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简称“两法衔接”)工作是目前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卫生行政执法部门比较困惑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洛阳市卫生行政部门在“两法衔接”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指出了卫生行政执法中涉及“两法衔接”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几点建议。

  • 标签: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案件移交 工作体会
  • 简介:在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下,罪刑法定和刑法司法解释在其原则范畴和应用规则范畴内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司法解释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力求倡导刑法司法解释自觉地遵守立法本意及法律规范的实质适用范围,与罪刑法定原则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司法解释 基本原则
  • 简介:<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中央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展示出依法治国的巨大决心,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决定》不仅明确提出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要求,而且从诉讼过程中的权利保障、诉讼终结后的权益实现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把"人权得

  • 标签: 检察机关 诉讼过程 诉讼终结 刑事诉讼法 检察人员 刑事司法活动
  • 简介:公安机关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对危害国家安全、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依法严厉打击,对特殊犯罪主体依法从宽处理,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做法,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慎用强制措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 标签: 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 简介:协商性司法是基于对抗性刑事司法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种诉讼机制。控辩双方旨在通过对话、协商、妥协实现纠纷的有效解决,其核心理念为理性协商。协商性司法有多种制度体现,在不同国家也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美国辩诉交易、德国自白协商及法国刑事和解制度,探究司法协商机制存在的理论基础及蕴含的价值理念,并对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作出简要评析。

  • 标签: 司法协商 辩诉交易 自白协商 刑事和解
  • 简介:台湾地区妇女团体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性侵害犯罪于1999年的大规模修正.性价值观的变化使得重视个体权利的性自主权此一具体法益观取代社会性伦理秩序此-抽象法益观;法益观的变革导致性交、猥亵两种基本性侵犯罪类型概念界限的位移,也使得性交猥亵犯罪的行为主体及行为对象予以扩大化,实现了对两性的平等对待和保护,而“违反其意愿之方法”对“致使不能抗拒”用语的取代,使性侵犯罪是对性自主权的侵害的不法本质得以在犯罪构成上具体体现出来.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司法人员对于性侵犯罪各罪犯罪构成及罪界关系均产生较大分歧.

  • 标签: 台湾地区 妨害性自主罪 立法 司法
  • 简介:从我国少年刑事司法的现状看,少年司法保护的法律框架存在先综合治理后司法保障、附属于一般刑事立法、立法体系的分散性与非系统化的问题。少年刑事司法应确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重在教育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我国少年刑事司法相关制度的构建应当包括:在社会调查之外丰富人格评定方法;增设审前转处程序,赋予少年法庭受理案件的筛选权;借鉴复原司法模式的合理内涵,对被害人因素给予充分关注;建立适合未成年犯身心特点的社区矫正机制。

  • 标签: 少年刑事司法 现状 理念 制度构建
  • 简介:今年,我国可能迎来又一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修订前夕,有必要对已有的刑事司法法律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而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和前提,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应能保证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但现实中却出现司法解:泽超越立法的问题,违背了程序法定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现行刑事程序司法解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以及对刑事诉讼本身的影响,并在原则和规则的层面上提出了对刑事程序司法解释权设限以求完善的具体出路,以期对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方法。

  • 标签: 刑事程序 司法解释 程序法定 限度
  • 简介:刑事和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得到法律界的广泛认可,但“赔钱减刑”的错觉及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刑事和解的社会效果。重庆市武隆县检察院公诉环节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实践为突破困境提供了素材,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明确结案方式、完善立法依据、建立跟踪监督机制等刑事和解对策的有益探索。

  • 标签: 刑事和解 困境 对策
  • 简介:<正>自清末以来,中国就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向现代社会转型一波三折的漫漫长路。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社会转型骤然加速。在这种骤然加速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呈现出相对较多的波折,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学界、立法界和实务界的不懈努力下,渐次拉开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过程。诚然,改革的过程

  • 标签: 刑事司法改革 刑事法学研究 佘祥林 邱兴华 刘涌案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正>一、引言对抗式和纠问式是两大法系的法学家们描述英美和欧陆司法制度的结构性差异时经常诉诸的一组传统概念。在我国,这两个舶来的学理范畴也早已是老生常谈。就刑事司法领域而言,人们通常认为英美制度是对抗制,而西欧大陆诸国则属于传统的纠问制国家。这种分类背后潜存着某种理论想象,即对抗制和纠问制是两种截然不同、并且相互之间完全不相关联甚至有些对立的制度类型。然而,事实上,实际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进行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任何一个

  • 标签: 纠问式诉讼 对抗制 认罪答辩 陪审团制度 审判程序 诉讼程序
  • 简介: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是正确处理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予以贯彻落实,不仅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司法 宽严相济
  • 简介:“滕哥,对不起!我当时太冲动了,让您受苦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赔偿您的损失,真的对不起!”法庭上,被告人贺某向着被害人滕某深深地鞠了一躬。被害人滕某表示,这件事情他自己也有一定过错,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希望小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牢记这个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法庭上,两个曾因琐事反目成仇的朋友再次握手言和。

  • 标签: 刑事和解 主动探索 和谐司法 纪实 矛盾 北京
  • 简介:5月27日,由“恢复性司法与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组、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和解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全国部分检察院的实务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刑事和解的模式与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刑事司法政策 刑事和解 程序操作 观点综述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2012年我国修订《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这是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对新刑诉法第270条中"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的理解是难点,应当根据侦查阶段、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解释;第267、268、270条的理解存在歧义,可以通过恰当解释加以消除;第73、83、91条规定的强制措施适用于未成年人时各有特点,值得探讨。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司法 《刑事诉讼法》 共犯
  • 简介:在某些重大案件的刑事追诉过程中,为了查明案情,实现成功追诉,控方经常利用同案被告的证言作为指控其他刑事被告的证据。作为相互合作的回报,同案被告在作证之後可能在定罪或量刑方面获得相应的利益。这种“司法交易”对于刑事追诉工作的顺利追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追一步健全适种诉讼机制,从而在司法实践中予以应用。

  • 标签: 刑事诉讼 同案被告 证言 “司法交易”
  • 简介:纠正意见是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规则中纠正意见的落实方式具有协商性和建议性特征,使得实践中纠正意见的实效程度堪忧,有强化纠正意见实效性的必要。强制性是检察监督权力属性的应有之意,纠正意见的程序效力是诉讼行为规律之必然反映,增强纠正意见的实效性是提高检察监督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明确法律地位,规范适用程序、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纠正意见检察监督方式的实效性。

  • 标签: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实效程度 纠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