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监测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时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就诊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86例多病因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分成A组(LVEF水平正常)42例,B组(LVEF水平低于正常)44例 ;两组慢性心衰患者研究前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在给予相应临床治疗措后再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A、B两组的 LVEF 水平。结果:A组治疗前 LVEF(61.42±5.27)与治疗后(60.48±9.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8.863,P>0.05); B组治疗后 LVEF(59.36±10.04)与治疗前(34.48±5.37)比较,明显升高(t =10.023,P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LVEF 多病因慢性心衰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庞大,患病率在慢性病中排第一,而且其整体血压控制不佳。血压自我监测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能够帮助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以及饮食运动方案,帮助其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查阅近5年文献发现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自我监测的因素有血压测量仪持有率低、对血压监测重要性缺乏认识、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等。血压自我监测场所多在家和社区,因此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并需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联合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血压自我监测的认知,旨在为今后临床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自我监测依从性,建立良好的健康教育方法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血压自我监测 老年高血压 影响因素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实施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均分,总样本24例,范围在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观察组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参照组行基础对症护理措施,将两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护理评价、住院时间、血肿排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SPSS 25.0或SPSS 23.0分析所有数据,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与参照组各指标对比。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护理评价、住院时间、血肿排空时间与参照组各指标对比。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发生情况与参照组各指标对比。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实施具备临床可行性,对推动患者预后具备关键作用,同时可提升护理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积极推广。

  • 标签: 持续颅内压监测 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物干预联合MP监测方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100位高风险孕妇作为监测对象,应用MP监测方案对孕妇进行测试、追踪和分析。对预测阳性者给予药物干预治疗,并另选取100为孕妇不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高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采取MP监测方案能有效检查出孕妇的症状,联合药物干预更让孕妇发生妊高症的可能性降低,且发病程度减轻,是临床中一种值得运用推广的干预方式。

  • 标签: 药物干预 MP监测方案 妊娠期高血压 防治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0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实验组(n=5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焦虑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结局。结果:实验组产妇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中应用胎心监护仪监测联合全程助产护理,有助于改善产妇心理状态,优化新生儿结局,值得推广。

  • 标签: 胎心监护仪 全程助产护理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措施, 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临床基础护理干预;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下的护理干预,记录为观察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合QOL量表评估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并在患者离院时匿名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前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表QOL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显示,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均较差,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再次评估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5.0%和7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颅内压监测仪指导临床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减轻患者的身体不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颅内压监测仪 临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质量监控和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31376例为对照组,将202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62219例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采取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进行质量监测,研究组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进行干预。结果 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干预后,各项通用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

  • 标签: 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集束化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100例重症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清钠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00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来我院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患者,急性期期间,对患者进行血清钠监测,分析入院后1、3、7d内血清钠异常状况,依据操作规范及监测结果给予患者高效护理。结果 血钠异常患者共有64例(64.00%),正常患者有36例(36.00%),血钠异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低血钠发生率显著高于高血钠,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血钠正常患者死亡率与血钠异常患者死亡率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钠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低血钠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P<0.05)。结论 血清钠在评估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血钠患者,加强日常护理间监测,给予科学高效的护理手段,尽可能将病死率降至最低。

