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性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和VEG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ET-1和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观察和探究对伴过敏性鼻炎的鼾病患儿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的总体效果以及对患儿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伴过敏性鼻炎的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ASHQ睡眠因子。结果:2组患儿治疗前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鼻部症状评分、打鼾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项ASHQ睡眠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伴过敏性鼻炎的鼾病患儿采用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鼻部不适和打鼾症状和提高患儿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其是一组安全、高效的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鼾症病 手术联合舌下含服免疫治疗 睡眠质量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在门诊复查的183例精神分裂恢复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df=1.673,GFI=0.950,AGFI=0.903,RMSEA=0.061;精神分裂恢复期患者的病耻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均可以直接预测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患者的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精神卫生人员在提高精神分裂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实践工作中,应重视病耻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在总结不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开展以路径为依托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病耻感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p21^Waf1/cip1和p27^Kip1在功能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构建包含6例正常垂体、36例侵袭性腺瘤(侵袭组)和58例非侵袭性腺瘤(非侵袭组)石蜡标本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1^Waf1/cip1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水平;MALDI-TOF法分析p21^Waf1/cip1和p27^Kip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垂体腺瘤患者p21^Waf1/cip1和p27^Kip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侵袭组高表达p21^Waf1/cip1者为8例(22.2%),H-Score值为148±28.4;非侵袭组高表达p21^Waf1/cip1者为39例(67.2%),H-Score值为217.2±43.2;侵袭组高表达p27^Kip1者为10例(27.8%),H-Score值为122.1±31.1;非侵袭组高表达p27^Kip1者为37例(63.8%),H-Score值为187.2±36.6。两组的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P=0.000;χ^2=11.52,P=0.001)。p27^Kip1表达水平与血清促乳素水平呈负相关(r=-0.237,P〈0.01)。CpG位点甲基化检测显示,p27^Kip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50%的为7/33,其中4个位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垂体腺瘤的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水平降低与肿瘤的侵袭行为有明显关系;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影响p27^Kip1的表达水平。

  • 标签: 垂体腺瘤 P21^WAF1/CIP1 P27^KIP1 甲基化 侵袭性
  • 简介:主讲老师简介:孙洪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障碍及与精神障碍共病的治疗和研究,睡眠与奖赏记忆,物质依赖心理渴求的临床干预和神经机制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个97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