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4.1%,P〈0.01)与3月龄时(4.7%vs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对其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抗病毒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更有免疫调节药物,这些方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中药治疗肝炎注重整体调整,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 免疫调节 中药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临床证候繁杂,病机复杂,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药物疗效。因此,在提供有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情志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障碍,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抑郁 焦虑 情志护理
  • 简介: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机制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预防
  • 简介:温法,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文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法的论述谈起,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并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肝阳虚这一病机特点。用温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能收到较好疗效。温肝法即温补肝之气血,温散肝经之寒邪,通过温肝以恢复肝的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临证用于肝阳虚衰及七情内伤、肝气郁滞以致气不能敷布,郁而寒化的病症,其临床多见厥阴肝寒、寒湿内阻、寒凝血脉证。

  • 标签: 温阳法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和单项疗效均明显由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很理想,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本院的医疗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西医集合 肝炎 乙型 慢性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而且也是导致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因患者感染时年龄、感染遗传因素、饮酒、感染病毒数量、准种及机体免疫状态等不同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与检测结果。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有或无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活检显示肝脏无炎症,一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在正常范围。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检测到乙肝病毒DNA,乙肝e抗原阳性或阴性,肝功能正常,一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在正常范围。隐匿性乙型肝炎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血清或肝组织中有乙肝病毒DNA,有慢性乙型肝炎表现;肝组织活检能检测到乙肝病毒DNA;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除乙肝病毒DNA阳性外,其余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根基肝组织病理学、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表现者。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导致假阳性原因的分析。方法用ELISA法检测42份离心与不离心标本的HBeAg。结果不离心标本的HBeAg单独阳性很高,离心标本无此情况。结论假阳性与不离心有关,因全血中红细胞内有许多与HBeAg有共同抗原颗粒物质及过氧化酶,在用ELISA法检测过程中出现非特异性结合,即与底物发生反应,而造成假阳性,洗板不清,可能也是造成假阳性原因之一。故要求在做两对半时,单独HBeAg阳性标本重进行离心,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ELISA HBeAg 假阳性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积极治疗,对提高治疗,控制疾病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来说,采取中西结合综合用药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乙肝病毒存在变异,彻底清除困难;病情反复迁延,转移肝硬化、肝癌的几率高。所以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辅佐治疗,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清热解毒,疏肝活血,扶正祛邪,健脾补肾,提高转阴率。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日常生活中积极切断传播源;对意外感染乙肝病毒者尽快进行疫苗补种;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做好乙肝感染患者管理工作。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吸血昆虫叮咬的问题,所以要注意消灭害虫,防止害虫叮咬。乙肝饮食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使用公筷与分餐制等还是有必要的。

  • 标签: 乙肝 防治教育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发现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普种极大地降低了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基于干扰素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然而,现有治疗手段很难实现到HBsAg转阴的临床治愈目标。近年来,针对HBV生命周期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及针对机体抗病毒应答的免疫调节药物进入研发活跃期。设计良好、执行规范、分析正确、解读恰当的临床试验,是决定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能否研发成功的关键。希望肝脏病学、临床药理学及方法学专家通力合作,采用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新型终点指标、新型数据管理和质控技术,共同促进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研发进程。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和HBV感染的高发区,在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如果孕妇HBsAg,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1。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阻断是关键问题,对宫内感染加强监测并免疫干预是减少免疫失败的主要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HBV感染 阻断
  • 简介:近年来,银杏叶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但用于治疗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下称慢活肝)的尚未见报道。我们从1991年1月~1992年5月,使用银杏叶提取物对慢活肝进行治疗观察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本文以104例同期住院慢活肝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性82例,女性22

  • 标签: 乙型肝炎 银杏叶 慢性活动型肝炎 肝活检 肝细胞损害 肝脏微循环障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