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多种肿瘤的临床预后,但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目前国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已经上市,并且已有文献报道PD-1抑制剂引起的甲状腺毒症、白癜风和重症肌无力等irAE,但尚未见风湿性irAE的相关报道。现报告1例RA患者因出现结肠癌全身多发转移使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后发生irAE,并概述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合并自身免疫病的患者出现irAE的机制和处理原则,以期提高广大风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结果共纳入280例患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26(1~142)个月,发现PE 90例(32.1%),其中1级40例(44.4%),2级44例(48.9%),3级6例(6.7%)。PE发生率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0岁,HR=1.6,P<0.001)、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2.2,P=0.008)和有心血管疾病合并(HR=1.9,P=0.018)与PE发生显著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3.4,P=0.001)、确诊至开始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间≤6个月(HR=2.2,P=0.015)、发现PE时剂量<100 mg/d(HR=3.1,P=0.001)者PE程度更重。经减停达沙替尼、利尿、胸腔穿刺或置管等干预,半数患者PE减少或消失。减量服用达沙替尼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可维持原治疗反应。在有咳嗽、胸闷或气促等症状的60例患者中,49例接受超声心动图(UCG)检查,8例(16.3%)发现PAH高度可能性,约占所有患者中的3.5%,其中6例(75.0%)合并PE,PAH为可逆性。原研与国产达沙替尼的PE和PA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达沙替尼的CML患者中,PE是常见的不良反应,PAH较少见,应注意识别高危人群、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 达沙替尼 胸腔积液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该院呼吸内科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用药安全性"为活动主题,采用鱼骨图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后患者用药正确率、服药时间准确率、药物副作用知晓率、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用药宣教、用药流程、护患交流、护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等方面满意率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用药知识,降低不良反应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率。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 品管圈 低分子肝素 用药安全性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头孢克肟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400例,所有患者均头孢克肟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泻、恶心呕吐、静脉炎、精神状态异常和口腔念珠菌感染等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采用本院自制的简易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50%(29/200)比23.00%(46/200)],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6.00%(192/200)比92.50%(185/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头孢克肟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能够更好地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头孢克肟 多重耐药菌感染 老年 不良反应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伸式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模式对肿瘤化疗患者肠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延伸式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肠胃功能及不良反应症状。结果研究组肠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肠胃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延伸式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自身肠胃功能,降低肠胃不良反应率,该护理模式对提高化疗效果有较好助力作用。

  • 标签: 延伸式护理 中医护理 肿瘤化疗患者 肠胃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体膜开窗定位方式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对改良定位方式进行探讨。方法前瞻性对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大分割组,38例,42.4 Gy/16次,2.65 Gy/次;常规组,37例,50 Gy/25次,2.0 Gy/次。均采用热塑体膜定位,并沿患侧乳腺根部将乳房上方体膜剪去。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8个月内无复发病例,局部控制率100%,生存率100%。两组患者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为大分割组36.84%(14/38)和常规组67.5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为大分割组89.47%(34/38)和常规组78.38%(29/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晚期皮肤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体膜开窗定位方式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方案具有可行性,可明显减轻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且并未增加放疗不良反应。但长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

