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间背侧动脉岛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将岛皮瓣的血管蒂改良筋膜血管蒂修复手背皮肤缺损19例。结果19例岛皮瓣全部存活。随访观察,皮瓣、手指及手掌外形、功能正常,效果满意。结论间背侧动脉前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成活,而且手术安全、简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骨间背侧动脉 岛状皮瓣 手部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侧鞘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MC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CPPV的指征。方法收集并筛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临床资料81例,其中男67例,女14例;初发斜疝侧别为左侧32例,右侧49例。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下患侧鞘高位结扎术+对侧鞘探查术。收集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等,收集患儿术后资料如对侧鞘类型、直径和随访时间等。根据术后有无对侧新发斜疝分为有MCIH发生组和无MCIH发生组。应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MCI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儿中,对侧鞘类型为孔型15例,膜型64例,半膜型2例。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41个月,MCIH发生率为7.41%(6/81)。有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19.00±9.61)个月、(6.83±1.47)mm,无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43.39±30.89)个月、(3.57±1.84)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性别、初发斜疝的侧别、身高、体重及CPPV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PPV的直径越大,MCIH发生的风险越高。当腹腔镜下发现CPPV的直径>5 mm时,同时予以结扎可以有效预防MCIH的发生。

  • 标签: 腹股沟疝 斜疝 单侧性 异时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膝关节内侧间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中按照单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手术治疗的形式开展探究,纳入在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收治患者中的74例为对象,双盲法划分为2组,即对照组(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和观察组(37例,单置换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自主活动度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胫骨外翻截术治疗创伤性膝关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28例,起始时间2022年11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11月份,所有患者均行胫骨外翻截术治疗陈旧性内侧胫骨平台,合并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发生胫骨外翻截术至患者发生创伤性膝关节炎的时间在50-168个月之间,平均在112.3±32.6个月;患者的内翻角度范围在6.79-14.58度,平均角度为10.87±2.54度,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三个月拍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者的内翻角度进行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JLCA、胫骨平台后倾角,对患者术前、术后下肢力线以及膝关节对合状态。结合患者术前、术后第3、第12个月的患膝关节的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通过随访后,患者术后三个月的内翻角、JLCA明显得到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p<0.05。结论:对过胫骨外翻截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内翻畸形,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提倡。

  • 标签: 胫骨髁外翻截骨术 创伤性膝关节炎 早期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性关节炎与骨坏死进行微创单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诊的膝关节性关节炎以及骨坏死患者中分别抽取42例和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微创单置换术治疗,对于两组手术前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以及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组间手术前后OKS、HSS评分及ROM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HSS评分及ROM均高于本组术前,OK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结论:在膝关节性关节炎和骨坏死的治疗中应用微创单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病情控制效果,保证治疗安全性,因此在临床中可推广。

  • 标签: 微创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骨坏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裂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牙槽裂植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牙槽裂植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 标签: 腭侧联合入路 牙槽突裂植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0年 12月~ 2011年 10月接收的 96例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 48例。植组患者给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不植组给予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90d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脊柱后凸角(矢面 Cobb's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 Cobb's角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90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不植组优良率为 10.42%;植组为 8.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0.123, P=0.500);术后 90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 43.75%、 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364, P=0.001)。随访 1年后,不植组与植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2, P=0.020)。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固定 植骨 横突间 胸腰段爆裂骨折  
  • 简介:目前,牵引延长成主要是采用仅在特定方向上牵引延长器械来实现的。在有邻牙或其他结合种植体存在的前提下,利用本文所描述的新的牵引延长基台系统可实现在任意功能或美学所希望的方向上对含一个或几个结合种植体的段进行牵引延长成。使用这种基台系统可使固定在量充足区域内的种植体随截开段移到修复学所希望的位置上。另外,此系统还可用于矫正种植年龄早,后因颌的生长发育致使位置发生改变的种植体。与种植体植入前后其他常规增加量的技术相比,此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整个疗程,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的压力,同时种植体成功的长期预后亦较好。

