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药物传输泵(DDS)门静脉化疗(PVC)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7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再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A组行TACE、B组行经DDS泵PVC,C组行经DDS泵PVC联合TACE。随访3。结果C组患者术后61、23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5%、80.6%、41.9%29.0%,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87.1%、54.8%45.2%,其中23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B组(P均〈0.05);C组患者术后61、23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0%、16.1%22.6%,与A组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并取出癌栓后,行双途径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门静脉化疗
  • 简介:肝假性动脉瘤(hepaticarterypseudo-aneurysm,HAPA)是种罕见肝脏疾病,因不同原因导致肝动脉血管壁异常膨大突起,呈囊袋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黑便。如救治不及时,动脉瘤可破裂、致死。我院收治1HAPA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明胶海绵微粒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V-cag,采用FQ-PCR法检测HCVRNA。结果在142CHC患者血清,HCV-cagHCVRNA阳性率分别为45.1%43.0%(P〉0.05);两种标志物均为阳性者58(95.1%),均为阴性者75(92.6%);81HCVRNA阴性血清HCV-cag阳性6(7.4%),HCVRNA阳性血清HCV-cag阳性率大于85%,不同HCVRNA载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CV-cag与HCVRNA检测结果有相关性。CHC诊疗,HCV-cag检测可作为判断HC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但不能替代HCVRNA检测。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RNA
  • 简介: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补体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采用Beckman-CoulterImmage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C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结果在治疗6结束时,63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转阴,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6(25.4%)HBeAg阴转;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D3、CD4CD8比率分别为1002.3±356.5、563.2±185.6435.6±156.8,及1350.5±258.3、745.0±223.4601.5±336.5(P〈0.05);C3C4水平分别为0.705±0.102g/L0.135±0.082g/L,及1.185±0.189g/L0.216±0.046g/L(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恩替卡韦治疗后能得到定程度纠正。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T细胞亚群 补体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6234健康,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DNA血生化指标。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CD8+T细胞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13.7±9.4%,P﹤0.05);抗病毒治疗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DNA复制,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了解细胞免疫乙型肝炎发病中作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0乙型肝炎患者20正常人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比。结果15急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慢性肝炎、26乙型肝炎肝硬化16慢性肝衰竭患者CD3+淋巴细胞百率分别为56.15±8.94%、48.85±9.01%55.86±9.03%,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6.35±8.93%(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4+淋巴细胞百率分别为30.46±7.51%、26.71±7.03%29.03±7.6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5.72±7.5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8+淋巴细胞百率分别为21.93±5.06%、18.71±5.53%21.15±5.6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4.58±4.92%(P〈0.05);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患者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60、1.35±0.531.34±0.5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58±0.47(P〈0.05)。结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乙型肝炎发病疾病进展。

  • 标签: 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
  • 简介: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观察6肝癌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5.36%小于50岁组患者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3.82%(P〈0.05);HBV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DNA≤1×102copies/ml患者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类似物 肝癌 危险因素
  • 简介:病例:患者女,61岁,因“间断黑粪伴暗红色血便3,加重5d”于2013121收治入院。患者3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粪,伴暗红色血便,每次50~200mL。发作时间间隔为1至半年不等,每次发作均排3—5黑粪,并伴暗红色血便,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便前偶有上腹部隐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或血凝块,便后腹部隐痛可缓解。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小肠 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影响。方法132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治疗组。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12.16±8.37μg/L,P〈0.05),但治疗1别下降至12.28±7.36mg/L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恢复有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乳果糖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 简介: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黑便10余天”于2009522入院。患者5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 标签: 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病例:患者男,38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痛5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5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进食后、排便前、活动后加重,疼痛剧烈难忍,伴呃逆,晨起腹痛减轻,便增多,每日2~3,为不成形便。当地医院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予抑酸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20余天腹痛加重,以右上腹为著。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尚好,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标签: 吉拉迪蒂综合征 腹痛 诊断
  • 简介: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节NK细胞分泌功能,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h1细胞FFh2细胞平衡调节、上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及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大量研究发现,IL-18与HBV感染后不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8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细胞癌疗效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至201212最新数据,收集所有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13RCT962患者,显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1、23生存率均较单纯TACE更优,其OR值分别为3.78(95%CI为2.79-5.12)、3.07(95%CI为2.27-4.17)5.84(95%CI为2.86-11.93);在其中6RCT294患者,联合治疗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下降至正常者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OR=4.0,95%CI为2.24-7.15),但两组间AFP下降(≥25%)未达正常者无明显差异(OR=1.24,95%CI为0.68-2.27);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患者生存率及AFP下降至正常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无水乙醇注射 META分析 疗效
  • 简介:背景: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1~20131新疆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检出111胃息肉患者内镜、病理资料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72.1%),多发性息肉31(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余17行外科手术治疗。12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 标签: 胃镜检查 息肉 治疗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医学期刊。

