tyr)变异为有害变异;同时经UCSF chimera及CASTp软件对编码蛋白3D结构进行建模及酶活性位点定位,发现该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编码蛋白原有的酶结合口袋空间大小,进而影响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导致原有酶功能丧失(PP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PS2+PM2+PP3)。结论KAT6B基因c.2623C>T(p.Asp875Tyr)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的原因。

  • 标签: KAT6B基因 Say-Barber-Biesecker-Young-Simpson综合征 新发变异 错义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与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对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机体微炎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行透析的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共64例,根据透析方法不同分为CAPD组32例和LFHD组32例,同期纳入行健康体检志愿者2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对照组和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中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CAPD组与LFHD组治疗前后血清HOMA-IR、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FHD组患者透析后HOMA-IR水平明显较透析前降低,但IL-6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LFHD组透析后HOMA-IR、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CAPD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CAPD与LFHD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均与HOMA-IR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透析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导致HOMA-IR、IL-6、hs-CRP等水平升高,且胰岛素抵抗与IL-6、hs-CR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而CAPD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白细胞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