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以低分子量凝胶M2和交联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常规分离、体外单层培养新生猪耳软骨细胞,将获得的软骨细胞以50×10^6cells/mL和100×10^6cells/mL的浓度分别与M2凝胶混合,以100×10^6cells/mL的浓度与交联HA混合,分别注射于裸鼠皮下,并于8周后取材。以单纯M2凝胶及单纯HA作为对照组。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化学检查、湿重测定、力学检测、蛋白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测定,判断低分子量凝胶M2及交联透明质酸在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实验组3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M2+高浓度细胞组体积最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M2+低浓度细胞组形成与高浓度细胞组质地相似的组织块,但体积相对较小;HA组形成不成熟的组织块,硬度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最少。同时,实验组3组的力学和GAG含量结果也证实M2+高浓度细胞形成的软骨更加成熟。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个对照组未有类软骨组织形成。结论低分子凝胶M2与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优于交联HA,更适合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

  • 标签: 低分子凝胶 交联透明质酸 可注射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化软骨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浓度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用于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的单中心研究。自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选取1~6月龄患有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患儿,利用随机量表,分发不同药物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外用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临床疗效与患儿的年龄、性别、瘤体部位、瘤体厚度、药物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治疗后的平均VAS值为30.94±32.97,总治疗有效率62.3%,VAS值与治疗次数、使用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2.9%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症状,0.97%出现轻度气急现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外用凝胶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药物浓度并非是提高药效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 婴幼儿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输尿管镜与逆行输尿管镜治疗梗阻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1例梗阻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微创经皮输尿管镜(44例)和逆行输尿管镜(47例)结合钬激光碎石治疗。结石横径均>1cm。纳入研究的梗阻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定义为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至第四腰椎横突下缘水平之间且静脉肾盂造影片中造影剂不能到达结石以下部位。分析比较术后次日和术后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失败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经皮输尿管镜组术后次日和术后1月的结石清除率均明显高于逆行输尿管镜组,分别为(95.3%和79.5%,P=0.027)以及(100%和86.4%,P=0.026)。微创经皮输尿管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5.4±11.8)和(30.6±7.8)分钟,P<0.001]、平均住院时间[(6.3±0.5)和(2.1±0.4)天,P<0.001]均明显高于逆行输尿管镜组。手术失败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结石横径>1cm的梗阻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经皮尿管镜与逆行输尿管镜比较,前者更易取净结石,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长。

  • 标签: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 输尿管结石 手术治疗 输尿管镜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猪腹壁切口疝模型中应用菌液污染的方式制备感染型腹壁切口疝模型的可行性和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的新型复合补片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的能力。方法入组60只实验猪,随机分为3组(20例),采用切除部分腹壁肌肉的方式制备腹壁切口疝模型,后用大肠埃希菌肠液局部污染诱导产生感染病灶,形成感染窦道后,行清创手术后分别以聚丙烯-脱细胞基质材料复合补片(实验组)、单纯聚丙烯补片(对照组Ⅰ)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对照组Ⅱ)进行置入操作,术后1-12个月观察补片感染情况并取补片及周围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χ2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实各组在污染环境下耐受感染能力的差异。结果术后观察期内实验组有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而对照组Ⅰ有8只猪出现补片感染,对照组Ⅱ有11只猪出现补片感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实验组与对照组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实验组与对照组Ⅱ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2),病理检查示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易于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感染补片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大肠埃希菌。结论在细菌感染的环境下,相较于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聚丙烯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的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更强,单纯聚丙烯补片和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耐受感染能力无明显差别,其内在的机制可能与组织易于长入及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 标签: 感染 腹壁 复合补片
  • 简介:目的研究α-干扰素和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处理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两种药物高浓度联合作用48h后,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可达92.44%±0.98%。α-干扰素和塞来昔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对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同时能诱导其凋亡,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提示α-干扰素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HCC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肝细胞 干扰素仅 环氧合酶-2抑制剂 SMMC-7721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l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i。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rr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l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满意)。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v)和胫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重建r隧道及移植物图像。撞击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6%±1.2%、22.4%4-1.1%,Tx、Tv平均分别为53.6%±2.O%、34.7%±1.7%;偏后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4%±1.O%、23.7%±1.4%,Tx、Tv平均分别为56.8%±0.8%、50.9%±1.3%;满意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1.7%±1.O%、23.3%±1.1%,Tx、Ty平均分别为55.4%±1.6%、43.0%±1.9%。3组患者的Fx、Fv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rx、r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后组、满意组的.rx均高于撞击组,偏后组Ty〉满意组Ty〉撞击组Tv,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舣源CT能够清晰重建术后骨隧道及ACL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从而指导术者改进手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移植物 双源CT
  • 简介:目的探讨负载去细胞基质的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微球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分离、提纯SD大鼠的BMSCs.实验分为4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个样本):空白组:单纯BMSCs培养,对照组1:去细胞基质与BMSCs共培养,对照组2:nHA与BMSCs共培养,实验组: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与BMSCs共培养.于培养14、21d,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于培养3、7、10、14、21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Ⅰ型胶原和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呈球形,粒径范围为3.52~29.65μm.培养第21天,实验组内可见大量钙质沉积,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有少量钙质沉积;空白组钙质沉积更少.从培养第7天开始,实验组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ALP活性、Ⅰ型胶原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培养第10天开始,实验组的骨桥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骨桥蛋白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Ⅰ型胶原及骨桥蛋白的表达均达到高峰.结论负载去细胞基质的CS/nHA复合微球与BM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类 材料试验
  • 简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复发和难治常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化疗和姑息治疗等作为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模式,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患者因肿瘤不治而死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是表达CD20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后,其治愈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然而仍然有近20%-40%患者因复发和难治而去世.近5年来,随着可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CAR-T)的发展,尤其是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针对复发和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CAR-T细胞免疫治疗便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家医疗机构纷纷注册和开展了针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本文就CD19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过程中的发展历史,在前进行中的主要的临床试验和已经证实的主要潜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背景: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存在骨转移(BMS)的风险。与安慰剂相比,唑来膦酸(ZA)可显著减少CRPC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目的:调查唑来膦酸(ZA)在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对骨转移的预防作用。实验设计、设置、参与者:该研究为随机开放的跨国研究,入选患者至少具有以下一个特点:前列腺特异抗原≥20ng/ml、淋巴结阳性或Gleason评分8~10。干预措施:单独标准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案或与4mg唑来膦酸(ZA)合用,每3个月1次、≤4

