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胸部创伤创伤总数的10%~15%,在创伤导致的死亡中,约25%是由胸部创伤所引起。规范、准确的创伤严重程度评估是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基础,应用胸部创伤专科评分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对预测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制订临床决策和优化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胸部创伤评分类型多样,功能特点各有不同,进行伤情评估时应依据致伤机制、损伤部位及诊疗需求选择适宜的创伤评分。笔者对不同类型胸部创伤评分的适用范围、评分方法及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为临床胸部创伤诊治中更合理使用创伤评分提供参考。

  • 标签: 胸部损伤 损伤严重度评分 伤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创伤伤情评估表在批量烧创伤伤员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1例批量烧创伤按不同批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烧创伤伤情评估表进行急诊救治,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分类准确率、伤员急诊滞留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类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烧创伤伤情评估表能快速准确的评估批量烧创伤伤员的伤情,提高分类准确率,缩短伤员急诊滞留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

  • 标签: 烧创伤 批量伤员 急诊救治
  • 简介:摘要探讨扩张器亚速扩张方法在肢体深度电击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2020年4—10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一科收治下肢小面积深度电击伤患3例,面积5 cm×5 cm~9 cm×10 cm。判定电击伤深度后,一期手术于创面旁皮下组织埋置扩张器,术中注入1/3容量生理盐水,术后隔日注水,1个月内达到所需扩张面积,行二期清创术+扩张器取出术+扩张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3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均一期愈合。随访1~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无明显回缩,仅残留缝线瘢痕,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扩张器亚速扩张法修复肢体深度电击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电击伤 扩张器 亚速扩张 皮瓣转移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科学评估加速康复护理实施的质量提供工具。方法以三维质量模型为框架,结合文献检索法、质性访谈法及文本内容分析法,初步形成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3— 6月选取在北京、山东、黑龙江及内蒙古19家三级医院从事颈髓损伤围手术期管理的25名专家为研究对象进行2轮德尔菲函询,通过对25名专家的函询,最终构建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25/25),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88,2轮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4、0.26,最终构建的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及可靠性,可用于颈髓损伤患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护理质量的评价。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颈髓损伤 加速康复外科 护理质量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职业性手外伤患术后恢复工作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在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职业性手外伤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采用手外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家庭关怀度量表(APGAR)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结果100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回归工作,36例未复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部位、工作类型、伤后对家庭总收入的影响、手外伤严重程度、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是职业性手外伤患伤后未复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职业性手外伤患未复工率较高。未复工主要受受伤部位、伤后对家庭总收入的影响、手外伤严重程度、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影响。

  • 标签: 手外伤 恢复工作 职业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蜂蜇伤患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蜂蜇伤患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根据AK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蜂蜇伤AKI组(37例)和蜂蜇伤非AKI组(68例)。入院后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蜇伤时季节、蜇伤部位、蜇伤数目、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e回归模型分析蜂蜇伤患发生AKI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模型分析PCT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蜂蜇伤患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蜂蜇伤数目、入院后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蜂蜇伤AKI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蜂蜇伤非AKI组〔SCr(μmol/L):122.36±32.45比76.74±28.52,PCT(μg/L):1.42±1.05比0.34±0.21,IL-6(ng/L):277.52±120.25比112.14±73.34,hs-CRP(mg/L):7.64±3.26比3.01±2.13,均P<0.05〕。蜂蜇伤后发生AKI患者的血清PCT水平与血清SCr、IL-6和hs-CRP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393、0.425,P值分别为0.002、0.016、0.00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SCr、PCT、IL-6和hs-CRP均是蜂蜇伤患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SCr、PCT、IL-6和hs-CRP预测蜂蜇伤患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2 〔95%可信区间(95%CI)为0.516~0.727〕、0.722(95%CI为0.601~0.843)、0.869(95%CI为0.781~0.958)、0.739(95%CI为0.627~0.851)以及0.799(95%CI为0.700~0.900);PCT最佳截断值为0.742 μg/L时,敏感度为75.70%,特异度为90.50%。结论蜂蜇伤后发生AKI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为蜂蜇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PCT水平对蜂蜇伤后发生AKI的预测效能较优,可作为临床预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蜂蜇伤 急性肾损伤 降钙素原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对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患者28 d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7 d,将发生脓毒症相关性AKI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有无休克、受累器官数、住院时间、ALB、机械通气(MV)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并计算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MI、ALB、NRS 2002评分以及NUTRIC评分预测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价值;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NRS 2002评分分层以及NUTRIC评分分层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0例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内存活73例,死亡67例,28 d病死率为47.9%(67/140)。