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指导三叉神经痛(TN)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行MVD治疗的60例T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在术前行3D-TOF-MRA检查,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和走向,判定术前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压迫(NVC)。结果60例TN患者中,术后52例(86.67%)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8例(13.33%)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D-TOF-MRA检查与MVD在责任血管的判定结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诊断TN的阳性率为98.33%(59/60),3D-TOF-MRA检查诊断TN的阳性率为91.67%(55/6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经Kappa检验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D-TOF-MRA诊断TN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 CI 0.526~0.934);3D-TOF-MRA检查诊断NVC发生率为63.33%(38/60),MVD手术所见NVC发生率为61.67%(37/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OF-MRA检查可较为准确地获知TN患者责任血管位置、走向、形态及压迫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对TN的临床诊断及MVD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叉神经痛 3.0 T时间飞跃法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指导三叉神经痛(TN)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行MVD治疗的60例T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在术前行3D-TOF-MRA检查,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和走向,判定术前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压迫(NVC)。结果60例TN患者中,术后52例(86.67%)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8例(13.33%)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D-TOF-MRA检查与MVD在责任血管的判定结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诊断TN的阳性率为98.33%(59/60),3D-TOF-MRA检查诊断TN的阳性率为91.67%(55/6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经Kappa检验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D-TOF-MRA诊断TN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 CI 0.526~0.934);3D-TOF-MRA检查诊断NVC发生率为63.33%(38/60),MVD手术所见NVC发生率为61.67%(37/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OF-MRA检查可较为准确地获知TN患者责任血管位置、走向、形态及压迫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对TN的临床诊断及MVD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三叉神经痛 3.0 T时间飞跃法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多数由上呼吸道,特别是鼻、咽部位的解剖学狭窄导致的,在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OSA是一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尤其是OS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差。OSA与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OSA既可以是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也可以是合并症,因此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证实,肺动脉重塑在OSA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对近年来肺动脉重塑在OSA合并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主要机制的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高血压,肺性 微RNAs 肺血管重塑 内皮间质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黏液表皮样癌(MEC)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6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病理科保存的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正常涎腺组织40例、MEC68例(40例高分化、28例中低分化),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高分化MEC、低分化ME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ME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和MVD与MEC的临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对脓毒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并原代培养大鼠CMECs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用于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筛选出芍药苷的安全有效浓度10、20、40 μmol/L。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及低、中、高浓度芍药苷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LPS组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LPS刺激细胞;芍药苷预处理各组分别于LPS刺激前4 h加入10、20、40 μmol/L芍药苷进行预处理。各组细胞于LPS刺激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检测大鼠CMECs细胞通透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rc(p-Src)、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CMECs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通透性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改善最明显,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值:1.61±0.07比2.13±0.06,P<0.01)。ELISA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上清液中有适量CXCL1、CXCL2分泌;但在LPS诱导下,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分泌量明显增加;给予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的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其中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的抑制作用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的抑制作用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ng/L):337.51±68.04比829.86±65.06,CXCL2(ng/L):4.48±0.11比9.41±0.70,均P<0.01〕。RT-qPCR结果显示,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与ELISA结果一致,表现为LPS能够诱导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增加;而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能够明显降低CXCL1、CXCL2的mRNA表达,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 mRNA(2-ΔΔCt):0.543±0.004比0.812±0.089,CXCL2 mRNA(2-ΔΔCt):10.52±0.71比17.68±1.09,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中有适量p-Src、VE-cadherin和p-MAPK蛋白表达;LPS刺激后大鼠CMECs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但VE-cadherin蛋白表达则呈升高趋势,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rc蛋白(p-Src/GAPDH):1.02±0.09比1.29±0.05,p-MAPK蛋白(p-MAPK/GAPDH):0.24±0.02比0.62±0.02,VE-cadherin蛋白(VE-cadherin/GAPDH):0.64±0.03比0.31±0.02,均P<0.01〕。结论芍药苷能够通过调节CMECs细胞中Src/VE-cadherin通路,抑制炎症相关蛋白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改善LPS诱导的CMECs细胞通透性。

