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肖春蓉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10-30
  • 出处:《健康忠告》2020年11期
  • 机构: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643020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栓塞治疗内动脉瘤中开展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研究。方法:抽取在我院行介入栓塞治疗内动脉瘤的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12)及观察组(n=12),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昏迷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昏迷程度GC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内动脉瘤的应用,对术后昏迷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内动脉瘤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 92 例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内动脉瘤患者,均经手术进行病症治疗,入组时间: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针对性护理(实验组, n=46 )及常规护理(对照组, n=46 )进行护理,分析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术后发生内出血、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总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期间,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护患纠纷。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是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目前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但疗效有限。近年来,经电刺激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被寄予厚望。本文中总结了经电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现有进展,探讨了经电刺激广泛应用于认知功能受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前景。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 经颅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 MRI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月~ 2019年 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 36例,统计入选者新发脑梗死灶的形态、数量等情况,并进行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结果: 3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为小圆点或小斑片状, 3例大片状脑梗死灶。术后颈内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瘤和脑动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12±13. 02)个 VS ( 15. 03±5. 43)个和( 18. 08±6. 31)个; P< 0. 05, P< 0. 01];颈内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交通动脉瘤及脑动脉瘤患者 ASP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935)。术后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 33. 08±6. 06)个 VS( 10. 60±3. 32)个, P= 0. 002], ASPECT明显低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 51±2. 10)分 VS( 11. 72±1. 64)分, P= 0. 042]。术前有动脉瘤破裂患者与无动脉瘤破裂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宽颈动脉瘤患者与窄颈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术中有支架辅助治疗患者与无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和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结论 :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新发脑梗死以小病灶多、数量个体差异大、病灶分布广甚至呈“跳跃式”分布为特点,大片及大量点状脑梗死灶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喹硫平联合磁刺激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6月我院接收的老年性痴呆伴有不同程度精神行为症状患者 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50例)和研究组( 50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喹硫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重复经磁刺激治疗,连续治疗 12周。评价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 MoCA)、生活能力( ADL)、智力状态( SIL)及精神行为症状( NP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两组 MoCA、 SI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两组 ADL、 N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喹硫平联合磁刺激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认知功能、智力状态及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喹硫平 ;顱磁刺激 ;老年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内生殖细胞瘤术后效果。 方法: 将本 院 201 6 年 1 月至 20 17 年 12 月收治的 50 例 内生殖细胞瘤患者 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 根据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25 例,对照组患者 进行 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 进行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术后恢复效果、术后肿瘤消失时间、术后肿瘤复发情况 。 结果: 观察组患者 总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基本消失 18 例, 肿瘤缩小超过 90% 为 5 例,囊性病变为 2 例,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 11 例、 9 例、 5 例,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内生殖细胞瘤术后远期效果更为明显,值得运用此联合治疗方式 。

  • 标签: 局灶放射治疗 联合 化疗治疗 颅内生殖细胞瘤 术后 随访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都行 MRI检查, 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 2例底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 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患侧多表现为面神经受累)。基底动脉的高度分级中: 1级 14例、 2级 20例、 3级 4例;位置分级中: 1级 13例, 2级 16例, 3级 9例。结论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有助于观察底神经改变情况,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底神经改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有19处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颅内动脉硬化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鼻内镜下鼻底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分析。 方法:以我院于 2018.12-2019.12 期间所接纳治疗的 鼻内镜下鼻底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实行护理干预并对最终护理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结果: 50 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干预后,有 48 例患者病情被完全治愈,其中 2 例患者在术后因存在肿块而实行 2 次手术并成功治疗;无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且其对整体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结论:鼻底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要求更为精细和综合性,以此才能有效促进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的提高。

  • 标签: 鼻颅底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手术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内再出血等。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脑室外引流 压力传感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烟雾病患者中将内外血管重建术进行应用时配合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的开展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患者均为烟雾病,采用内外血管重建术进行干预,人数为70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人数为35,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和优质护理干预(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4.28%和80.00%,实验组的满意度更高,数据差异较大,存在意义。结论:在烟雾病患者的内外血管重建术中将优质护理方法进行应用,其效果显著,可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在临床发展中的意义显著。

  • 标签: 优质护理 烟雾病患者 颅内外血管重建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分叉夹角、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CA/CCA)参数与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并根据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90例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夹角、ICA/CCA参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舒张期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分叉角(CABA)、颈内动脉角(ICAA)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PSV、EDV低于中度组、轻度组,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中度组患者PSV、EDV低于轻度组,RI、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ICAA、CABA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分叉夹角、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呈负相关,与PSV、EDV呈正相关(P<0.05)。结论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分叉夹角、RI、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PSV呈负相关,与PSV、EDV呈正相关。