存活组患者的BMI明显高于死亡组〔kg/m2:22.0(19.5,25.6)比20.7(17.3,23.9),P<0.05〕,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NRS 2002评分(分):5(4,6)比7(6,7),NUTRIC评分(分):6(5,7)比7(6,9),均P<0.05〕;存活组ALB略高于死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NRS 2002评分以及NUTRIC评分是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UTRIC评分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最强〔AUC为0.785,95%可信区间(95%CI)为0.708~0.850〕,其次为NRS 2002评分(AUC为0.728,95%CI为0.647~0.800),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和ALB的预测能力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RS 2002评分≥5分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NRS 2002评分<5分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42.1%比75.6%,Log-Rank检验:2=11.884,P=0.001),NUTRIC评分≥6分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NUTRIC评分<6分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40.4%比86.1%,Log-Rank检验:2=19.026,P=0.000)。结论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营养风险高,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均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BMI和ALB预测价值较低。因NUTRIC评分计算复杂,可能NRS 2002评分更适合急诊科。

  • 标签: 营养风险筛查2002 重症营养风险评分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对大面积烧伤患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为合理优化烧伤休克期患者镇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136例,根据患者休克期是否持续应用舒芬太尼注射液进行静脉镇痛,将患者分为持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4岁)和间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治疗前和治疗72 h,分别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创面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于伤后第1、2、3个24 h,记录2组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补液系数、血乳酸值、每小时尿量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低血压、恶心、呕吐、眩晕、骨骼肌强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瘙痒、药物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或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PACHEⅡ、VAS评分均接近(t值分别为-0.67、0.32,P>0.05);治疗72 h,持续镇痛组患者APACHEⅡ、VAS评分分别为(8.5±2.2)、(2.5±1.6)分,分别明显低于间断镇痛组的(15.2±3.0)、(7.9±2.0)分(t值分别为-14.94、-17.46,P<0.01)。与治疗前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治疗72 h的APACHEⅡ、VAS评分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1.35、30.59,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治疗72 h较治疗前的APACHEⅡ、VAS评分变化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t值分别为4.00、4.82,P<0.01)。与间断镇痛组比较,持续镇痛组患者的CVP、HCT、心率、ScvO2和MAP在伤后第1、2、3个24 h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01、0.12、2.10、1.55、0.03,0.13、0.22、<0.01、0.17、0.49,0.63、0.06、0.04、2.79、2.33,P>0.05)。与伤后第1个24 h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的CVP、ScvO2和MAP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0.10、-9.31、-8.89,-10.81、-4.65、-9.43,P<0.01),心率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7.53、7.78,P<0.01),HCT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减少(t=15.55,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伤后第2、3个24 h的CVP、ScvO2、MAP、心率及伤后第3个24 h的HCT较伤后第1个24 h的变化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t值分别为-12.25、-10.24、-8.99、9.42、-8.83、-7.53、-11.57、10.44、12.91,P<0.01)。与间断镇痛组比较,持续镇痛组患者的补液系数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升高(t=5.60,P<0.05),血乳酸值在伤后第1、2个24 h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32、14.52,P<0.05或P<0.01),每小时尿量在伤后第1、2、3个24 h均显著增多(t值分别为24.65、13.12、5.63,P<0.05或P<0.01)。与伤后第1个24 h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33.98、36.91,P<0.01),血乳酸值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8.20、11.68,P<0.01),每小时尿量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增多(t值分别为-3.52、-5.92,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伤后第2、3个24 h较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系数(t值分别为35.64、33.64,P<0.01)、血乳酸值(t值分别为9.86、12.56,P<0.01)变化与间断镇痛组相似,每小时尿量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多于伤后第1个24 h(t=-3.07,P<0.01)。2组患者均较少发生低血压、恶心、呕吐、眩晕、心动过缓、瘙痒等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出现骨骼肌强直、呼吸抑制、药物成瘾性;持续镇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χ2=0.08,P>0.05)。结论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可有效缓解大面积烧伤患疼痛,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且对容量负荷影响较小,可辅助纠正休克期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