  • 标签: 芍药苷 脓毒症 心肌损伤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PMVECs)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胎大鼠PMVECs,鉴定。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LPS作用后PMVECs表达VEGF水平的变化。将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LPS组(加LPS)、VEGF组(加LPS和VEGF)和VEGF抗体组(加LPS和VEGF抗体)。MTT比色法测各组不同时间细胞存活率。ELISA法测各组不同时间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LT)的浓度,分别测其与细胞存活率的比值。结果获得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阳性。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LPS浓度为0.1至1ug/ml时PMVECs表达的VEGF浓度最高;而不同浓度LPS诱导PMVECs表达的VEGF均在6至12小时达峰值。所有时间点VEGF组细胞存活率都高于VEGF抗体组,但只在24小时以后才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在LPS组、VEGF组和VEGF抗体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血栓调节蛋白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亦呈相似的变化。结论LPS作用后,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快速达峰然后缓慢下降,其峰值与LPS之间呈现出时间相关性和浓度相关性。VEGF能促进PMVECs增殖,但对血栓调节蛋白和E-选择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脂多糖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症: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 简介:1病历摘要病例1:女,49岁。因右侧面部发作性不自主抽搐伴双侧耳鸣6年余,加重6个月入院。耳鸣为机器样隆隆声,持续性。MRI显示小脑前下动脉分支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情况见图1。术后面肌抽搐与右侧耳鸣均立即消失,左侧耳鸣无变化。随访5个月无复发。病例2:女,35岁。因右侧面部发作性不自主抽搐伴右侧耳鸣3年,加重2个月入院。耳鸣呈擂鼓样,与抽搐基本同步。

  • 标签: 面肌痉挛 耳鸣 显微血管减压术 入路 小脑脑桥裂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采用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4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4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舒芬太尼)、42例观察组(采取羟考酮),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hVAS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采用羟考酮能取得良好麻醉效果,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羟考酮 舒芬太尼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增强MRI列线图模型预测孤立性小肝癌(≤3 cm)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病理证实的149例单发肝细胞癌(≤3 cm)患者,术前1个月内进行了Gd-EOB-DTPA增强MRI检查。根据病理学诊断的微血管侵犯情况将病例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收集术前临床资料、Gd-EOB-DTPA增强MRI资料及病理资料。将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基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0.05)的术前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将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将MVI阳性组(45例)及阴性组(104例)单因素分析有意义资料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假包膜不完整(OR=5.951,95% CI:2.303~15.372,P<0.001)、瘤周强化(OR=3.834,95% CI:1.301~11.299,P=0.015)、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9.721,95% CI:2.486~38.019,P=0.001)及较低肿瘤ADC值(低于0.990×10-3 mm2/s)是预测孤立性小肝癌MV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根据多因素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预测孤立性小肝癌MVI的最大贡献因子(100分),其次为假包膜完整程度、瘤周强化、肿瘤ADC值;该模型C指数为0.844,具有较高的校准度。结论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孤立性小肝癌MVI的发生。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诊治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临床常常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延误治疗,死亡率较高,是HSCT后最难以识别和处理的并发症之一。最近研究表明,补体激活在TA-TMA的发生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TA-TMA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完善,加快了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的步伐,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栓性微血管病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验证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的21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9例,女性41例,年龄[M(IQR)]57(12)岁(范围:30~80岁)。按就诊时间分为建模组(前170例)和验证组(后40例)。基于建模组临床数据,通过秩和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VI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伴MV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基于建模组数据,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DeRitis比值、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的相反数(-aPBTLR)和肿瘤最大径预测MVI的截点值分别为0.95(曲线下面积为0.634,95%CI:0.549~0.719)、38.2 U/L(曲线下面积为0.604,95%CI:0.518~0.689)、-6.05%(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0.578~0.742)、4 cm(曲线下面积为0.618,95%CI:0.533~0.70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eRitis≥0.95、GGT浓度≥38.2 U/L、-aPBTLR>-6.05%及肿瘤最大径≥4 cm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MVI的独立相关因素(P值均<0.05)。应用R软件建立的基于以上4个指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758和0.751。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均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DeRitis比值、GGT浓度、-aPBTLR和肿瘤最大径是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合并MVI有价值的指标,基于此建立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转移 微血管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4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11例,未合并房颤组35例。