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脏破裂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取2017.7-2019.1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监护室收治共20名急性心梗合并心脏破裂患者设为A组;同年急性心梗患者未合并心脏破裂患者,筛选后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14名设为B组,通过单因素研究,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合并心脏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出心脏破裂组年龄(76.5±10.654)岁,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脏破裂组(64.26±12.457)岁;心脏破裂组性别为女性(12例,66.7%)的所占比,明显高于未破裂组性别为女性的所占比;并且心梗部位为前壁心梗患者合并心脏破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后侧壁心梗,以上三方面因素有临床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梗合并心脏破裂患者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而老年女性急性心梗部位为前壁心梗的尤为危险。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可有着重点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尽量减少急性心梗老年女性突发心脏破裂事件。

  • 标签: 心脏破裂,急性心梗,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急诊手术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能提升手术和预后效果,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急诊手术 针对性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排螺旋CT诊断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外伤后于本院就诊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开展多排螺旋CT扫描,对CT诊断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中40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脾破裂患者,CT诊断出37例,确诊率为92.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开展CT扫描,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能够对脾出血部位和损伤程度有效评估与诊断。

  • 标签: 螺旋CT 外伤性脾破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急诊治疗方法与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54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n=27,采取常规急诊手术)、损伤控制组(n=27,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比较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应激反应指标(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结果: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损伤控制组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比较肾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损伤控制组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急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外伤性肝脾破裂 急诊 治疗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院成功救治一例髂动脉瘤破裂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文旨在分析该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类型和机制,并总结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以提高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认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髂动脉瘤破裂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在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选择50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参照对照组)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心理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正性情绪评分更高,负性情绪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为(120.32±17.20)min,住院时间为(7.21±2.02)d,其短于对照组的(152.58±20.78)min和(11.58±3.35)d(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其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抢救期间施行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抢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升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恶性血管瘤破裂 抢救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采用Duplex彩色超声扫描仪探测4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结果258患者做了颅外颈动脉Duplex,其中45例同时检查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探测到16例有斑块,占35.5%。升主动脉的狭窄率为20.0%±1.6%,主动脉弓的狭窄率为12.0%±2.3%。结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斑块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斑块 脑梗死 临床关系 狭窄
  • 简介:目的研究3种不同联合用药方案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及高密度脂蛋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高脂组、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依/辛)组、依折麦布、辛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依/辛/普)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依/阿/普)组。对照组、高脂组给予等体积生理氯化钠溶液灌胃,其余3组分别给予药物灌胃,均为8周。称量体质量、不同部位脂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变化,综合评价不同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及高密度脂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给大鼠灌胃8周后,体质量、体质量差值变化以依/辛/普组变化较为明显;脂肪质量绝对值、相对值变化以依/阿/普组较为明显;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总胆固醇、甘油酸酯、高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以依/阿/普组改善最为明显;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联合用药治疗后依/辛组、依/阿/普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分别较高脂组明显升高,以依/阿/普组较为明显;高密度脂蛋白功能指标对氧磷酶1(PON1)以依/阿/普组变化最为明显;病理各项指标显示,联合用药治疗后依/阿/普组、依/辛/普组斑块改善明显优于依/辛组。结论依/辛组、依/辛/普组、依/阿/普组均有改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中以依/阿/普组较为明显。PON1浓度变化表明普罗布考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但可能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成为临床降脂、稳定斑块治疗的新选择。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普罗布考 依折麦布 阿托伐他汀 辛伐他汀 脂肪
  • 简介:【 摘要】 :目的 评价 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 92 例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46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 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 疗效以及治疗前后 颈动脉内膜 - 中层厚度( IMT )和 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结果 治疗 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93.48% VS 78.26% ),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IMT 以及 颈动脉斑块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 组患者治疗后 IMT 以及 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较对照组更加显著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 他汀类药物治疗 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 改善患者的 颈动脉斑块症状,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伴有 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逆转作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选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选取至少1处冠状动脉狭窄在25%~69%的病变为靶病变,选择患者60例,以中药汤剂免煎颗粒,日一剂冲服200毫升分2次口服,4个月为一个疗程,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软斑块减小或消退;血脂检查表明TC、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加速动脉硬化脂性斑块吸收,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药汤剂 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诊断效果,同时分析患者颈动脉血流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52例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例数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对患者的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8.07%,斑块检出率95.9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92.30%,斑块检出率12.16%,诊断准确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血流情况、IMT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同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较高,粥样硬化程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对患者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较高,能够明确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脑梗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冠心病发生发展预测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3例冠心病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于我院检查的64例健康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超声诊断结果,斑块与IMT增厚情况。