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死亡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GCS评分分别为(5.5±1.6)分、(5.6±1.4)分;术后GCS评分分别为(14.3±2.7)分、(10.2±2.5)分;治疗后观察组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多发骨与关节损伤110例患者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中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平均;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发骨 关节损伤 患者 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uNAG检测联合血肌酐检测在成人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预测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5月—2018年2月,将我院收治的114例成人重症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等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每组各57例,针对两组患者均实施uNAG联合血肌酐临床检验,观察比较两组的sCr含量指标和uNAG含量指标。结果AKI组的sCr含量指标和uNAG含量指标高于非AKI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uNAG联合血肌酐检测在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预测和诊断过程中具备充分应用价值。值得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uNAG物质检测 血肌酐物质检测 重症急性肾损伤 预测价值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月患者60例周围面神经炎患者,并且将这些周围面神经炎患者,可以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对两组周围面神经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评价临床应用辨证分型针灸治疗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经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周围面神经炎,在临床中发挥积极疗效。结论在临床治疗周围面神经炎中,应用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临床疗效较好,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发挥优越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辨证分型针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我院收治治疗的5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以及采取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术的参照组,每组25例。训练期间为患者安排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对比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行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加速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降低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生活以及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障碍 综合训练 康复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48例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和对照组(尼莫地平)各24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B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平均血流量和外周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外周阻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平均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流动力学,有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尼莫地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解剖结构及超声扫查技巧,评价分析超声在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位膝关节韧带正常者和9位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韧带损伤者进行双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高频超声扫查,总结正常外侧副韧带的解剖结构、超声扫查技巧和损伤的超声表现。结果以股骨外侧髁解剖为标志,采用俯卧位快速、清晰显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对照组16位志愿者左侧、右侧LCL长径、厚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2例韧带统计显示韧带LCL长径、厚径与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存在正相关。实验组LCL长径、厚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俯卧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LCL的走行及形态结构。正常受检者双侧LCL长径、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均存在正相关。损伤者LCL长径、厚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是诊断LCL损伤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扫查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7月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患160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病患均已确诊病情,并按照随机数表将病患等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比组。每组病患均有80例,其中对比组病患采用常规脱水、扩容、抗感染等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以上基础外加注射盐酸纳美芬进行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的疗效,进而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80例病患中,显著效果35例,有效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0%。而参考组80例病患中,显著效果23例,有效38例,无效19例,总体有效率76.25%,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发现,实验组总体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参照组76.25%,以上所有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盐酸纳美芬进行治疗大幅提高治疗效率,明显改善病患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纳美芬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临床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观察同型半胱氨酸致肾脏足细胞损伤的机制,进而为同型半胱氨酸致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小鼠肾脏足细胞后,并用0,10,20,60,8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干预,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干预下足细胞的抑制率。提取足细胞RNA,进行逆转录后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肾脏足细胞miR-92a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0、20、60和80μmol/L足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且呈浓度依赖。qRT-PCR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下,miR-92amRNA表达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高,表达增多。结论miR-92a可能参与了同型半胱氨酸导致的肾脏足细胞损伤

  • 标签: 高同型半胱氨酸 足细胞损伤 miR-92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对膝关节外伤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6年7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外伤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CT检查完成诊断,试验组使用MRI检查完成诊断,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并比较两组前后交叉韧带测量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前后交叉韧带测量值与解剖测量值相差较小,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在膝关节外伤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MRI 膝关节外伤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的意义。方法选择120例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设为实验组(根据病程分为Ⅰ、Ⅱ、Ⅲ期)和12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RBP浓度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浓度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老年患者的尿RBP和MAlb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患者病程延长,其浓度水平呈现逐步升高趋势;Ⅰ期组老年患者的尿RB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Alb阳(P<0.05),联合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果(P<0.05),但Ⅱ、Ⅲ期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RBP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辅助诊断的有效指标,对肾损伤病情监测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早期肾损伤患者联合检测尿RBP和MAlb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 标签: RBP MAlb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新生儿永久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3‰,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听力障碍无法诊断或诊断延迟都会严重影响儿童各方面发育,尤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正确选择筛查方式、时机、假阳性的避免等进行综述,并对筛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规范,从而保证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早发现高危新生儿的听力障碍,及时治疗,保障新生儿的生长健康。

  • 标签: 高危新生儿 听力筛查 听力损伤 现状分析 未来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方法取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高压氧治疗,随机分研究组(10~14d疗程)与对照组(5~7d疗程)各27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昏迷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昏迷指数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昏迷指数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有效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适当延长治疗流程能促进其神经功能早期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昏迷状态与预后效果,安全高,值得借鉴。

  • 标签: 不同疗程 高压氧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优化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为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外伤颅脑损伤患者(n=116),随机分为各58例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全程优化护理。对比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急救入院时间、住院时间、预后效果、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颅脑损伤患者急救入院、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外伤急救中全程优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疗预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运用价值。

  • 标签: 全程优化护理 预后效果 护理效果 治疗时间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将生理性膀胱冲洗与被动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尿管后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生理性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方法选取2014年12—2016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的11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58例。将主动增加饮水量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生理性膀胱冲洗),未增加饮水量者作为对照组(被动膀胱冲洗),对各组尿路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感染率为10.9%,观察组感染率为20.7%,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每周换尿管,每日换尿袋感染率为20.69%,观察2组为每周换尿管,每周换尿袋感染率21.43%,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每日保持饮水>2500ml对预防尿路感染有显著意义,每周更换尿袋与每日更换尿袋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住院脊髓损伤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比被动膀胱冲洗法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好,是一种简便、经济适用的预防脊髓损伤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方法。

  • 标签: 生理性膀胱冲洗 脊髓损伤 预防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针刺放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做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病患,分为对照组11例(电针针刺放血治疗)和观察组9例(温排针针刺放血治疗)两组,比对不同方式下两组病患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研究比对,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以不同的针刺放血治疗后病患的病情状况全部得以好转,但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7%)显然低于观察组的8(87.4%),χ2=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温排针针刺放血对于治疗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病患都有一定的临床作用,但温排针用于治疗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病患的疗效更快速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针刺放血疗法 临床效果 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的生存质量,为开展出院后家庭跟进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治疗出院、符合研究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使用一般资料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healthorganizationqualityoflife-BREF,WHOQOL-BREF)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主观感觉方面得分分别为(3.32±0.69)和(2.71±1.14);在生存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分别为(53.11±13.38)、(48.83±13.81)、(52.87±15.14)和(48.28±15.35),所有领域得分均低于国内人群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生存质量低于国内一般人群,康复期即要注重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以提高生理领域生存质量,同时要加强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改造和社区康复资源建设,从整体上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STBI)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90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有无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将90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评价两组的急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中41例(91.11%)获得临床治愈,4例(8.89%)死亡,对照组中33例(73.33%)获得临床治愈,12例(26.67%)死亡。研究组的损伤控制效果明显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可行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损伤控制理论 骨盆骨折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MH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常温组55例患者接受常温治疗,亚低温组45例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结局。结果监测结果显示,入院后2d亚低温组CRP浓度以及颅内压水平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及CRP水平,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