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多奈哌齐对卒中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P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rTMS+多奈哌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假磁刺激+多奈哌齐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为记忆量表(RBM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记忆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患者听觉事件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治疗2组患者MoCA、RBMT、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观察组MoCA总分[(23.13±3.23)分]、RBMT评分[(17.15±3.08)分]、MBI评分[(72.3±13.6)分]及P300潜伏期[(346.60±14.54)ms]、波幅[(7.19±0.53)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多奈哌齐能进一步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多奈哌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EVT)术后24 h血压相关指标对患者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收集自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压指标,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估闭塞血管的再通状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术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59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57例患者血管未成功再通;术后90 d 95例患者预后良好,121例患者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房颤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较低,闭塞血管部位的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收缩压(SBP)、平均SBP、最大SBP、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均较高,舒张压(DBP)标准差、DBP变异系数、DBP连续变异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标准差、SBP连续变异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6,95%CI:1.002~1.243,P=0.047;OR=1.116,95%CI:1.016~1.227,P=0.022)。(2)在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糖尿病、房颤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基线ASPECT评分较低,闭塞血管部位、首选治疗的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SBP、最大SBP、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DBP变异系数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连续变异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4,95%CI:1.021~1.326,P=0.023;OR=1.191,95%CI:1.007~1.409,P=0.041;OR=1.141,95%CI:1.018~1.279,P=0.024)。在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中,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患者EVT术后24 h血压变异与其术后90 d临床预后有关。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压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祛风通窍方对血管痴呆大鼠炎细胞因子 IL-1β、 IL-6、 TNF-α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模型组、祛风通窍方高、中、低剂量组,予以相应药物每天灌胃一次,连续 30天。 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 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海马 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 ELISA法检测 IL-6、 IL-1β、 TNF-α浓度。结果 1、高、中剂量组大鼠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神经元细胞形态优于尼莫地平组。 2、给予药物干预后,各给药组炎细胞因子浓度均下降,且高、中、低剂量组低于尼莫地平组,尤其以高剂量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祛风通窍方能提高 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降低 VD大鼠血清中炎细胞因子 IL-6、 IL-1β、 TNF-α的浓度,从而抑制 VD大鼠缺血区的炎性反应相关,且剂量与效果呈正相关。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祛风通窍方 IL-1β IL-6 TNF-α 学习记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神经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取样期间为2018.03-2020.08,随机抽取68例,等差数列法分组,实施康复治疗(n=34,研究组)和常规治疗(n=34,对照组),比较运动神经障碍改善作用。结果:研究组显效占比55.88%(19/34),无效占比2.94%(1/34),有效占比41.18%(14/3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7.06%(33/34),比对照组73.53%(25/34)高,X2=7.5034,P=0.0062。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研究组SF-36[(67.39±5.06)分>(51.44±5.61)分,t=12.3105];FAM[(53.57±5.52)>(41.27±5.47),t=9.2291];NIHSS[(13.19±7.18)<(17.73±8.13),t=2.4406];ADL[(64.01±13.55)>(47.36±12.68),t=5.2316];满意度评分[(91.06±5.39)>(80.17±5.43),t=8.2995],运动神经障碍改善作用更优,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合理采取康复治疗方案不仅可改善患者运动神经障碍,还对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患者家属满意度、总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治疗 运动神经障碍 脑血管病 改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共情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5名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6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使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中文版多维度共情测试(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faceted empathy test,MET-C)评估被试的共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及情绪状态。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CSVD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共情的影响因素。结果CSVD患者在IRI总分、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PT)、想象(fantasy,FS)及同情关心(empathy concern,EC)得分[(37.25±11.71)分,(6.94±4.35)分,(9.45±4.68)分,(16.40±4.34)分]均低于对照组[(50.61±11.07)分,(11.84±3.90)分,(13.23±5.01)分,(19.69±3.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RI总分:t=4.506,P<0.05;PT:t=4.539,P<0.05;FS:t=3.021,P<0.05;EC:t=3.308,P<0.05)。而个人痛苦(personal distress,PD)CSVD组得分[(4.68±4.16)分]与对照组得分[(6.00±4.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4,P>0.05)。MET-C结果显示,两组间共情情绪识别正确数,[CVSD组为(25.08±6.77)个,对照组(32.30±3.4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8,P<0.05),而情感共情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0,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CSVD组IRI总分及PT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374,0.471,均P<0.05),PT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458,P=0.006)。PD与HAMA得分及HAMD得分呈正相关(r=0.521,0.541,均P<0.05)。情绪识别正确数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600,P<0.001),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665,P<0.001),与HAMA得分及HAMD得分呈负相关(r=-0.445,P<0.05;r=-0.421,P<0.05)。结论CSVD患者较正常人群的共情下降,并且表现为认知共情的下降,而认知共情与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共情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表观基因组学 后成说,遗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遗传学 湿性黄斑变性/遗传学 述评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可合并多种眼部症状,如眼眶疼痛、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肌麻痹等。因此,部分患者首诊于眼科,其中包括动脉瘤破裂、动脉夹层、脑卒中等需要迅速处理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接诊医师若认识不足则可能延误诊治。与眼科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多数具有眼科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面对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结膜炎、不明原因视野缺损或颅神经麻痹时,需拓宽鉴别诊断思路。了解容易出现眼部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特征,可为眼科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内高压 综述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认知功能障碍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健康的非传染慢性疾病。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 ,已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并发症 ,而认知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早期识别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对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已刻不容缓。本文综述认知功能、糖尿病等相关概念,以及影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 标签: 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是发病率较高的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收集整理近10年的文献研究,总结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留置尿管、康复及护理。中医学治疗方法以针灸为主,穴位敷贴、中药治疗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治疗优势。同时介绍导师从髓海失养、气机失常角度,运用特色针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

