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我国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学科,与发达国家心理学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心理学比较落后。因此,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心理学,有必要出版有关西方心理学史方面的书籍,让从事心理学及有关学科工作、研究的人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用于指导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丰富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用于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方面展开国际交流,从而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心理学。

  • 标签: 历史 重建 总体发展水平 西方心理学史 研究成果 心理学发展
  • 简介:基于以往支持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表达论的研究结果,对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修正后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运用实验法对101名3~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任务保留了标准错误信今任务的优势,能勾勒出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2)3—5岁儿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3)具体分析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发现每一年龄组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支持表达论。

  • 标签: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元表征 表达论 产生论 幼儿
  • 简介:根据阅读理解困难学生不能合理分配注意资源的特点,设置了文章标记这一能引导注意分配的外在线索,并以高层次的主题信息回忆和低层次的从属信息回忆为指标,考察阅读理解正常与困难学生接受标记影响的不同特点.结果表明:(1)文章标记对于阅读理解正常和困难学生的主题信息的回忆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而对于阅读理解困难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文章标记只促进了阅读理解困难者的从属信息的回忆,对于阅读正常者来说,文章标记反而有损于对从属信息的回忆.

  • 标签: 困难学生 阅读理解 文章 解困 信息 回忆
  • 简介:<正>22岁的可欣有着模特儿般的身材,以及任何女人都会嫉妒的漂亮五官。但她却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丑的人,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一个鼻孔比另一个大。她还忧虑她的皮肤颜色太过苍白,并且凹凸不平。于是她试着把自己晒黑,涂上浓浓的蓝色眼影,变换不同的发型等。任何能把别人注意力从她身上缺陷处转移掉的方式都试过了,可她仍不满意。可欣担心同事们背地里嘲笑她,她的心思根本无法集中在工作上。每天稍有空闲,她便掏出随身携带的镜子,对镜检视自己的脸。有一次她坐公共汽车去上班,半路上突然想起出门前忘了化妆,她觉得车厢里的乘客盯着她的脸在看,并嘲笑她的苍白。她惊恐得提前下了车,转而拦了辆出租车。一路上她把头埋得低低的,惟恐司机从后视镜里注意到她苍白的脸。

  • 标签: 妄想症 晒黑 她的眼睛 活下去 药物治疗 精神科医师
  • 简介:本研究在明确阅读理解实质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模拟法创立了阅读理解活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相继联系的解析题目、通读感悟、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文意、全面检查六个基本的心智动作,并根据心智技能按模式定向、模式操作、模式内化三阶段形成的规律对阅读理解技能进行了分阶段培养。结果表明:①运用心理模拟法确立阅读理解活动的实践模式,并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对阅读理解技能进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②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可以同等程度地接受阅读理解技能的培训;③学生原有智力水平和阅读技能水平对于当前的阅读活动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前应设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 标签: 小学生 阅读理解 阅读技能 阅读模式
  • 简介: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扣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扣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扣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 标签: 二级错误信念 失言理解 儿童
  • 简介: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风险知觉 心理学 风险值
  • 简介:一、善于借势一个人有无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性格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然,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这叫善借人势的性格。

  • 标签: 性格特征 名人 历史 智慧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侵犯性、同伴关系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湖南省的165名幼儿(非留守幼儿64名、留守幼儿101名)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侵犯性、同伴关系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结果: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侵犯性、同伴关系有显著差异(p〈0.01);情绪理解能力、侵犯性、同伴关系三者间两两相关显著(p〈0.05);生气和伤心情绪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显著预测力(β≥0.20),生气情绪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性有显著预测力(β=0.33);侵犯性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26.13%。结论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同伴关系低于非留守幼儿、侵犯性高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侵犯性、同伴关系间关系密切;生气和伤心的理解能力对同伴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气的理解能力对侵犯性有负向预测作用;侵犯性在对生气的理解能力和同伴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农村留守幼儿 情绪理解能力 侵犯性 同伴关系
  • 简介: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 标签: 隐含物体颜色 知觉模拟 颜色诊断性 语言理解
  • 简介:保罗的皈依在基督教历史上对信徒的宗教生活有极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引为典范的皈依案例。近年来的保罗研究对传统的理解做出多种修正,对保罗的皈依也有重新的解读。与保罗研究中的变化趋势相应,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的皈依研咒也更多地向社会学研究倾斜,更多注重宗教皈依的社会因素和理性动机。本文是在近年来新约研究、保罗研究和宗教心理学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保罗皈依再理解的尝试。