  • 标签: 重症脑出血 急性期 血清钠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是否在ICU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效果,分析中心静脉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190例样本,均选自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ICU危重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将190例样本分为两组:一组95例,不采用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设为常规组;另一组95例,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发生感染、死亡的风险,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ICU 危重症 中心静脉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探究实施目标性监测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随机数字表法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及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收治的38例神经内科ICU患者,对比其多重耐药菌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共检测出305株多重耐药菌,干预后共检测出208株多重耐药菌;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外,在实施目标性监测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少于实施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有13.16%降低到2.63%。结论:神经内科ICU患者采取目标性监测,具有高临床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 目标性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的1000份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同时对其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该100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1000株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246株、铜绿假单胞菌115株,变形杆菌株9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8株、肠球菌属菌株101株。其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菌株、肠球菌属菌株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耐药性均偏弱;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有一定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株对青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有较强耐药性。结论:在微生物检测中使用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检验 细菌耐药性监测 临床用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2.6%,40/76),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其中男60例(65.2%,60/92),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采取相应治疗。结果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确诊率为39.5%(30/76),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P<0.001)。22例(28.9%,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2.6%,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分别有2例(2.6%,2/76)和4例(5.3%,4/76)患者开始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1.3%,1/76)非心律失常病因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后可以显著提高晕厥病因的诊断率,尤其对反复晕厥患者有助于排除心脏性晕厥,因此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及时得到精准治疗。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不明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CAR)功能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脑缺血组10只,控制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模型,控制组采用同样手术过程,但两侧颈总动脉不进行闭塞。术后分别有创采集脑室内颅内压(ICP)与股动脉动脉压(ABP),离线处理并建立压力反应性指数(PRx)。比较两组PRx以验证该模型模拟脑缺血CAR功能损伤的可行性。结果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验证脑缺血组和控制组的PRx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的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的方法可行且相对简单,对于早期脑缺血CAR损伤的研究可提供一个有效的监测对象。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脑自主调节 压力反应性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咽喉反流日变异来源及48 h口咽动态pH监测(Dx-pH监测)在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72例疑似LPRD患者资料,男43例,女29例,年龄19~74(50.4±15.1)岁。所有患者均住院完成连续48 h口咽Dx-pH监测,比较前后2个24 h的Ryan指数、W指数的一致性及各项反流参数的相关性,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例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48 h Dx-pH监测,Ryan指数前24 h阳性11例(15.2%),后24 h阳性17例(23.6%),前后均阳性5例(6.9%),任一个24 h阳性23例(31.9%),Kappa=0.211,P=0.064,前后结果不一致的有18例(25%),前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48 h监测较24 h监测阳性例数增加109.1%。W指数前24 h阳性49例(68.1%),后24 h阳性53例(73.6%),前后均阳性42例(58.3%),任一个24 h阳性58例(80.6%),Kappa=0.477,P<0.001,前后结果不一致的有16例(22.2%),前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48 h监测较24 h监测阳性例数增加18.4%。前后各项反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比较显示,立位各项反流参数相关性较低,卧位各项反流参数相关性较高。结论咽喉反流有日变异性,将Dx-pH监测时间延长至48 h有助于减少日变异性导致的漏诊。

  • 标签: 咽喉反流性疾病 pH监测 变异性
  • 作者: 张菡 王钦娥 姚紫珺 郭怀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湖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十堰 442000,湖北省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预防控制科,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十堰 442000 湖北医药学院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十堰 44200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人群碘营养现状,为指导重点人群科学补碘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要求,2017 - 2020年选择湖北省十堰市所辖8个县(市、区)的孕妇和8~10岁学龄儿童(年龄均衡、男女各半),采集其家中食用盐盐样及随意1次尿样,分别检测盐碘、尿碘含量。同时,采用B超法检查儿童甲状腺,计算甲状腺肿大率。结果共检测孕妇家中食用盐盐样3 198份,盐碘中位数为23.7 mg/kg,碘盐覆盖率为99.9%(3 196/3 198),碘盐合格率为96.0%(3 068/3 19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9%(3 068/3 198);共检测孕妇尿样2 898份,尿碘中位数为198.2 μg/L。共检测儿童家中食用盐盐样6 363份,盐碘中位数为23.8 mg/kg,碘盐覆盖率为99.8%(6 352/6 363),碘盐合格率为95.5%(6 067/6 352),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3%(6 067/6 363);共检测儿童尿样5 764份,尿碘中位数为259.8 μg/L;共检查2 188名儿童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率为0.4%(9/2 188)。结论2017 - 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人群碘盐覆盖率(≥95%)、合格碘盐食用率( > 90%)及儿童甲状腺肿大率( < 5%)均符合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孕妇总体处于碘适宜水平(150~249 μg/L),儿童总体处于碘超适宜量水平(200~299 μg/L)。需继续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工作,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策略。

