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Parkes-Weber综合征(PW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以毛细血管畸形、静脉曲张、动静脉畸形、软组织及骨骼过度增生肥大为特征,RASA1基因是其主要致病基因。本文报告1例新生PWS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体内氨基酸变化特点,为临床精准判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12月四川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IMD)筛查的32 855例新生中,纳入经初筛、复查确定为未患IMD的32 843例新生。根据胎龄(早产儿1 363例,足月儿31 468例,过期产儿12例)、采血时间(日龄3~7 d采血30 958例、8~28 d采血1 637例、>28 d采血248例)、出生季节(第1季度出生7 737例、第2季度出生11 428例、第3季度出生5 482例、第4季度出生8 196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新生体内氨基酸的水平差异,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新生体内11种氨基酸[丙氨酸(ALA)、精氨酸(ARG)、瓜氨酸(CIT)、甘氨酸(GLY)、亮氨酸+异亮氨酸+羟脯氨酸(LEU+ILE+PRO-OH)、蛋氨酸(MET)、鸟氨酸(ORN)、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酪氨酸(TYR)、缬氨酸(VAL)]均呈非正态分布。2.按胎龄分组,除PHE(H=0.61,P>0.05)、TYR(H=2.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ALA(H=187.11,P<0.05)、ARG(H=23.60,P<0.05)、CIT(H=22.90,P<0.05)、GLY(H=85.18,P<0.05)、LEU(H=56.42,P<0.05)、MET(H=18.74,P<0.05)、ORN(H=129.27,P<0.05)、PRO(H=344.40,P<0.05)、VAL(H=272.9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按采血时间分组,ALA(H=65.19,P<0.05)、ARG(H=404.48,P<0.05)、CIT(H=502.13,P<0.05)、GLY(H=1 719.44,P<0.05)、LEU(H=396.41,P<0.05)、MET(H=199.39,P<0.05)、ORN(H=31.26,P<0.05)、PHE(H=325.49,P<0.05)、PRO(H=70.09,P<0.05)、TYR(H=159.29,P<0.05)、VAL(H=102.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按出生季节分组,ALA(H=401.37,P<0.05)、ARG(H=3 229.03,P<0.05)、CIT(H=65.45,P<0.05)、GLY(H=597.82,P<0.05)、LEU(H=1 120.42,P<0.05)、MET(H=10 515.18,P<0.05)、ORN(H=1 275.23,P<0.05)、PHE(H=2 260.17,P<0.05)、PRO(H=319.57,P<0.05)、TYR(H=884.37,P<0.05)、VAL(H=1 824.4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体内氨基酸根据不同胎龄、出生季节和采血时间,呈不同的代谢差异,采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时应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宜的判读标准。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串联质谱 氨基酸 胎龄 采血时间 季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产科新生50例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抽样原则分组,常规护理新生为对照组,优质护理新生为观察组,对比不同方案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大于对照组,新生家属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护理期间,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防控护理不良事件,对于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 优质护理 新生儿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黄疸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5-2018.10我院经剖宫产分娩或经阴道分娩的 180例正常足月新生,将其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90例。两组新生在出生后均给予常规的新生护理。护理干预组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按需添加配方奶、日光浴以及新生抚触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记录两组新生每天的皮测胆红素值、胎便初排的时间以及胎便转黄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家属反映患儿哭闹程度较对照组更小,同时其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并且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更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黄疸患儿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黄疸患儿的病症恢复,并提高黄疸患儿的满意度,避免由于黄疸患儿病症所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是一种优良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早期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窒息后接受复苏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70例新生窒息患儿,以随机分组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以复苏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复苏护理效果。结果:在复苏有效率、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新生窒息后开展复苏期护理,可改善新生的生命体征,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复苏期护理 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新生 PICC 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择从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11 月在 新生 进行 PICC 导管的患儿 128 例,其中 7 例出现导管堵塞,深入分析其因素, 应用有效护理对策干预。结果新生

