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s)采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者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应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弯角PVP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X线曝光次数2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骨水泥注入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ODI、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OVCFs骨折患者采用弯角PVP术进行治疗可确保骨水泥的注入效果并提升手术疗效。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弯角经皮PVP 经椎弓根入路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单侧vs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收入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均30例,对照组采取单侧入路PVP,研究组采取双侧入路PVP,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情况、VAS评分、QUALEFFO评分。 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之间VAS评分无差异,两组术前、术后3天QUALEFFO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QUALEFFO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单侧或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能够获得一定疗效,其中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骨水泥注入量,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值得应用。

  • 标签: 单侧 双侧 经皮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 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优质护理在脊椎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52例脊椎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脊椎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脊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脊椎功能恢复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椎侧弯患者实行综合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便于患者术后脊椎功能早日康复,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优质护理 脊椎侧弯矫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护理满意度 脊椎功能恢复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后再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展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和22例的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质疏松骨折患者为对照组,22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次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骨密度T值、年龄、性别、髋部骨折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讨论,寻找其再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都是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初次骨折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较大,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同时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加强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凸侧关节突区域的免疫反应,探讨骨组织局部的炎症反应与脊柱侧凸的骨量降低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 A 组:对照组(先天畸形)10 例;B 组:病例组(AIS)10 例,在手术中取患者凸侧的下关节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查,观察CD3、CD4、CD8等指标。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CD3 结果显示:对照组(先天畸形)凸侧下关节突染色为阴性, 病例组(AIS)凸侧下关节突染色的CD3 为阳性。CD4 结果显示:对照组(先天畸形)凸侧下关节突染色为阴性, 病例组(AIS)凸侧下关节突染色的CD4 为阳性。CD8结果显示:对照组(先天畸形)凸侧下关节突染色为阴性, 病例组(AIS)凸侧下关节突染色的CD8 为阳性。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凸侧下关节突的CD8 和CD4 染色阳性。结论 AIS患者顶椎区域的骨组织中发现了炎细胞浸润,与生物力学相互作用,促进了脊柱侧凸的进展,是影响AIS自然进程的另一因素。

  • 标签: AIS 顶椎 凸侧关节突区域的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脊椎微创下治疗期间开展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病例筛选60例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纳入的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有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椎微创手术治疗,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治疗期间的依从性明显提升,术后疼痛程度也明显减轻,术后发生的并发症较少,最终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得到良好恢复(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椎微创手术治疗期间及时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效率。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椎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椎微创手术期间开展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病例随机筛选在我医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30例,通过电脑随机抽取方式将纳入的病例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1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服务,详细对比组间最终取得的康复疗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轻,发生的并发症较少,最终患者腰椎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生活质量评分也较高(P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椎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脊椎微创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遴选我院骨科2020年7月—2021年7月采取脊椎微创治疗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探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成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研究数据相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较早,VAS评分显著较低,住院时间明显较短,组间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椎微创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脊椎微创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流域水体中对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清洁水体指示类物种也是水质评价分析的依据。本文选取海河流域典型水体进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对其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密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明显,不同点位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鉴定出表征清洁水体的EPT类群。在缺乏长期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生物评估时,应在考虑使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评估物种指标的同时,考虑与时空变化有关的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典型水体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7例伴IVC的SCOV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1例;年龄69~88岁[(75.2±4.9)岁]。均采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有无骨水泥渗漏或移位等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椎体指数(VBI)、椎体角(VBA)、双节段Cobb角(BCA)、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Odom标准评估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6~48个月[(40.2±3.7)个月]。手术时间为30~70 min[(49.6±10.8)min],骨水泥注入量为3~6 ml[(34.7±0.9)ml]。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15 %),其中3例为椎体侧方渗漏,1例为病椎上位椎间盘渗漏。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骨水泥移位。患者术前VBI、VBA、BCA、VAS和ODI分别为(43.1±5.9)%、(21.0±2.6)°、(45.0±6.3)°、7.6(7.0,8.0)分和(79.9±7.6)%;术后1 d分别为(78.7±2.6)%、(12.7±2.1)°、(26.1±4.7)°、3.2(3.0,4.0)分和(50.0±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8.0±2.3)%、(13.2±2.4)°、(27.1±4.9)°、2.0(2.0,2.0)分和(22.9±5.1)%。与术前比较,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BI、VBA、BCA、VAS和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1 d比较,末次随访时VAS、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SF-36评分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和社会功能方面分别为45.2(40.0,50.0)分、28.7(25.0,50.0)分、15.9(10.0,22.0)分、48.3(40.0,60.0)分和29.2(25.0,37.5)分,与末次随访时的78.0(75.0,85.0)分、75.0(75.0,75.0)分、68.1(64.0,74.0)分、62.0(55.0,70.0)分和34.7(25.0,3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总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Odom标准,优异19例,良好7例,满意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结论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伴IVC的SCOVF患者术后无骨水泥移位发生,固定复位效果满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胸椎 腰椎 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