  • 标签: 卒中 排尿障碍 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延伸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9年 1月 ~12月间收治的 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 n=40)以及对照组( n=4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延伸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 SS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t=0.479, P=0.632);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 SSA评分明显下降,但研究组 SSA评分更低( t=3.251, P=0.001)。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延伸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其吞咽功能。

  • 标签: 延伸护理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连续护理干预的 实施对于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 的临床价值 。 方法: 采取抽签法将 20 18 年 2 月至 201 9 年 5 月我院 94 例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 分为对照组( 47 例, 给予开展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 47 例,给予采用连续护理干预 )。对其干预前后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吞咽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干预后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经过 t 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实验组干预后评分低于对照组同等指标,经过 t 值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 结论: 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广泛推广实施。

  • 标签: 临床效果 连续护理 脑卒中 干预措施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从我院选取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分析,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应用早期康复护理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且得到了患者的满意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就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9年 6月 -2020年 6月间收治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120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用 SAS18.0软件辅助完成随机分组并设为对照组、观察组, n=6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早期给予康复护理。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改善幅度、神经功能缺损及吞咽障碍功能等方面归纳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吞咽障碍功能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数据均有改善( P< 0.05),观察组干预后数据改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改善病情后遗症影响有积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患者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在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一共收治了60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以康复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分别为:(86.43±4.43)分,(87.13±3.42)分,(88.19±4.51)分,对照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分别为:(66.79±5.19)分,(71.42±5.19)分,(69.18±5.12)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29/3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3.3%(22/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对其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识别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法依据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护理中心的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包括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及效果评价4个方面。获取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识别最佳证据并制定相应审查标准。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护理记录进行资料收集。证据应用前后各有80例患者及18名护士纳入。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的障碍及可解决方案。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各审查指标依从、吞咽障碍筛查率、筛查准确率、筛查记录率及护士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前审查指标依从为0~33.3%,应用后审查指标依从达到95.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对吞咽障碍识别知识问卷得分由40~80(60.56 ± 10.69)分上升到60~100(82.78 ± 1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39,P<0.05)。吞咽障碍筛查率由7.5%上升至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9.10,P<0.05),筛查准确率100%,筛查记录率97.4%。应用后24例吞咽障碍风险患者仅4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将吞咽障碍识别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情况,规范护士行为,改善吞咽障碍护理实践。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识别 循证护理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5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指屈肌、腕屈肌以及肱二头肌痉挛改善的即刻效应和短期效应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加权均数差(WMD)=-0.84,95%置信区间(CI)为(-1.03,-0.65),P<0.01];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手腕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优势[WMD=0.95,95%CI(-0.16,2.5),P=0.23];暂未有证据显示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WMD=-1.33,95%CI(-7.98,5.32),P=0.69]。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痉挛的程度,安全好,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Ⅰ、Ⅱ期新生血管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廊坊市香河县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合并Ⅰ、Ⅱ期NVG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例27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3.5±7.13)岁。Ⅰ、Ⅱ期NVG分别为11、39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眼底血管造影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激光治疗(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均为25例2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058 )、性别构成比(χ2=0.081)、logMAR BCVA (t=0.294 )、眼压(t=-0.070)、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不同级别眼数(χ2=1.683、0.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观察两组间PRP治疗完成1周,1、3、6、9个月BCVA、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房角新生血管变化。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联合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之间,两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眼治疗不同时间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数量、眼压、logMAR 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11、65.153、69.249、26.848,P<0.001 )。治疗,联合治疗组患眼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以及眼压、logMAR BCVA改善均优于激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543、25.051、12.265、9.994 ,P=0.001、0.001、0.001、0.003 )。治疗不同时间,与激光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数量更少,眼压明显下降,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VC联合PRP治疗DR合并Ⅰ、Ⅱ期NVG疗效优于单纯PRP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治疗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激光凝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二氧化碳(CO2)激光微创术治疗血管声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嗓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血管声带炎患者7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联合CO2激光微创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嗓音质量、嗓音障碍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患者满意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观察组日本言语语音协会声音嘶哑评估标准(GRBAS系统)中的总嘶哑度(G)、粗糙声(R)、气息声(B)三个声样评分分别为(1.60±0.13)分、(1.71±0.21)分、(1.42±0.1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8±0.16)分、(1.98±0.10)分、(1.78±0.13)分(t=8.262、7.061、12.377,均P<0.05);观察组嗓音障碍指数(VHI)中功能、生理、情感评分及总评分分别为(10.10±1.03)分、(13.26±2.10)分、(7.30±1.10)分、(31.26±4.7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3±2.16)分、(15.42±2.16)分、(8.86±1.05)分、(35.86±5.33)分(t=3.889、4.361、6.240、19.103,均P<0.05)。治疗1、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2.70%(1/37)、8.11%(2/37),均低于对照组的16.22%(6/37)、27.03%(10/37)(χ2=3.945、4.57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χ2=4.163,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CO2激光微创术治疗血管声带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嗓音功能,复发率低。

  • 标签: 声带 喉炎 发音障碍 二氧化碳 激光凝固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语音训练 言语发音试验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睡眠时间长短是心血管预后的指标,睡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互关联,睡眠障碍可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心血管疾病也会加重睡眠障碍,本文综述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标签: 睡眠障碍 高血压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72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n=36)。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调神针法,研究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 1个月的治疗,研究组的肢体痉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Fugl-Meyer和 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通督调神针法 夹脊穴 脑卒中 后痉挛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