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台州市中医院李伟林、赵仙铭观察了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抗原阳性的临床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升散透达方法,药物组成:葛根10g,升麻10g,柴胡10g,秦艽10g,木防己10g。并用化湿清热方,药物组成:茵陈30g,过路黄30g,麦芽30g,丹参30g,苡仁30g,焦桅10g,茯苓10g,苦参10g,赤芍10g,麦冬10g,甘草5g。用法:两方合用,日1剂水煎服,连服1年半为1疗程,其中每月停药日数不超过5日。对照组仅用化湿清热方而未用升散透达药,煎服法及疗程同本组。临床疗效证实:加用升散透达药物,可提高治疗本病的疗效。

  • 标签: 中药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HBV抗原阳性 临床疗效 化湿清热方 升散透达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大国,HBsAg阳性率为9.75%(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25%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无症状HBV携带者中约90%的人其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但因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HBV聚合酶基因YMDD序列变异产生免疫逃避株病毒,是抗病毒药疗效差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打破免疫耐受、防止免疫逃避株病毒的产生、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是治疗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治疗阳性 疫苗治疗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很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母婴传播,也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母婴阻断成功。

  • 标签: 母婴传播 防治策略
  • 简介:我科自1995年6月~1996年12月用肝甦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是我科住院或门诊患者,按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选择慢性肝炎1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14~76岁,平均32.7岁,病程1~6年。轻度12例,中度58例,重度14例。对照组68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有可

  • 标签: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观察 慢性肝炎患者 病毒性肝炎 门诊患者 功能的变化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HBV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易感宿主范围狭窄,仅限于人、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HBV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很难在普通实验动物中建立疾病模型.本文就HBV感染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作一综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603-01

  • 标签:
  • 简介: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者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疫苗 免疫 HBV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80例进入研究,对其进行3-10年的随访,统计其相关的随访资料并对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资料完全的为174例,在随访期间累计有51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累计发生率为29.3%,通过对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ALT、HBeAg、HBVDNA及观察时间分级这四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其高危因素,而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治疗降低其ALT水平可降低其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正常人若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那么就会成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是一种典型的血液传染病,感染乙肝病毒的途径可以是母婴传播、输血传播、伤口感染传播、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共用生活物品传播及性传播等。本文将从什么是乙肝五项、乙肝五项检查的方法及分析参考、乙肝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五项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患病率比较高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造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严重的破坏患者的肝功能,还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还可以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或是携带病毒,造成传播。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降低患病率,本文总结了乙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为防控乙肝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预防 控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7例,根据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则是结合传统护理及特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在内科的保守治疗过程中生理体征状态、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状况。结果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特殊护理的组别患者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也较对照组轻。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护理 乙型肝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4-0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98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97份标本中,285份(95.6%)检出基因型,14份标本未检出基因型285份HBV基因分布为;B基因型63例(22.0%),C基因型126例(44.0%)B+C混合基因型27例(10.0%),非B非C基因型69例(24.0%)。结论武威地区HBV感染者中,基因分布依次为C、B、非B非C、B+C基因型。以C、B、B+C基因型为主,但也有其他基因型存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PCR-RFLP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特点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综合分析。结果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有别于一般常规患者,其特殊性在临床处理上明显与其他患者不同。结论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必须按其特点做预防及针对性治疗。

  • 标签: 妊娠乙肝 临床分析 心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 方法: 将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0 月在我院接种的 456 名 儿童 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儿童年龄分组,并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此检测儿童的乙型肝炎抗原以及抗体定量情况。 结果: 456 名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后,出现免疫应答的儿童有 318 名,应答率为 69.74 %;无免疫应答的儿童有 138 名,应答率为 30.26 %。另外 在研究中发现, 乙型肝炎疫苗 的浓度与儿童的年龄呈反比例关系,其浓度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 在儿童 预防接种 中的效果显著,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同时抗体浓度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效果,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年龄适时调整疫苗剂量或者佐剂。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 简介:目的: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U/L和(27.2±5.2)U/L,血清HBVDNA为(7.0±0.9)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DNA阴转为(2.6±1.0)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DNA无变化。结论在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 标签: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