  • 标签: 烧伤 休克 疼痛 目标导向性镇痛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氢氟酸烧伤患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浙江衢化医院200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9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烧伤部位、烧伤总面积、院前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天数、入院时是否有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是否行手术治疗、有无瘢痕后遗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手术治疗和瘢痕后遗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危险因素。结果229例患者中男206例、女23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139例),大部分患者的所在企业类型为非氟化工企业,仅91例患者的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以中质量分数为主),常见的烧伤部位为手指中末节,烧伤总面积均≤1%体表总面积,院前时间为19(9,29)h,住院天数为2(1,7)d,创面愈合天数为12(8,18)d,入院时有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的比例分别为0.9%(2/229)、1.3%(3/229),3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3例患者有瘢痕后遗症。针对229例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患者手术治疗(比值比分别为7.86、51.3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3~33.76、11.89~221.78,P<0.01)和瘢痕后遗症(比值比分别为3.62、27.40,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7.43、13.25~56.68,P<0.01)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时间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和瘢痕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3.00、24.55,95%置信区间分别为9.89~187.03、11.78~51.16,P<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6.16、12.83,95%置信区间分别为3.38~8.93、10.72~14.93,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2.81、12.1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0~5.13、10.00~14.31,P<0.05或P<0.01)。针对91例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低和高)、院前时间均是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9.10、11.25、10.69、0.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15~72.25、1.39~90.93、1.32~86.59、0.01~0.19,P<0.05或P<0.01),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患者瘢痕后遗症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0.32、0.21、36.80,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1~0.92、0.06~0.73、11.03~122.79,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51、0.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2~108.26、0.01~0.25,P<0.05或P<0.01),院前时间是影响患者瘢痕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7.71,95%置信区间为9.97~142.69,P<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低和高)、院前时间均是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7.12、-5.63、-9.74、13.50,95%置信区间分别为2.43~11.81、-10.59~-0.68、-14.78~-4.70、10.14~16.86,P<0.05或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5.84、0.0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59~-1.08、0.05~0.12,P<0.05或P<0.01)。结论手部氢氟酸烧伤发病人群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是影响手部氢氟酸烧伤患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烧伤,化学 氢氟酸 伤口愈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进行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20年6月13—14日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液化天然气槽罐车爆炸所致重度烧爆复合伤患,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3~92(66±17)岁。对所有患者从入院48 h后开始进行翻身床治疗,并导入前馈控制理念,包括组建翻身床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团队,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职责,采取多学科医师配合策略,以“翻身床工作坊”形式对临时组建的护士团队中的8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制订翻身床治疗核查表、评估单并持续质控。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翻身床翻身频率、翻身操作总次数及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因翻身床操作不当造成患者呼吸心搏骤停、治疗中断、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片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入院2 d内和入院30 d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最低值、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数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入院30 d内每日行翻身床翻身2~6次,共进行翻身操作1 320次,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为99.9%(1 319/1 320)。翻身床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患者入院2 d内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00±19)、(42±4)mmHg,轻、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10、2、3例,无一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患者入院30 d时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35±28)、(37±8)mmHg,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3、1例,有11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结论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翻身床治疗中导入前馈控制理念,通过提前控制翻身床应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确保翻身床翻身安全顺利完成,可促进烧伤创面修复和呼吸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救治质量。