  • 标签: 颈动脉分叉夹角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参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神经外科手术后内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时脑脊液利奈唑胺药物浓度及血脑屏障通透率,指导利奈唑胺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的颅脑术后感染患者6例,静脉应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连续监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液利奈唑胺浓度、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及一般生命体征,分析利奈唑胺血脑屏障通透率。结果利奈唑胺给药前0.5 h的血清和脑脊液药物谷浓度分别为(4.65±2.72)μg/ml和(3.78±1.53)μg/ml。在开始用药后2 h,血清中利奈唑胺的最大平均浓度为(12.53±3.79)μg/ml,而脑脊液中最大平均浓度为(5.55±2.00)μg/ml。脑脊液利奈唑胺曲线下面积/血清曲线下面积约为45%。所有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后,内感染均得到治愈。结论利奈唑胺具有满意的血脑屏障通透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静脉应用利奈唑胺脑脊液浓度个体间差异大,推荐临床监测脑脊液浓度指导应用。

  • 标签: 利奈唑胺 颅内感染 脑脊液 药物浓度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刺激强度(120%运动阈值)、高刺激量(6000脉冲/日)重复经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高刺激组、低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高刺激组给予120%运动阈值(MT)、6000脉冲/日的rTMS治疗,低刺激组给予80%MT、2000脉冲/日的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磁刺激。上述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共治疗1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对各组患者精神症状变化进行评估,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全面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高刺激组PANSS量表总分[(68.34±7.34)分]及阴性症状评分[(20.83±4.49)分]、SANS量表总分[(45.03±12.35)分]及情感平淡、意志缺乏、兴趣缺乏评分[分别为(14.90±2.60)分、(7.52±1.84)分和(10.10±2.04)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水平(P<0.05),并且高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及SANS量表-思维贫乏评分[(7.06±1.28)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头痛,高刺激组头痛发生率(58.6%)明显高于其他2组水平(P<0.05),但患者头痛程度较轻,经适当休息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高刺激强度(120% MT)、高刺激量(6000脉冲/日)rTM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并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怀疑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47例,对患者进行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进行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以CT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对左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6.42%、特异度89.39%、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84.29%;对右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0.26%、特异度90.14%、阳性预测值89.71%、阴性预测值81.01%;对基底动脉诊断灵敏度81.69%、特异度93.42%、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4.52%。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对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60、-0.851、-0.828,均P>0.05)。结论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筛查手段,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检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动脉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多种耗材打印出血管、脑组织、颅骨和内动脉瘤复合模型并指导术中动脉瘤夹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例内动脉瘤患者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数据,应用Mimics 18.0软件将薄层扫描数据转换成三维图像,导入到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进一步精细化处理,重建同一坐标下的血管、脑组织、颅骨和动脉瘤的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将3D虚拟模型数据输入到3D打印机,采用多种耗材同时打印出复合模型。结果30例患者均利用3D打印技术按照1∶1的比例成功打印出内血管、脑组织、颅骨和内动脉瘤,不同类型的耗材在同一复合模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使其具有真实的触感。应用辅助临床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多耗材打印3D模型是拥有着高仿真度及个体化特征的物理模型,有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尤其是为难治的多发动脉瘤和巨型动脉瘤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及合适的动脉瘤夹,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依据。

  • 标签: 3D打印 颅内动脉瘤 辅助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血肿手术患者引入远程团队护理支持模式对其消极情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无锡人民医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诊的40例行手术治疗的内血肿患者纳入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将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诊的42例行手术治疗的内血肿患者纳入研究组,在对照组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远程团队护理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的情感状况、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负面情绪评分较对照组低,各维度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行手术治疗的内血肿患者,引入远程团队护理支持可减轻其消极情感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血肿 远程团队护理支持 消极情感 生存质量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珑 李凯 陈玉 陆朋玮 范艳竹 赵元立 刘伟明 刘佰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7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内出血患者治疗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2例单纯创伤性内出血(排除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胸部螺旋CT断层扫描评估临床高危或高度疑似VTE的患者,并分为无VTE组和VT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TE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362例单纯创伤性内出血患者中,共有160例发生VTE,总体发生率为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59岁,OR=5.316,95%CI: 2.322~11.173;≥60岁,OR=11.221,95%CI:4.935~25.518)、输血治疗(OR=2.396,95%CI:1.413~4.063)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362例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不同的预防VTE措施:其中158例(43.7%)主动或被动活动,104例(28.7%)穿戴弹力袜,100例(27.6%)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OR=0.245,95%CI: 0.132~0.452)是预防VTE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内出血患者的VTE发生率较高,是重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患者年龄≥40岁、经输血治疗更易发生VTE,尽早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预防,可显著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出血,创伤性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