结果研究组诊断结果比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斑块所占比例比对照组高,IMT增厚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诊断可有效提高颈动脉硬化斑块诊断效果,从而更好地判断预测冠心病发生发展情况,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颈动脉硬化斑块 冠心病 预测价值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取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伴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 86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 40例。比较两组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值蛋白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等指标相比基本相同( P> 0.0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 19,占 47.5%;观察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 54,占 62.8%,两组斑块数量相比( P<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超声检查发现,两组患者的软斑、硬斑、混合斑、规则斑、不规则斑、 IMT、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出现增多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 P< 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时,除抗脑卒中外,还要重视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指脑组织局部组织由于血瘀循环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以及坏死 [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1]。此外,文献报道高血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卒中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血管风险 [2]。由于颈动脉位置较浅,可以反映高血压脑动脉、冠状动脉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心血管情况。为了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本实验随机选取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超声检查后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现临床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 2011年 5月~ 2014年 2月住院治疗的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 40例患者为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 86例患者经 MRI检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无脑出血、脑肿瘤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对照组 40例患者中男 21例,女 19例,最小年龄 51岁,最大年龄 83岁,平均年龄 (64.7?6.3)岁;观察组 86例患者中男 44例,女 42例,最小年龄 56岁,最大年龄 79岁,平均年龄 (67.2?5.1)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1.2.1 一般资料   观察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BMI = 体质量 /身高 2( kg/m2) [3]。所有患者测定实验室生化指标,空腹时抽取患者静脉血 3~ 5ml,测定空腹时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4]。    1.2.2 超声颈动脉斑块检查   采用多普勒超声仪,利用双功能扫描,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各段腔内的斑块大小、性质、部位、内膜中厚度等 [5]。采用 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在不考虑各斑块长度的情况下,将同侧颈动脉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到该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将两侧斑块积分相加得到斑块总积分 [6]。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 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0.05为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照组 40例患者为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 86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等指标相比基本相同( P> 0.05),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颈动脉及其分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一旦破裂极易诱发血栓产生,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7]。文献报道,不稳定的的动脉粥样斑块中会出现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8]。炎症细胞可以诱导和分泌一些活性物质,使斑块容易破裂。此外,研究资料揭示,炎症还可以改变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以及成分使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容易破裂引起急性脑血管疾病 [9-10]。为了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本实验随机选取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观察组 86例为高血压伴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 40例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斑块检查结果以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统计结果我们得出结论: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此外,超声检查发现,两组患者的软斑、硬斑、混合斑、规则斑、不规则斑、 IMT、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斑块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数量有一定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出现增多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总之,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综上所述,临床预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除预防高血压时,也要关注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杨松 ,蒋颖 ,吴坚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 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5(10):1021-1023.    [2]王纯 ,梁雨露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39(1):80-83.    [3]吕丽 ,魏岩 ,白杨等 .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21):4772-4773.    [4]曹茂红 ,柯开富 ,周冉冉等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相关因素分析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13(1):62-64.    [5]曹贵方 ,汪慧 ,陈黔妹等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尿酸、性别、年龄、糖尿病史等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48):19-21.    [6]袁红梅 ,高永英 ,刘虹等 .颈动脉斑块性质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 [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32(6):700-701    [7]杨淑 ,刘江 .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意义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22):41-42.    [8]秦茜淼 ,陈为民 ,沈天骊等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 [J].上海医学影像 ,2006,15(4):281-282,285.    [9]崔豹 ,马露 ,曾源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5(12):1245-1248.    [10]黄民江 ,邬文敏 ,谭力铭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 [J].医学临床研究 ,2010,27(2):313-31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96例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1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例,随机将其分为48例观察组和48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所有患者接受为期六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情况、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C(1.51±0.53)mmol/L、TG(3.13±0.55)mmol/L、LDL-C(2.21±0.32)mmol/L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C(2.38±0.76)mmol/L、TG(5.43±1.02)mmol/L、LDL-C(3.52±0.34)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斑块各项指标情况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在基础药物治疗下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改善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帮助患者预后。

  • 标签: 瑞舒伐他汀钙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目的:探讨卡泊三醇联合卤米松序贯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和卤米松软膏,分三阶段进行序贯治疗;对照组单纯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早、晚各1次。治疗后第2、4、6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断和比较,并观察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在第2、4、6周复诊时总有效率分别为54.17%、68.89%和84.44%;对照组在治疗后在第2、4、6周复诊时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6.67%和63.4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各个观察时间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现局部红斑、灼热、瘙痒和色素沉着,治疗结束后症状均能缓解。结论卡泊三醇联合卤米松序贯性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轻,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斑块状银屑病 卡泊三醇 卤米松 序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研究组,5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25.6±2.3)μmol·L^-1,对照组为(10.7±3.2)μmol·L^-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6.735,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呈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酶联免疫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