  • 标签: 烧伤 事故 烧爆复合伤 翻身床 前馈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并发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115例。按病程中是否出现NP,分为NP组(53例)和非NP组(62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教育程度、发病原因、脊柱骨折情况、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平面、入院时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低蛋白血症)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N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5例脊髓损伤患中有53例(45.22%)出现NP,其中23例(43.40%)在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出现NP,37例(75.47%)NP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痛。NP患者的疼痛主要表现为紧束感(33.96%)、麻木感(26.42%)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并发NP与女性[OR=3.210,95%CI(1.198,8.604),P=0.020]、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OR=4.813,95%CI(1.874,12.363),P=0.001]有关。结论脊髓损伤后NP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是住院期间发生NP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两类患者应及早诊治NP,减轻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故事理论的正念激励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故事理论的正念激励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并比较患者依从性及出院时、出院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优率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出院时,观察组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实施基于故事理论的正念激励护理,可促进其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提高依从性,并可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 标签: 故事理论 激励护理 颅脑损伤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脑外伤患接受基于MEWS评分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方法使用数字双盲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外伤患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常规干预联合基于MEWS评分系统的护理管理,两组患者对比护理效果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及3个月后对照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6.8±2.0)分比(5.0±1.7)分、(5.1±1.5)分比(3.9±1.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情况(Ba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及3个月后研究组Ba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比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外伤患急救过程中行基于MEWS评分系统的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 标签: 急性 脑外伤 MEWS评分系统 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性皮肤损伤患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29~70岁)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性皮肤损伤患的护理方法,包括积极清创及彻底引流、促进创面修复、给予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观察护理干预对伤口愈合的效果。结果3例患者经护理后,2处皮肤伤口愈合,5处皮肤伤口好转出院,出院后电话回访,2周后伤口愈合,表面有淡淡的瘢痕,局部皮肤无触痛。结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性皮肤损伤,早期应积极清创引流,待清除脓液及腐肉后予苏肤外涂伤口及周围皮肤,可促进创面修复,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可促进伤口愈合。

  • 标签: 皮肤损伤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特重度成年烧伤患休克期凝血特征及其预警价值。方法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特重度成年烧伤患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伤后60 d内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41(31,51)岁]和死亡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50(43,58)岁]。统计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休克期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BP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因素(α入选=0.05、α排除=0.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出风险因素。根据最佳阈值将所有患者再次分为高评分组和低评分组,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死亡组患者的烧伤总面积明显大于存活组(Z=2.980, P<0.01),其余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PT [18.70(16.30,22.70)s]、APTT [46.45(41.00,57.10)s]和INR[1.55(1.30,1.96)]均明显高于存活组[16.10(14.30,16.90)s、40.80(36.20,42.80)s、1.30(1.10,1.40),Z=2.540、2.330、2.300,P<0.05],其余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PT、APTT为特重度成年烧伤患伤后60 d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比值比=1.190、1.214、1.109,95%置信区间=1.053~1.346、1.008~1.461、1.012~1.215,P<0.05或P<0.01),FDP与INR为特重度成年烧伤患伤后60 d内死亡的潜在相关因素(比值比=1.040、4.559,95%置信区间=0.998~1.083、0.918~22.641,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APTT+FDP+烧伤总面积模型、APTT+FDP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FDP+烧伤总面积模型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置信区间=0.873~1.000),高于APTT+FDP模型评分的AUC [0.843(95%置信区间=0.713~0.973)]。APTT+FDP+烧伤总面积模型评分最佳阈值为-0.879 4,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95%置信区间=100%~100%)和87%(95%置信区间=74%~100%)。高评分组患者(最佳阈值>-0.879 4)生存比明显低于低评分组(最佳阈值<-0.879 4),χ2=27.090, P<0.01。结论特重度成年烧伤患休克期凝血状态具有促凝和止血功能障碍,伴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特征。APTT+FDP+烧伤总面积模型评分>-0.879 4的特重度成年烧伤患,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烧伤 休克 凝血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比例、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e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影响,探讨HBO治疗促进TB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重症TBI患者68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HBO组(38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吸氧、止血、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HBO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BO治疗。在治疗前、治疗7 d及14 d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及外周血NSE、Hs-CRP及Treg的测定。结果HBO组治疗14 d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O组9.7±2.8,对照组7.9±2.2,P<0.05)。