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量指数,以及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取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的室间隔基底部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和心肌纤维化百分比。结果合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积指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8.94±7.60)%,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1.07±6.13)%(P<0.01);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348±54)个/mm2,明显低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519±185)个/mm2(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全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以及合并房颤组、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均与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微血管密度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合并房颤者的微血管密度较未合并房颤者明显下降,微血管密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联合肝断面射频消融术对于伴有微血管侵犯(MVI)肝细胞癌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n=41)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术中肝断面射频消融治疗,单纯肝切除组(n=41)仅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根据术后MVI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MVI阳性亚组和MVI阴性亚组,并分别比较亚组中采用联合治疗和单纯肝切除治疗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与单纯肝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但在亚组分析中,对MVI阳性患者联合治疗的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单纯肝切除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6,P=0.024);对于MVI阴性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8,P=0.407)。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HR=1.32,95%CI 1.02~1.72,P=0.036)为局部切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HR=0.15,95%CI 0.04~0.52,P=0.003)和MVI(HR=8.65,95%CI 2.19~34.19,P=0.002)则为肝内远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肝断面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细胞癌伴MVI阳性患者的术后早期复发率。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血管侵犯 射频消融术 肝断面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导致现阶段针对其病机机制仍较为有限。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CMEC损伤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核心环节,CMEC的代谢能力、应激能力以及炎症等相关功能均与CMEC功能障碍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发生早期的主要临床特征。由于现阶段关于CMEC损伤的相关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对CMEC功能障碍的相关病理机制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病发生的复杂病理机制更好理解,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微血管 内皮细胞 功能障碍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应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镇痛方案对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女性患者183例,在相同麻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舒芬太尼镇痛泵及其不同剂量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2 µg/kg组(A组,60例)、舒芬太尼1 µg/kg组(B组,60例)和未使用镇痛泵组(C组,6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2、8、24 h的VAS疼痛评分等级。结果A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2 h χ2=5.67,P=0.017; 8 h χ2=8.57,P=0.003; 24 h χ2= 6.72,P=0.010)。A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2 h χ2 =4.47,P=0.034;8 h χ2=4.55,P=0.033;24 h χ2 =5.01,P= 0.025)。B组与C组患者各时点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h χ2=0.09,P=0.764; 8 h χ2 =0.72,P=0.395; 24 h χ2=0.16,P= 0.691)。术后2 h,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无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组轻至重度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7.12,P< 0.001)及B组(Z=6.06 ,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 ,P=0.085 )。术后8 h, C组与B组比较VAS疼痛评分无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轻至重度疼痛评分等级高于B组(Z=5.50,P<0.001),C组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6.45,P< 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P=0.091)。术后24 h, C组VAS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5.62 ,P<0.001)及B组(Z=5.30,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P=0.948)。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应用舒芬太尼1 µg/kg术后镇痛泵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VAS疼痛评分等级,且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恶心呕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与心肌结构和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79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无2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以及代谢综合症组,对其生化与心脏指标进行检测与组织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脏指数、射血分数、二尖瓣室间隔比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管壁面积/圆周率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脏指数、射血分数、二尖瓣室间隔比值不依赖于心肌细胞宽度的改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症 心肌结构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16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并发症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治愈16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良好的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处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及疗效,总结经验。结果31例患者术后28例治愈,2例显效,1例有效,术后随访完成随访21例,随访时间6-36月,无疼痛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