  • 标签: 新生儿科 PICC导管 堵塞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结果设定时段新生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为0.35%。新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新生儿 抗菌药 药物过敏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新生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反复疼痛操作可对新生产生一系列短期和长期影响。但由于对新生疼痛认识不足,目前临床上并未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疼痛。本文就非药物疗法在缓解新生疼痛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新生疼痛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婴儿,新生 疼痛 非药物处方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重症窒息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我院收入的 66 例 新生重症窒息患儿, 所有患儿均接受 呼吸机辅助呼吸,将上述患儿分为 参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纳优质护理)各 33 例,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 结果: 就 抢救成功率而言,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 [100% vs. 87.88%] , P <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 护理后两组患儿的 Appar 评分而言,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 χ 2 = 8.541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窒息 呼吸机辅助呼吸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水胶体敷料在新生PICC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新生共计100例展开研究分析,分组原则设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具体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儿,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护理,观察组在常规PICC护理中应用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78.00%,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4.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 PICC 护理 水胶体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护理中,应用鸟巢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3月 -2019年 12月的 112例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56例)、研究组( 56例);其中,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鸟巢式护理。对比两组新生的发育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经对比,研究组新生发育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研究组新生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3.58%),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16.07%),( P<0.05)。结论:在新生护理中,鸟巢式护理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促进新生发育,同时也能显著降低新生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 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新生进行脆性 X综合征的筛查,发现一全突变患儿,并对患儿的家系进一步进行研究。方法 采集共 992名新生的脐带血,提取 DNA用于脆性 X综合征检测。采用 CGG重复区域全长 PCR扩增及重复引物 PCR的方法扩增样本,并通过毛细管电泳平台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992名新生的一次成功检出为 99.4%( 986/992),共检测到 984例野生型、 1例中间型、 1例全突变患儿。与患儿家属协商同意后对其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发现其母亲为全突变携带者,其母亲的舅舅也为脆性 X综合征患者,并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结论 通过全长扩增加重复引物扩增的方法可以有效、准确检测出 FMR1基因 CGG重复数,有助于新生脆性 X综合征筛查。由于缺乏认知且缺少检测手段,脆性 X综合征可在家系中长期遗传、扩大。应提倡优生优育,并加强对脆性 X综合征的筛查工作。

  • 标签: 脆性 X综合征 家系 重复引物 PCR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陪护新生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 238例新生,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 119例)与对照组( 11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无陪护新生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新生的健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新生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方法:将我院 160例新生根据病房护理管理实施前后分别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 80例,将两组新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给予护理管理后,实验组新生发生医院感染明显要低于参照组的医院感染,且 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将护理管理措施在新生病房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医院病房感染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效果。

  • 标签: 新生儿病房预防 控制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 100例新生,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 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管理,观察两组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新生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更好,家属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管理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鸟巢式护理措施加强对新生的护理管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在我院出生的 120 例新生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鸟巢式护理,记录单日睡眠时间、每日排便次数,护理后检测血氧饱和度、记录体质量。 结果: 观察组单日睡眠时间较长,每日排便次数较多,血氧饱和度数据较优,体质量数据较优,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新生护理中,采取鸟巢式护理,能够促进新生睡眠,增加排便次数,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生长,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新生儿 鸟巢式护理 应用
  • 简介:摘 要:新生重症监护室(NICU)是针对危重新生的重要救治部门,主要包括高危新生的各种生命支持、呼吸管理、早产儿监护及治疗等,对新生死亡的减少具有关键的意义。但NICU中的患儿大多存在免疫力低下、原发疾病严重等问题,在侵入性操作的干预下极易导致院内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本文对我院NICU出现院内感染现象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本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5 月时段内新生共 130 例,纳入 A 组( 65 例)和 B 组( 65 例) 。 A 组使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B 组使用外周动脉采血,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 结果: A 组新生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 84.62% , B 组为 96.92%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B 组新生不良反应总发生为 4.62% , A 组为 18.46%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新生群体,外周动脉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还可预防或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 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