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人工面神经(artificial facial nerve,AFN)诱发单侧失神经支配兔的口轮匝肌收缩,探讨AFN诱发闭口时刺激电流的最适参数匹配组合情况。方法按照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点于清醒状态下经AFN体内刺激兔患侧口轮匝肌诱发其收缩,记录各组合下阈刺激、峰刺激的电流强度值,进而比较不同组合下刺激消耗的总电荷量。结果比较不同刺激频率、脉宽匹配组合下AFN的阈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及峰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发现不同组间的频率因素、脉宽因素以及频率与脉宽的交互作用因素对总电荷的影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当AFN刺激频率为60 Hz,刺激波宽为100 μs时,在达到有效诱发麻痹口轮匝肌收缩的前提下,输出刺激电流强度相对最低、消耗的总电荷量最低,适合作为满足AFN低功耗要求的优选刺激参数组合方案。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人工面神经 口轮匝肌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臭氧大自血联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应用。方法:研究人员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结合排除标准以及纳入标准,对我院科室内收治的所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当中选择出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挑选为研究组以及参照组。在研究过程中,对参照组的患者采取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对研究组患者采取臭氧大自血联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在护理同样一段时间之后,研究人员对这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表评分。结果:参照组的生活质量不如研究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最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臭氧大自血 神经阻滞疗法 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不同程度的再生面神经对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后大鼠眼轮匝肌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组的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4组大鼠均行面神经钳夹线拴损伤及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简称吻合术)。术后3个月,A组(对照组):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1/3部分;C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2/3部分;D组:于面神经结扎线近头端全部离断面神经。分别于吻合术后1、2、3个月和横截断面神经1周后采用瞬目反应评分评估大鼠患侧眼睑的闭合程度;行运动诱发电位(MAPs)检测大鼠患侧眼轮匝肌的动作电位幅度及波幅下面积;神经元逆行示踪检测面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内阳性神经元的数量;面神经及移植神经半薄切片计数髓鞘数目。结果4组大鼠吻合术后1、2、3个月的瞬目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47、11.00、10.61、19.13,均P<0.05);横截断面神经1周后4组瞬目反应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6,P<0.05),其中D组分别低于A组和B组(均P<0.01);横截断面神经1周后,刺激面神经吻合口近头端及移植神经中点,4组的MAPs波幅及波幅下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56、11.86、6.33、4.65,均P<0.05),其中D组的MAPs波幅及波幅下面积均低于A组(均P<0.05)。神经元逆行示踪显示,4组的面神经核内阳性神经元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P<0.05),其中D组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低于A组和B组(均P<0.05)。4组的面神经干及移植神经中段髓鞘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33、6.35,均P<0.05),其中A组分别高于C组和D组(均P<0.05)。结论面-舌吻合术中保留面神经结构完整性具有积极意义,至少保留2/3再生面神经对眼轮匝肌恢复有利。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面神经 舌下神经 眼轮匝肌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本科接诊脑卒中病患76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在NIHSS评分上,研究组干预后(7.14±1.94)分,比对照组(10.64±2.18)分低,P<0.05。在满意度上,研究组97.37%,比对照组78.95%高,P<0.05。结论: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康复效果好,神经功能改善迅速,建议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满意度 神经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前研究发现听神经瘤绝大部分属于蛛网膜下腔肿瘤,蛛网膜外肿瘤少见。然而,随着人们对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听神经瘤表面的膜结构可能由蛛网膜、前庭神经束膜、退化的前庭神经纤维及硬膜样纤维组织等共同构成。结合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术策略进行显微操作,对肿瘤的切除和患者神经功能的保留相当重要。笔者现围绕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膜性结构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膜性结构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kt3基因敲除对坐骨神经结扎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影响的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为背景的Akt3基因敲除小鼠(Akt3-/-小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kt3基因敲除+假手术组(Akt3-/-+Sham组,n=6),Akt3基因敲除+模型组(Akt3-/-+CCI组,n=6);野生型小鼠(WT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野生+Sham组(WT+假手术组,n=6),野生+模型组(WT+CCI组,n=6)。CCI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 d,CCI术后7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Sham组于造模后7 d,CCI组于造模后7 d、14 d后各处死3只小鼠,取L3~5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3、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NR2B(p-NR2B)表达水平。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PWMT,脊髓组织Akt3、p-Akt、GSK3β、p-NR2B蛋白表达的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显著(F=16.667, 269.899,26.651,572.998,37.836,P<0.01)。与Akt3-/-+Sham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1.18±0.11)g;P<0.01],脊髓水平p-Akt[ (0.90±0.08),(0.51±0.06);P<0.01]、GSK3β[ (0.74±0.04),(0.29±0.02);P<0.01]、p-NR2B[(0.96±0.11),(0.71±0.04);P<0.05]表达增加。与WT+CCI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0.49±0.12)g;P<0.05];脊髓水平p-Akt表达减少[ (0.90±0.08),(1.02±0.17);P<0.05]、GSK3β[ (0.74±0.04),(0.57±0.09);P<0.01]、p-NR2B表达增加[ (0.96±0.11),(0.91±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t3基因敲除后,小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重可能与Akt/GSK3β/NR2B表达变化有关。

  • 标签: Akt3 基因敲除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基因修饰
  • 简介:[ 摘要 ] NHL 术前诊断困难,合并并发症后经病检确诊,多侵犯周围淋巴结,发生结外多见,此例病人经急腹症后,病理诊断确诊。