  • 标签: 分割放疗 常规分割 乳腺癌 保乳术 体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BoNT-A)注射治疗眼睑痉挛(BSP)和偏侧面肌痉挛(HFS)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经BoNT-A注射治疗的163例BSP和221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lbert和Cohen分级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总结不良反应率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BoNT-A治疗BSP和HFS的有效率分别为97.5%和100%。最常见的早发性不良反应为局部疼痛(BSP:13.5%,HFS:17.2%)和血肿(BSP:3.7,HFS:4.5%);常见的迟发性不良反应包括眼干溢泪(BSP:9.8%,HFS:11.3%)、眼睑闭合不良(BSP:20.2%,HFS:20.4%)、面部僵硬(HFS:39.4%)、面容不对称(HFS:11.8%),少数患者可见眼睑水肿(BSP:1.2%,HFS:1.4%)。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准确地选择注射部位、精确地计算注射剂量,并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减少或避免注射后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结论BoNT-A治疗BSP和HFS效果确切,但应最大限度地避免早发性和迟发性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得到最大获益。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眼睑痉挛 偏侧面肌痉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7A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有多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多个国家上市并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明确疗效。然而,该类生物制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仍然有多项不良反应报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念珠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炎症性肠病等,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综述3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ixekizumab和brodalumab的临床安全性。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白细胞介素17 受体,白细胞介素17 抗体,单克隆,人 药物毒性 感染 白色念珠菌
  • 作者: 吴小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500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对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把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作为此次研究时间段,从该时间段内本科室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6例进行研究,通过患者到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18例(常规护理),研究组18例(整体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血气指标、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PaO2、SaO2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aCO2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可见(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明显比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可见(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减少,在临床上值得运用。

  • 标签: 整体护理;COPD;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不良反应
  • 作者: 饶桂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江西省九江市解放军171医院,江西 九江332000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7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36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螺内酯治疗)、36例观察组(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心室率、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取得理想效果,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胺碘酮;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效果
  • 简介:摘要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和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在中国已经上市1年余,初始对药物治疗应答的患者在后续继续治疗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失应答的情况,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针对性处理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剂型、使用方法及免疫原性均与既往药物不尽相同,故针对其失应答的应对策略也应作出改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与UST及VDZ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探讨这两种新型生物制剂失应答的发生及应对策略。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失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法维拉韦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尿酸升高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应用法维拉韦5日或10日方案治疗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法维拉韦用药结束后血尿酸变化率≥30%为血尿酸升高,据此将患者分为血尿酸升高组与无血尿酸升高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情况、吸烟饮酒情况、COVID-19分型、法维拉韦用药方案、用药前血尿酸和肾功能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法维拉韦相关血尿酸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79例,男性104例(58.1%),女性75例(41.9%);年龄19~70岁,中位年龄43岁。179例患者法维拉韦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451±119)μmol/L比(332±94)μmol/L,P<0.001];血尿酸变化率为-57.1%~157.8%,中位血尿酸变化率为38.6%;108例(60.3%)患者血尿酸变化率≥30%。接受法维拉韦5日和10日方案治疗患者血尿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6.8%(36/77)和70.6%(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4.0~<28.0 kg/m2(OR=3.109,95%CI:1.209~7.994,P=0.019)和法维拉韦10日方案(OR=3.017,95%CI:1.526~5.964,P=0.001)是法维拉韦相关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法维拉韦治疗的COVID-19患者超过半数可发生血尿酸升高,超重和法维拉韦10日方案是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尿酸 高尿酸血症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法维拉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贫血的患病率及治疗情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采集2017年山西省网上直报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透析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指标,以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110 g/L作为治疗靶目标,整理并分析数据。结果2017年山西省MHD患者平均Hb水平为(107.2±19.2) g/L,Hb总体达标率为45.7%。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使用率为97.6%,铁剂使用率为35.5%,其中68.0%的患者使用静脉铁剂。性别分层显示男性Hb达标率好于女性,年龄分层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Hb达标率呈增高趋势。与Hb未达标组相比,Hb达标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年龄、透析龄、使用进口透析器的人数比例、尿素下降率及尿素清除分数、静脉铁剂使用率、左旋肉碱使用率、碳酸氢根、白蛋白、甘油三脂较高;原发病为高血压病患者比例、每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剂量、转铁蛋白饱和度≤30%患者比例、甲状旁腺素及C反应蛋白较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静脉补铁、高白蛋白为Hb达标的保护因素,而高甲状旁腺素、高C反应蛋白为Hb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省MHD患者Hb总体达标率(Hb≥110 g/L)为45.7%。男性、静脉补铁、高白蛋白可能为Hb达标的保护因素,高甲状旁腺素、高C反应蛋白可能为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静脉铁剂、改善营养状态,纠正炎症反应可提高Hb达标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贫血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及其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造影剂用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比值(CM/eGFR)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3例符合标准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CIN将患者分为CIN组(18例)和非CIN组(65例);检测两组患者血中的UACR、CM/eGFR水平和MACE发生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导致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IN组患者的年龄及体重指数(BMI)均明显高于非C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IN组患者的UACR、CM/eGFR水平和MACE发生率均高于非C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ACR、CM/eGFR水平和MACE发生是影响CIN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的CIN患者体内UACR、CM/eGFR水平和MACE发生率均升高,且UACR、CM/eGFR水平和MACE发生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对比剂肾病 尿白蛋白/肌酐比率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接受下肢静脉+下腔静脉造影以进行影像学诊断。造影前后分别予那屈肝素(3 d)和肝素钠抗凝。手术第3天,凝血功能检查示纤维蛋白原(FIB)2.7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4 s,加用阿加曲班1.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2 h/d)和尿激酶60万U鞘管静脉泵入(时长2 h)。手术第4天,凝血功能检查示FIB 0.1 g/L,APTT 94.7 s。考虑药物所致,停用尿激酶,将阿加曲班减量至1.0 μg/(kg·min),加用人纤维蛋白原。手术第5天,凝血功能检查示FIB 0.49 g/L、APTT 51.2 s,停用阿加曲班。手术第8天,凝血功能检查示FIB 1.30 g/L、APTT 31.8 s,给予新鲜冰冻血浆750 ml静脉滴注、2次/d。手术第11天,凝血功能检查示FIB 2.40 g/L,APTT 28.3 s。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阿加曲班 尿激酶
  • 简介:摘要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非常罕见,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仅为14万~20万分之一,多在儿科就诊。本文基于内分泌科1例成年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的就诊经历,总结DAX-1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的临床特点,侧重于其临床表现的阶段性、不连续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系统性认识。

