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甲胎蛋白(AFP)和肿瘤长径对可切除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应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8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男性249例,女性34例,年龄(53.7±11.0)岁。依据术后病理分为两组:MVI阴性组(n=140)和MVI阳性组(n=14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MVI的相关性,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VI的预测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OR=2.304,95%CI:1.329~3.995,P=0.003)、SII>376.30×109/L(OR=2.249,95%CI:1.299~3.894,P=0.004)以及肿瘤长径>5 cm(OR=2.728,95%CI:1.587~4.687,P<0.001)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FP(HR=1.663,95%CI:1.063~2.602,P=0.026)和SII(HR=1.851,95% CI:1.173~2.920,P=0.008)是肝细胞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I、AFP和肿瘤长径建立的模型预测MVI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4%和75.7%。结论SII、AFP和肿瘤长径与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发生密切相关,AFP和SII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MVI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血管 甲胎蛋白类 预后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入选我院收治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开始/结束)9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可地尔治疗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指标、治疗依从性。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内皮素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尼可地尔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搞啥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并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尼可地尔 微血管性 心绞痛 临床疗效
  • 作者: 尹心恺 戴荣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尹心恺:就职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深圳 518000,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在职研究生,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单眼CSC患者20例20眼、单眼PCV患者16例16眼及健康对照19人19眼。所有受试眼均采用Optovue OCTA仪进行中心凹6 mm×6 mm扫描,并采用内置ReVue软件自动测量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RVD)、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DRVD)、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周围300 μm环形区域内血流密度。采用Optovue OCTA HD模式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SC、PCV患眼CFT、SFCT与OCTA测量血流密度、FAZ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SC组、PCV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44、9.006、5.617,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增加,PCV组受检眼中心凹区SRV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SC组比较,PCV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3,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V组和CSC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检眼ORVD和CC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31、19.412,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ORVD和CCVD均明显减小,PCV组受检眼CCVD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SC组受检眼ORVD较PCV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组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和PCV组比较,CSC组受检眼CFT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个组间SFCT、FAZ面积、FAZ周长及FAZ环形区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83、0.906、0.819、1.530,均P>0.05)。CSC组中CFT与旁中心凹区DRVD、ORVD测定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5、-0.516,均P<0.05);PCV组中CFT与ORVD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5,P<0.05)。CSC组和PCV组中SFCT与各血流密度和FAZ相关参数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区浅层毛细血管充血、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可能为CSC和PCV早期共同的病理机制,外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是2种疾病CFT变化共同的影响因素。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血管侵犯(MVI)是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MVI的诊断依靠术后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术前寻求无创评估MVI的方法及生物标志物,对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了利用影像组学预测肝细胞癌MVI,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总结了近年来基于CT或MRI图像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VI研究结果,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 简介:目的三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三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三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青少年 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中下颌缘支-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岁以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率略低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在对围手术期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老年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嘧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用双嘧达莫注射液加基础治疗,对照组10例用基础治疗。结论双嘧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双嘧达莫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受异常血管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1。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双下肢动脉情况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双侧股动脉、腘动脉以及足背动脉左右两侧的双下肢动脉情况和对照组患者的双侧股动脉、腘动脉以及足背动脉左右两侧的双下肢动脉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中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前列地尔注射液 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糖尿病下肢末端动脉血流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血管外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97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8例作为对照组。