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和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具体形上学”杨国荣先生对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概括,据撰写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里贝特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实验研究领域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意识研究关注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中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统一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心智场(ConsciousMental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界定中存在一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科学物质论与二元论混合产物。

  • 标签: 里贝特 意识 有意识的心智场 自由意志 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 简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处于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世界。我们不是"一"而是"多"。应该用"全球地域化"这样一个新词来替代根植地域"全球"概念。哲学或"世界哲学"目标反思世界现实性。"横贯性"("transversality"或"trans(uni)versality")这一新概念试图克服或超出西方现代性——尤其西方"启蒙精神",其知识形态与西方借普遍性名义在哲学上数百年统治地位共生。横贯性反对任何形态种族中心主义,它涵盖了跨文化、跨种类、跨学科诸多现象,这些现象超出了人性与自然、身与心、东方与西方分立。横贯性世界差异无尽之旅,其语言中散布着"inter-"、"con-"、"trans-"之类前缀,它从被现代主义者黑格尔奉为其辩证法之政治"目的"主权民族国家中获得重生。横贯性世界与诸多勾连和混杂现象无限融合在一起,走向一种世界大同。

  • 标签: 横贯性 全球化 现代性 普遍性 差异
  • 简介:在对阿伦特(HannaArendt)政治思想阐释中,不少学者较关注她具有鲜明政治哲学色彩作品--《人境况》,也有学者主张从《极权主义起源》出发去追溯阿伦特思想发展轨迹,而阿伦特早期传记作品《拉尔·凡哈根--一个犹太女人一生》则很少被关注。在笔者看来,阿伦特于1930年开始写作这部传记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重要一环,缺少它会造成对阿伦特解读不完整。首先,阿伦特早年研究重心神学,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使她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写这一时期《拉尔·凡哈根》一书正是她对现实回应;①其次,无论朋友还是阿伦特本人,都认为她与其笔下拉尔遭遇有诸多相似性;②更为重要,阿伦特对于浪漫主义研究和批判,与她此后理论有着密切关联。本文探讨,即是阿伦特对浪漫主义思考和批判及其背后理论旨趣。

  • 标签: 浪漫主义 阿伦特 批判 《极权主义的起源》 传记作品 思想发展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一般定义"研究《周易》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反讽在罗蒂政治哲学中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根据一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一种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一种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墨家哲学功利主义”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翻案成立,显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 标签: 墨子 自我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性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一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社会理论。比较研究意义值得肯定,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人对自然界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人类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重要尺度。社会文化这种交往能力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鲜活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无情有性"说,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东西均》一书方以智中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一,在明末清初"三教合一"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理想中"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对"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一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安东尼·朗(AnthonyA.Long),1937年8月生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兼职教授。朗目前国际上最知名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研究成果,

  • 标签: 古典哲学 安东尼 百科全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访 兼职教授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