  • 标签: 唑来膦酸 转移性前列腺癌 骨转移 高危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抗原 GLEASON
  • 简介:目的:分析胃前壁或后壁空肠吻合在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Roux-en-Ygastricbypass,LRYGB)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差异。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18~65岁的LRYGB患者随机分为胃前壁组(40例)与胃后壁组(40例),其中女56例,男24例。均由同一术者施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52周,平均(28.0±7.4)周。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吻合1:1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梗阻、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出血、肺栓塞)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YGB术中行胃空肠吻合时选择胃前、后壁对患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吻合方式均可用于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肥胖症 胃旁路术 腹腔镜检查 胃空肠吻合
  • 简介:研究旨在比较微芯片电泳及毛细管电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可靠性.应用PCR-微芯片电泳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检测214例初治AML患者DNA样本FLT3-ITD基因突变,并通过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PCR-微芯片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51例,阳性58例(58/214,27.1%),可疑阳性5例(5/214,2.3%);PCR-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47例,阳性67例(67/214,31.3%).在毛细管电泳结果为阳性的67例样本中,其中4例微芯片电泳结果为阴性,5例为可疑阳性,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为突变阳性.这一结果揭示,PCR-毛细管电泳法用于检测FLT3-ITD突变更为准确,虽然微芯片电泳组与毛细管电泳组FLT3-ITD突变检测阳性率并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05).结论:PCR-微芯片电泳与PCR-毛细管电泳均可作为简便的FLT3-ITD基因突变筛查方法,但作为新的检测手段,PCR-毛细管电泳法准确度与测序法一致、可用,而PCR-微芯片电泳法作为诊断检测的方法,其准确度有待于改进.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FLT3-ITD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式反应 微芯片电泳 毛细管电泳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与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胸骨正中切开胸腺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应激状态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伤口引流量、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例数、镇痛药物使用例数、术后卧床总时间、血糖水平、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分、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经胸径胸腺切除术能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1aparoscopicRoux-en-Ygastricbypass,LRYGB)与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slevegastrectomy,LSG)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非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85例18~65岁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57例。按照患者的知情同意及意愿分为LRYGB组与LSG组。采用七氟醚、氧气空气混合物的标准麻醉方法。评估术后0~24h患者PONV(恶心、干呕/呕吐)的表现与严重性、疼痛评分、止吐药使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0~6h,两组患者PONV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h,LRYGB组患者PONV发生率(18.3%VS.44.0%)、严重呕吐发生率(10.0%VS.28.0%)及平均疼痛评分[(2.7±1.6)VS.(3.6±1.9)]明显低于LSG组。总体而言,LRYGB组患者PONV发生率(43.3%VS.72.0%)、严重呕吐发生率(20.0%vs.44.0%)明显低于LSG组。LRYGB组患者6h(55.0%VS.28.0%)及24h(83.3%vs.60.0%)麻醉后满意度明显高于LSG组。结论:与LSG相比.LRYGB降低了术后24h内PONV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但尚需更多随机预期实验制定更加标准的方法以减少PONV的发生;同时,需要更多的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以评估LRYGB与LSG治疗肥胖合并T2DM患者术后PONV的差异。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肥胖症 胃旁路术 胃袖状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