  • 标签: 尿 盐类 儿童 孕妇 甲状腺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景德镇市生活饮用水水碘分布情况,掌握碘缺乏病防治现状,为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和《全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方案》要求,2017-2020年在景德镇市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分别采集孕妇和8~10岁儿童家庭食用盐盐样及尿样,检测盐碘和尿碘含量;采用B超法测量儿童甲状腺容积,计算甲状腺肿大率;2017年在景德镇市开展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对监测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0年,共检查1 800名儿童甲状腺,检出甲状腺肿大者11名,肿大率为0.61%;共采集儿童家庭食用盐盐样及尿样各3 201份,盐碘中位数为24.96~26.40 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8.50%~99.50%,尿碘中位数为172.56~218.35 μg/L;共采集孕妇家庭食用盐盐样及尿样各1 600份,盐碘中位数为24.40~25.38 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25%~98.00%,尿碘中位数为161.55~205.60 μg/L。2017年乡镇级完成4个县区、52个乡镇调查采样,共采集水样667份,4个县区水碘含量中位数为0.6~3.2 μg/L,52个乡镇水碘含量中位数为0.3~12.3 μg/L。结论景德镇市儿童和孕妇碘营养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但生活饮用水缺碘,应强化重点人群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引导居民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

  • 标签: 缺乏症 盐碘 尿碘 水碘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中西部地区血压未控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从我国中西部地区72家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年龄≥60岁且诊室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的高血压患者,并依据是否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分为规律家庭血压监测组和非规律家庭血压监测组。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记录患者使用不同类型血压计及规律测量血压(至少每周测量1次)的情况。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 857例,年龄67(64,71)岁,男性2 163例(56.1%)。入选患者中3 044例(78.9%)拥有家庭血压计,2 168例(56.2%)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在拥有家庭血压计的患者中,2 370例(77.9%)拥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年龄大、家庭收入高、高血压病史长、服用降压药数量多、知晓高血压诊断标准及有并发症的患者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可能性更大(P均<0.05)。结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血压未控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家庭血压计较为普及,近六成的患者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年龄、家庭收入、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数量、知晓高血压相关知识是此类患者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老年人 家庭血压监测 中国中西部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IOM)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脑脊髓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术中联合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性指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脊髓神经功能。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脱机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0.72±2.08) h比(13.58±2.12) h、(3.10±1.06) d比(5.48±1.24) d,t=2.037、2.517,P<0.05],观察组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15/63)比55.56%(35/63),χ2=4.612,P<0.05],观察组术后的脑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98.41%(62/63)比90.48%(57/63),Z=8.231,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用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脊髓损伤。

  • 标签: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脑脊髓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监测甲状腺全切(total-thyroidectomy,TT)术后血清及引流液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及变化情况,观察不同的临床因素对术后PTH水平的影响及预测术后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permanent hypoparathyroidism,PHP)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因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行TT的患者150例,记录术后1、3、7及30 d和6个月患者血清PTH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及比较各组间的性别、肿瘤最大径、手术范围等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寻找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hypoparathyroidism,HP)的危险因素。同时结合术后1 d引流液中PTH水平,预测甲状旁腺功能受损情况。结果绝大多数TT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中PTH可恢复正常,PHP的发生率为3.33%(5/150)。单因素表明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bilateral central neck dissection,BCND)、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最大径≥2 cm及术中进行选择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temporary hypoparathyroidism,THP)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进行BCND(OR=0.322,P=0.001)、选择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OR=5.442,P=0.001)及甲状腺癌灶最大径≥2 cm(OR=2.247,P=0.003)是术后TH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比较术后血清及引流液PTH水平对术后PHP的预测作用,统计结果表明术后1周内,第1天引流液中PTH水平对术后PHP预测作用最大,AUC为0.81。将术后第1天血清PTH低于正常值的54例,按引流液中PTH由高到低分为4组进行分析,结果引流液中PTH水平越低,发生PHP的可能性越大(P<0.05)。结论术后超过1个月仍为THP的患者,绝大多数会发展为PHP。BCND、术中选择性甲状旁腺移植、肿瘤最大径≥2 cm是PTC行TT的患者术后THP的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血清PTH低于正常值,同时引流液中PTH越低,发生PHP的可能性越大,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全切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