HBO组治疗7 d及14 d后,血清Hs-CRP表达[7 d,(1.45±0.44) ng/ml,14 d,(0.99±0.39) ng/ml]、CD4+CD25+T细胞比例[7 d,(10.8±3.7)%,14 d,(7.1±3.0)%]及CD4+CD25high+CD127dimT细胞比例[7 d,(6.0±2.6)%,14 d,(3.5±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 d, (1.78±0.52) ng/ml,14 d, (1.30±0.50) ng/ml; 7 d, (12.9±4.7)%,14 d, (9.8±3.5)%; 7 d, (7.4±2.7)%,14 d, (5.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表达仅在HBO治疗14 d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O组12.67±2.84,对照组16.3±2.67,P<0.05)。结论HBO治疗明显促进TBI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HBO治疗可能通过改变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而减轻TBI后的神经炎性反应,进而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高压氧 颅脑损伤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9年1—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例伤后6 h内入院的严重烧伤患纳入烧伤组[男4例、女3例,年龄(36±10)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7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5名、女2名,年龄为(35±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1)烧伤组患者于入院后1、3、5 d各抽取2 mL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2 mL静脉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2)同前取烧伤患和健康志愿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同前取烧伤患和健康志愿者静脉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琼脂糖趋化实验检测细胞趋化距离,流式细胞仪仅检测烧伤组患者入院后3 d及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2阳性表达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3、5 d血小板计数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相近(t=0.55、0.44、0.12,P>0.05)。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3、5 d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t=196.96、273.31、45.22,3.46、4.18、5.55,4.36、5.26、11.13,64.94、89.97、84.31, P<0.01)。(2)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3、5 d 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t=187.43、213.54、195.74,P<0.01),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t=21.47、11.13、6.23,P<0.0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t=5.27、7.89、15.58,P<0.01)。(3)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3、5 d中性粒细胞趋化距离分别为(1 479±102)、(1 395±82)、(1 017±91)μm,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 902±120)μm,t=7.11、9.23、15.55,P<0.01。(4)烧伤组患者入院后3 d中性粒细胞CXCR1、CXC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1.6)%、(79.0±1.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95.4±4.5)%、(97.8±2.1)%,t=27.13、23.10,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障碍,这可能与CXCR1、CXCR2降低有关。

  • 标签: 烧伤 趋化作用 受体,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经颅多普勒(TCD)可以动态无创地监测和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颅内压(ICP)是评估颅脑损伤患颅内病情的重要指标。临床工作中一直在探索一种准确、方便的无创ICP监测方法,由于TCD具有床旁无创、低廉快捷的优势,并且通过TCD检测脑血流频谱还可间接评估ICP变化,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ICP监测技术和TCD技术,并整合既往文献中基于搏动指数建立ICP评估模型的公式方法,就TCD脑血流频谱评估IC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颅脑损伤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年烧伤患恐动症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外科/烧伤科收治1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烧伤患。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致伤因素及烧伤总面积等一般资料;在入院后1个月或者出院前,采用恐动症Tampa量表(TSK)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恐动症及恐动症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烧伤当时、清创换药时、烧伤术后及安静休息时的疼痛程度(结果取均值),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社会支持水平,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根据TSK评分,将>37分的患者纳入恐动症组,≤37分的患者纳入非恐动症组,统计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前述疼痛评分、社会支持水平评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对2组患者数据比较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成年烧伤患发生恐动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170例患者的问卷及各量表,回收率100%;剔除2例合并颅骨骨折加重患者资料,有效资料168份,有效率98.82%。168例患者中男88例(52.38%)、女80例(47.62%),年龄18~71(41±6)岁,大部分患者为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已婚、医疗费用非自费,致伤因素以火焰和热液为主,烧伤总面积为2%~75%[(28±5)%]体表总面积,TSK评分为(41±5)分,疼痛评分为4.0(2.6,7.0)分,社会支持水平评分为(40±5)分,焦虑评分为8.5(7.0,13.0)分,抑郁评分为9.5(6.5,12.0)分。共98例患者存在恐动症,恐动症发生率为58.33%。恐动症组及非恐动症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致伤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恐动症组患者自费百分比、烧伤总面积、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高于非恐动症组(χ2=6.402,t=2.39,Z=-8.05、-6.68、-7.89,P<0.05或P<0.01),社会支持水平评分显著低于非恐动症组(t=5.22,P<0.01)。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疼痛评分、社会支持水平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是成年烧伤患发生恐动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0.79、1.45、0.78、1.15、1.17,95%置信区间=0.80~0.92、1.24~1.74、0.65~0.91、1.06~1.29、1.03~1.24,P<0.01)。结论成年烧伤患恐动症发生率较高,恐动症程度主要受烧伤总面积、疼痛、社会支持水平、焦虑及抑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制订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及恐动症程度干预措施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 标签: 烧伤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恐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