将97例病例组分为非动脉硬化闭塞组(NLASO)32例和动脉硬化闭塞组(LASO)65例;LASO组再分为3个亚组:Ⅱ期(跛行期)组24例、Ⅲ期(静息痛期)组21例及Ⅳ期(溃疡和坏疽期)组2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双足趾背动脉、趾尖动脉超声微血管成像,分析各组末梢动脉成像特点及Qpack定量参数的差异变化。结果与对照组、NLASO组比较,LASO组趾背动脉、趾尖动脉内径变细,连续性中断、缺如,色彩不明亮、暗淡。LASO组FontaineⅡ期、Ⅲ期、Ⅳ期3个亚组趾背动脉和趾尖动脉的内径、峰值均较对照组、NLASO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ontaine Ⅲ期、Ⅳ期的趾背动脉和趾尖动脉内径、峰值较FontaineⅡ期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Ⅲ期与Ⅱ期亚组比较:P=0.005、0.003、0.009、0.026;Ⅳ期与Ⅱ期亚组比较:P=0.001、0.000、0.001、0.000)。结论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反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末梢动脉的血流灌注,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可为临床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末梢动脉的缺血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超声检查 微血管成像 末梢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中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救治的76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38例,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8例,应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1.24±0.12)次相比常规组明显更少,且LVEF(0.67±0.22)%、LVESD(41.27±2.12)mm、LVEDD(51.32±7.10)mm相比常规组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89%)和对照组(5.26%)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切实可行,效果较显著。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冠状动脉 微血管病变 冠心病
  • 简介: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DM及DN患者各100例。研究对象标准饮食3d后,次晨空腹抽血检测FPG、Fins、HbA1c、CRP水平。然后将DN组再分为2组,胰岛素组给予单一胰岛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胰岛素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3月后。结果:DN组CRP水平、FPG及PPG及HbA1c,高于DM组(P〈0.05);DN组Fins水平低于DM组(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CRP、FPG、PPG及HbA1c水平,低于胰岛素组(P〈0.05),3个月后Fins,高于胰岛素组(P〈0.05)。结论: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炎症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且与2R有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T2DM) 微血管病变 炎症反应 胰岛素抵抗(2R)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使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来分析,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为50例,对照组使用部分切断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组使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4.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60.0%,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等比对照组少,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比较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高,比部分切断术治疗更加优秀,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分析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凝血活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微血管心绞痛的老年患者45例(微血管心绞痛组),年龄60~80岁,男性27例,女性18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老年人43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FPA和GMP-14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测定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测血小板、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尿酸、肝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微血管心绞痛组患者与对照组FPA(430.32±364.05)μg/L比(263.73± 118.29)μg/L,较对照组升高(t=2.913,P<0.01);GMP-140(5.78±3.92)μg/L比(6.95±1.91)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33±5.70)mg/L比(0.81±0.86)mg/L,较对照组升高(t=2.927,P<0.01)。结论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较对照人群FPA水平升高,微血管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活性增强。炎症状态可能促进微血管心绞痛发生、发展,但是否与炎症状态促进凝血活性增强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微血管 心绞痛 纤维蛋白肽A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 简介: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包括抑癌基因DPCA基因(编码的蛋白为Smad4)在内的许多基因改变,也伴随着肿瘤血管的不断生长。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胰腺癌组织中的Smad4、VEGF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以了解三者的关系。

  • 标签: 胰腺癌组织 SMAD4 微血管密度 密度检测 VEGF 免疫组化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血管吻合装置(MVAD)在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万方、CNKI等数据库,搜集自1962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发表的关于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组织缺损中血管吻合方式的中、英文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应用R统计软件(R-4.0.0)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包括1项随机对照研究和15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中,MVAD与手工缝合在吻合后血栓(或血管危象)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71,1.69),P>0.05];应用MVAD行静脉端端吻合后血栓(或血管危象)发生率较低[RR=0.26,95%CI(0.11,0.62),P<0.05];MVAD与手工缝合相比行静脉(或动脉)吻合的时间明显缩短[WMD=10.78,95%CI(10.55,11.01),P<0.05;WMD=15.26,95% CI(14.65,15.87),P<0.05]。结论应用MVAD行静脉端端吻合血栓(或血管危象)发生率较低,应用MVAD能明显缩短静脉(或动脉)吻合时间。

  • 标签: 微血管吻合装置 头颈部 游离组织瓣 手工缝合 荟萃分析
  • 简介:埃及开罗大学的El-Ghandour报道了椎-基底动脉扩张(VBE)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术中情况,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TN的疗效。他们共分析10例由VBE导致的TN患者,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54岁,症状平均持续时间4.5年,6例患者TN为唯一症状,4例合并有面肌痉挛,6例合并有高血压。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动脉扩张 椎-基底 治疗 唯一症状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未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复发 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