  • 标签: 牵引延长 基台系统 牙槽突 延长成骨 技术说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腰段爆裂骨折采取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的9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来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两组均为48例。植组使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不植组使用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术前和术后90天伤椎椎体的前后缘压缩变化率、神经功能、脊柱后凸角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不植组患者的优良率是10.42%;植组是8.33%,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χ2=0.123,P=0.500);术后90天,不植组的优良率是43.75%,植组的优良率是83.5%,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χ2=20.364,P=0.001)。经过一年随访,两组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χ2=5.352,P=0.020)。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横间植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固定 横突间 胸腰段爆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横间植融合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后路固定术,实验组患者配合后路固定术联合横融合植术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两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丢失情况以及ODI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两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丢失情况以及ODI评分方面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治疗效果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横间植融合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路椎弓根固定 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突发性与非聋耳鸣患者的研究,探讨两者主观性耳鸣与听力损伤关系的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纯音检测,耳鸣频率匹配与声导测试(排除中耳问题)项目,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的特征,探讨聋伴耳鸣和非突发性耳鸣的联系。结果:聋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损伤及其邻近频率的相符性均达到80%左右,而非聋耳鸣患者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频率的相符性有约73%左右;两组耳鸣匹配的强度显示,50%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分贝内,37%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10分贝,13%左右为高出阈值上11分贝,其中仅有极少数的耳鸣强度超出阈值20分贝甚至30分贝以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聋与非聋患者的耳鸣发生频率与其听力损伤情况有相关性,而与匹配响度、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 标签: 突聋 非突聋 耳鸣 频率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对称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成人下颌偏斜患者45例,均给予SPECT-CT检查,观察各部位放射性强度结果,并对聂下颌关节对称性情况观察。结果放射性强度观察,各部位包括下颌升支、下颌角与髁突等,偏斜侧强度与对侧强度比较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对称性变化观察比较,髁突前倾斜面倾斜角、髁突前斜面长度与髁突前后径等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如髁突内外径、髁突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后斜面长度以及髁突高度等双侧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在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中,偏下侧与对侧有一定形态学差异,应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

  • 标签: 成人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对称性 骨显像
  •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颞下颌关节音的特点及关节音产生时相应下颌位置,探讨正常关节音产生的机理。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选取26名个别正常殆青年人,应用BioPAKVI颌分析系统(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和BioEGN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最大开闭口运动时产生的关节音与产生关节音时下颌所处运动轨迹中的相应位置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个别正常殆青年人的颞下颌关节音频谱图呈单峰.振幅和频率四分数位区间分别为0.40~1.08Pa和48-91Hz.左右侧颞下颌音振幅和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别正常殆受试者行开闭口运动产生关节音时下颌多处于开口阶段。相应下颌位置比值为74%±15%.显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于下颌运动矢面开口轨迹距牙尖交错位74%±15%最大开口距离处。结论正常颞下颌关节音振幅和频率呈偏态分布.双侧无明显差异.正常颞下颌关节音产生时下颌处于开口运动轨迹的中下段。

  • 标签: | 颞下颌关节音 下颌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截切模辅助股骨上截术治疗伴有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3D打印截切模辅助股骨上截术治疗伴有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膝外翻畸形患者23例23膝。术前应用Mimics软件设计截模块并3D打印,术中通过截模块明确截平面。结果股骨角术前平均68.7°±3.5°矫正至术后平均83.6°±2.8°(P<0.05);股胫角由术前平均159.6°±4.1°矫正至术后平均172.3°±2.1°(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截切模辅助股骨上截术治疗伴有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膝外翻畸形是一种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3D打印截骨模块 截骨术 股骨 膝关节骨关节炎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化囊肿塞治器在下颌囊性病变开窗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下颌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48),对照组仅应用开窗减压治疗,观察组在开窗减压治疗同时应用数字化囊肿塞治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1.25%高于对照组的46.8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囊肿塞治器在下颌囊性病变开窗治疗中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数字化囊肿塞治器 下颌骨囊性病变 开窗治疗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在小鼠下颌矿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RT—PCR比较分析了6周龄野生型和1α羟化酶基因敲除(1α(OH)ase)小鼠下颌矿化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1α(OH)ase小鼠的类骨质的比例明显增加,钙素(osteocalcin,OCN)在下颌沉积面积和在成骨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在下颌成骨细胞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iglycan在下颌的沉积面积和在成骨细胞表达水平则明显增加。结论:1,25(OH):D,通过调节OCN、ALP和Biglycan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质沉积水平促进小鼠下颌的矿化。

  • 标签: 1 25二羟维生素D3 1α羟化酶基因敲除 下颌骨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