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ICU危重患者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的监护及并发症护理。方法 以我院 2016年 1月~ 2018年 1月 ICU接收的危重症行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 32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严格进行 CVVH治疗操作,并严密监护治疗过程,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果 本组的 32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有 27例患者成功治愈, 2例患者出现病情严重恶化后转至更高级医院治疗, 2例患者治疗后,其酸碱失衡、水电介质紊乱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病情急速发展,致使多个张其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结论 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各项仪器、监护治疗过程,并配合适当的护理方式,能有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ICU危重患者 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监护 并发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的监护及并发症护理。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ICU接收的危重症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32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严格进行CVVH治疗操作,并严密监护治疗过程,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结果本组的32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有27例患者成功治愈,2例患者出现病情严重恶化后转至更高级医院治疗,2例患者治疗后,其酸碱失衡、水电介质紊乱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病情急速发展,致使多个张其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各项仪器、监护治疗过程,并配合适当的护理方式,能有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ICU危重患者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监护 并发症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综合护理干预对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 以我院危重患者为例,从中抽取40例参与本文研究,入选者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根据其入院时间(2020-11至2022-01)行分组处理,组别命名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综合护理),对两组不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低体温发生率,对比结果(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发生率更低;负性情绪评分,护理前(p>0.05),无差异性,而护理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评分更低;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满意度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对比结果(p>0.05),护理后(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各评分更高。结论 对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危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危重患者 连续性血液净化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重患者采用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重患者100例,利用计算机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症血液净化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获得较高的治疗满意度(P<0.05)。结论: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重患者采取重症血液净化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重症血液净化治疗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灌流治疗PICU中危重中毒患儿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择40例PICU中危重中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20)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20)给予针对性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灌流治疗患儿进行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儿的生活水平,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

  • 标签: PICU 危重中毒患儿 血液灌流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在应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血液中各类并发症护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应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血液中各类并发症护理方面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结果应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血液期间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穿刺点出血、导管异位脱出、静脉炎、以及相关性感染这几类。结论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对血液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留置时间长的优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性穿刺所产生的疼痛感,并形成有效且稳定的静脉通路,确保化疗干预的顺利进行。但针对在置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置管期间患者病情,加强针对性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使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优势更加高效的发挥出来。

  • 标签: 血液病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三向瓣膜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 标签: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宏基因组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的血液患者体内存在的抗HLA抗体与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SDT的168例血液患者,在移植前检测其体内是否存在抗HLA抗体,分析抗HLA抗体与移植后造血细胞植入、血制品输注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8例患者中,抗HLAⅠ或Ⅱ类抗体阳性患者28例(16.7%),抗HLAⅠ和Ⅱ类抗体同时阳性患者14例(8.3%);所有患者均获得中性粒细胞植入,164例(97.9%)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HLA抗体对移植后粒细胞植入及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及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以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均无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植入与更好的OS(HR=0.065,95% CI 0.017~0.252,P<0.01)和DFS(HR=0.083,95% CI 0.024~0.289,P<0.01)以及更低的TRM(HR=0.094,95% CI 0.014~0.626,P=0.015)相关。结论接受MSDT的血液患者体内的抗HLA抗体对移植预后无影响。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造血系统重建 移植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口腔感染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血液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6例(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血液病患者 化疗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常见血液诊断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同时采集患者血象标本展开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与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异常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对血细胞形态学与血液分析仪对学籍表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中,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证实异常者与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异常者的符合率为71.43%;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时,血小板异常率、幼红细胞异常率、淋巴细胞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查(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对形态异常细胞具有良好筛查效果,对细胞形态的观察、白血病、血小板疾病的诊断,需要血细胞形态学观察,进而提高临床血液疾病诊断率,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血液疾病 血液分析仪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ABO基因异常表达与恶性血液疾病ABO抗原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患者ABO基因表达异常情况。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相比,白血病患者ABO基因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与ABO基因异常表达率显著增加。经相关性分析可知,白血病患者ABO抗原减少与ABO基因异常表达呈正相关。结论ABO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引起白血病患者ABO抗原减少的重要因素,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增加,患者ABO基因异常表达率显著上升。

  • 标签: ABO抗原 ABO基因表达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髓涂片病态巨核细胞在血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人在外进修期间接触的110例血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数30例,为对照组。通过骨髓涂片的方法对病态巨核细胞进行研究,将数据结果统计并分析。结果骨髓涂片检验病态巨核细胞的数据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均数是(72.43±10.2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巨核细胞均数是(317.56±17.89),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均数低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p<0.05),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巨核细胞均数最多。其中缺铁性贫血(IDA)组的巨核细胞均数与对照组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组的病态巨核细胞均数为(13.02±1.34),与其他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详见表1。结论通过骨髓涂片对病态巨核细胞进行分析,能够为诊断血液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骨髓涂片 病态巨核细胞 血液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血液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性分析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对于恶性血液化疗后粒缺患者,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见感染部位,主要感染菌种为曲霉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本研究中28例患者痊愈、34例好转、6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死亡。其中确诊组、诊断组、拟诊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确诊组、诊断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恶性血液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死亡率较高,加强对该病症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意义重大。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法按摩在血液患儿PICC正常拔管困难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儿科血液区发生的12例拔管困难案例,前6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无效后直接实施手术取管,后6例常规护理措施无效后使用手法按摩拔管。结果通过手法按摩5例拔管困难顺利拔管,拔出的导管表面均覆有白色纤维蛋白鞘。结论拔管困难时在排除血栓及导管异位的情况下采用我科首创的手法按摩可以使痉挛的血管舒张,使导管与血管壁相连处松懈,并且通过一定的力度使可能存在于导管表面的纤维蛋白鞘剥离,可以提高徒手拔管成功率,避免介入手术拔管及静脉切开手术拔管,降低患儿痛苦、减轻医疗费用,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手法按摩 血液病患儿 PICC 拔管困难
  • 简介: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具有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性。自VanLoghem等首次报道恶性血液中ABH抗原减少现象以来,在恶性血液中时常有此改变,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表明与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ABO血型 抗原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患者其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d,IFI出现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d,并发IFI的重要诱因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的感染菌(占9.7%,3株)、非白色念珠菌(占12.9%,4株)和曲霉菌(29.1%,9株)。经抗真菌治疗,有7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恶性血液患者易发生IFI,一旦发生,其病死率明显增加,临床应及早进行预防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 标签: 血液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肺部真菌感染病人47名病人资料,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名病人的47株真菌主要是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占比分别为31.92%和52.84%;治疗后有效率为78.72%,死亡10人,病死率21.28%。讨论:恶化性血液人真菌感染后的临床特点不明显,真菌类型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化疗 粒细胞减少 肺部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PDCA循环模式在缩短血液房输血等候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将2018年1—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设为改进前,2019年1—6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改进后。改进前按照医院规范化流程进行取血输血操作,改进后在医院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寻找出之前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取血输血过程的细节进行了持续改进,并比较改进前后的输血等候时间。结果改进前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6.95 ± 9.20)min,改进后患者的输血等候时间为(25.59 ± 4.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75,P<0.01);改进后不合格率6.25%(2/32),明显低于改进前的26.53%(2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87,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能够保证在取血后的30 min内及时输注,以提高病房输血护理质量。

  • 标签: PDCA 血液病房 输血等候时间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