  • 标签: [ ] 非霍奇金淋巴瘤 小肠占位 穿孔。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期静脉滴注阿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 本院 接收的慢性附件炎患者 共 82 例。 利用病历号尾数奇偶的方法将所有 人 划分为研究组以及常规组, 每组样本容量均为 41 例。 对常规组于经期结束之后的第五天开始实行静脉滴注阿霉素治疗模式;而研究组则在经期开始的第一天内就实行静脉滴注阿霉素治疗模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 研究组 不良反应出现率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常规组而言, 均获得了显著的优化效果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P < 0.05 )。 结论: 针对慢性附件炎患者在经期第一天时就实行 静脉滴注阿霉素治疗模式,可将其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优化至最佳状态,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以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静脉滴注 经期 阿奇霉素 慢性附件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阿霉素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根据家属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将应用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霉素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阿霉素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支原体肺炎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 左氧氟沙星联合阿霉素在 治疗门诊 宫颈炎治疗中 的药理作用 。方法: 对 89 例门诊 宫颈炎患者予以选取,研究以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为起止。按照 抽签方法展开分组治疗,比较单用 阿霉素治疗(对照组, n=44 )与 阿霉素联合 左氧氟沙星治疗(研究组, n=45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研究 组、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依次 为 97.78% 、 84.09% ,差异显著 ( P<0.05) 。 研究 组、对照组 的不良反应率依次为 4.44% 、 25.00% ,差异显著 ( P<0.05) 。研究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宫颈修复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较短,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阿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药理作用显著, 可加快门诊宫颈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宫颈修复,提升治疗总有效率,预防和控制 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宫颈炎 左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药理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非霍金淋巴瘤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18.03-2020.03 期间,随机选取我院 老年非霍金淋巴瘤患者 84 例,均采取利妥昔单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 42 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价值。 结果: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少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对比得知( P<0.05 ),统计学具有意义。 结论: 对运用 利妥昔单抗治疗的老年非霍金淋巴瘤患者,给予其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护理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此法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 单抗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阿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药学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9322 年一年内所收治的共计 400名实施阿霉素治疗的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号方式分为口服组和滴注组,其中口服组 200名,实施口服阿霉素治疗方式;滴注组 200名,实施静脉滴注阿霉素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现象,以分析其药学原理。结果 对比发现,滴注组患儿的整体不良反应现象与口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当前阿霉素在儿科当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不良反应现象依然存在未知数,本次研究发现主要表现在肝功能异常、胃肠道紊乱等问题上,未来还应当加强对此类药物的深入研究和认识。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 不良反应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稳定期老年患者应用小剂量阿霉素治疗对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84 例 COPD 稳定期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相同例数的两个组别: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42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霉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 COPD 稳定期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霉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气道炎症反应,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小剂量 阿奇霉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噻肟联合阿霉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实施分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分别进行的是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联合阿霉素治疗,治疗之后对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分析和对比具体的治疗结果,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分别是90.4%和66.7%。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不良症状的消失时间,乙组的咳嗽消失、肺啰音消失、住院时间等少于甲组。乙组的并发症几率低于甲组,分别是7.1%和17.8%。结论:针对小儿重症肺炎的案例实施头孢噻肟联合阿霉素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实施和借鉴。

  • 标签: 头孢噻肟 阿奇霉素 小儿重症肺炎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阿霉素序贯疗法 联合头孢菌素类药物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小儿 支原体肺炎患儿 96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相同例数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 48 例 ,对照组患儿 采用阿霉素序贯疗法 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头孢他啶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 95.83% VS 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阿霉素序贯疗法联合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 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头孢菌素 阿奇霉素 小儿支原体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患儿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儿给予阿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阿霉素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恢复正常体温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跟药物的用药途径相关,其中,口服用药安全性更高,虽然静脉滴注起效更快,但不良反应较多,需要加强药学监护。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药学作用
  • 简介:摘要霍金淋巴瘤(HL)的Reed-Sternberg细胞可特征性表达CD30,而CD30在正常细胞中很少表达。CD30能快速内化,使其成为单克隆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理想靶标。维布妥昔单抗(BV)是新型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其在HL的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阐述BV作为巩固治疗、挽救治疗和联合用药在HL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淋巴瘤,霍奇金 维布妥昔单抗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阿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同疗程临床疗效。 方法 :于 2 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1 月 抽取本院收治的 70 例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治疗组,每组样本 35 例。对照组用 阿霉素治疗 时间 ≤ 5 天 , 治疗组用 阿霉素治疗 时间 为 7 天,对比 2 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 。 结果: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 ( P<0.05 );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 ( P<0.05 );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在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治疗中,应用 阿霉素治疗 7 天,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不同疗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7年山东省临沂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HFMD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通过与人类肠道病毒比较,对分离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基因重组分析。结果自重症HFMD患儿粪便标本中成功分离到1株柯萨病毒A组2型(coxsackievirus A group 2 type, CoV-A2),命名为CoV-A2 SD17-430,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其基因型属于D2基因型。SD17-430衣壳蛋白编码区与CoV-A2国际原始株同源性高,在非结构蛋白编码区与CoV-A4(MH086949)和CoV-A14(KP036482)同源性高。结论与原始毒株相比,CoV-A2 SD17-430株发生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其进化过程中可能与多个A组肠道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应继续加强对HFMD病原的全面监测,以便进一步了解其病原谱变化,为制定更有效的HFMD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柯萨奇病毒A组2型 手足口病 病毒分离 系统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