  • 标签: 消化疾病 介入诊疗 征订启事 广东省医学会 国家科技部 征稿
  • 简介:目的了解先天性肝外门腔静脉分流(Abernethy畸形)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Abernethy畸形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男性,20岁。反复间歇性便血20。重度贫血貌,外周血WBC2.0×109/L,RBC2.6×1012/L,HB41g/L,PLT125×109/L;粪红色软便,OB(+++),血液(++);经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部血管彩超、腹部CT血管重建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行结直肠周围血管离断直肠下段曲张静脉缝扎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生活质量好。结论Abernethy畸形分为Ⅰ型Ⅱ型,Ⅱ型患者肝外门静脉广泛扩张并导致门腔静脉分流,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 标签: ABERNETHY畸形 下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手术治疗
  • 简介:阿德福韦酯(ADV)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应用引起肾损害情况偶有发生。我们报道1长期超量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范可尼综合征(Fs)患者。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下肢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3,行走困难5于201133院。患者被发现HBsAg、HBeAg抗HBc阳性20。缘于2003患者开始出现ALT轻度升高,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抗病毒治疗。2006出现“耐药变异”,改为拉米夫定100mg联合阿德福韦酯20mg/治疗,2008开始感觉右侧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发展到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及肋骨疼痛不适,未处理。201011上述关节疼痛加剧,不能下地行走,在当地医院“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遂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4/min,呼吸20,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范可尼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肝内胆管肿瘤临床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03~2011诊断肝脏肝内胆管肿瘤746,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肝脏肿瘤发病位于前九位依次为肝细胞癌(43.4%)、血管瘤(37.3%)、肝内胆管细胞癌(5.8%)、转移性肿瘤(3.8%)、造血淋巴样肿瘤(1.1%)、胆道乳头状瘤病(0.94%)、局灶性结节状增生(0.94%)、肝细胞不典型增生(0.67%)不典型增生结节(0.54%);本组未发现孤立性纤维肿瘤、淋巴瘤病、假脂肪瘤、胚胎性肉瘤、Kaposi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肉瘤、癌肉瘤、横纹肌肉瘤、畸胎瘤、卵黄囊瘤横纹肌样瘤;肝细胞癌发病年龄高峰40~69岁,男性比女性高发,肝内胆管细胞癌高发年龄为50~6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血管瘤发病年龄高峰为30~49岁,女性比男性高发;转移性肿瘤发病高峰为40~5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结论肝脏肿瘤发病有逐年递增趋势,来源于上皮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血管瘤是最常见良性肿瘤。

  • 标签: 肝脏肿瘤 肝内胆管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8至20126进行胶囊内镜检查116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患者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6,行116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发现小肠病变49,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40.2%),12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33.3%),17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患者胶囊内镜胃内通过迟缓,1患者胶囊内镜完全停滞于胃内,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胶囊内镜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内镜小肠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就诊患者均有较好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对47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4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36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占46.8%,晚期(Ⅲ、Ⅳ)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有效药物。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抗线粒体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