  • 标签: 骨质疏松 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减症 X连锁 DAX-1基因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且使用的周期较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出现库欣貌、高血压、免疫功能降低、生长发育迟缓、眼部不良反应等,其中糖皮质激素眼部不良反应以青光眼和白内障较为常见。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常常发生隐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其不适,同时部分临床医师对该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视损伤。现就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和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糖皮质激素眼病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青光眼 白内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pH4)外渗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收集1例儿童IVIG皮下渗出的不良反应个案资料,并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截至2020年10月国内外报道的37例IVIG皮下外渗病例,分别对基础用药信息、肿胀部位、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不详1例,年龄为1日龄至26月龄,主要为新生儿。所有病例均在IVIG皮下渗出后发生不良反应。IVIG皮下渗出后肿胀部位主要发生于手背(29.73%)和脚踝(29.73%),其他部位依次为肘部(18.92%)、足背(13.51%)、腘窝(5.41%)、头皮(2.70%)。对肿胀部位应急局部封闭处理后,肿胀消除效果明显,湿性敷料和外用药物有明显效果。结论IVIG皮下渗出后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输注部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儿童使用IVIG发生皮下渗出时,采用文献中提到的方法对相应部位进行处理,可有效缓解和治疗对皮肤组织的损伤。

  • 标签: 免疫球蛋白类,静脉内 皮下渗出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支气管哮喘患儿160例,其中13例失访,予以剔除,剩余147例(男74例、女73例,年龄<6岁),按照不同种类ICS分为3组(丙酸培氯松45例、布地奈德58例、丙酸氟替卡松44例),收集观察对象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记录连续应用ICS 3个月内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反射性咳嗽、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比较不同种类ICS的局部不良反应。结果14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反射性咳嗽、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率分别为40.1%(59/147)、12.9%(19/147)、29.3%(43/147)。3组支气管哮喘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药物(丙酸培氯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中,反射性咳嗽发生率分别为44.4%(20/45)、48.3%(28/58)、25.0%(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支气管哮喘患儿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常用ICS在反射性咳嗽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相比丙酸培氯松气雾剂和布地奈德气雾剂,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发生反射性咳嗽较少。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哮喘 局部不良反应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用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