  • 标签: 使徒保罗 皈依 宗教心理学
  • 简介:本文旨在揭示儿童对人类的心理与对超自然实体的心理的理解之间的联系,探讨儿童究竞是如何理解各种超自然实体的心理属性的,以及儿童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的理解是什么时候发展的。本研究采用两个经过改进的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实验一是对观点采择任务和表面一真实任务的改进,称为“暗盒子任务”。实验二为“密封盒子”任务。首先对儿童进行语言测试和真主认识测试,通过测验的儿童进行正式实验。两个实验任务中都要求儿童对三类代表(女孩、超人、真主)能否正确完成实验任务进行判断,并且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代表能或不能正确回答的原因。结果显示,儿童对人类心理理解的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地提高,4岁是儿童理解人类感知觉局限的转折点;3岁的儿童认为人类能看见暗盒子和密封盒子里的东西,4~5岁的儿童认为人类看不见;儿童区别人类和超自然者的关键年龄是4岁。3岁的儿童认为人类、神、超人都能正确回答,不会犯错。4—5岁的儿童认为人类更有可能犯错,而仍然认为超人和真主具有正确的信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将超凡能力归于超自然者的能力在不断增强。4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对超自然者能正确回答的归因主要是基于事实或无法提供理由的。4—5岁的大部分儿童能够将超自然者的正确回答归因于他们的超凡心理特性;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归因,认为超人是因为拥有超常视觉而能正确回答;神具有超常的心理能力因而能正确回答。

  • 标签: 穆斯林 儿童 真主认知 心理理论 宗教认知发展 宗教认知科学
  • 简介: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心理障碍都心存恐惧,任何令人们感到怪诞、恐惧的行为,都会被果断坚决地加以制止。在这种心理下,人们对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变态的态度缺乏宽容,那些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们,常常被想象得极具攻击性和危险性,他们的家人也因此受到歧视。像精神病院这类本该救死扶伤的场所,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禁锢精神病患者的囹圄。

  • 标签: 心理咨询与治疗 发展历史 西方 心理障碍 精神病患者 心理异常
  • 简介: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的说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的理解、自身做出的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的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中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的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的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的说服行为。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说服 说服行为 说服理解 心理理论
  • 简介:西方心理学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幼儿 谎言概念理解 心理理论 专制教养方式
  • 简介:采用改造后的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以及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实验1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是否自动激活,实验2探究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能否激活。结果发现: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为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自动激活,但激活层面会受到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当非目标语言为二语时,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当非目标语言为一语时,不管词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够激活到语义层面。

  • 标签: 词汇熟悉度 非目标语言 双语者 语言理解转换 激活
  • 简介:宗教心理学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个“新学科”。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定义、历史、代表人物、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几方面,简要勾勒出西方对宗教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希望以此启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历史
  • 简介:<正>自古以来,哲学家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性质和起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古代希腊哲学泰斗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对人的社会行为都作了很多的观察和阐述。但是,他们的解释多偏于主观的论断,缺乏客观的或科学上的依据。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社会行为的实质问题才比较明确地提出来探讨。社会问题深深激励着许多思想家的头脑,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见解和理论。他们的观

  • 标签: 社会心理学研究 亲社会行为 西方社会心理学 十九世纪 现代社会心理学 相互关系
  • 简介: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4名小学一年级儿童的阅读流畅性对其二、三年级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推理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及多种阅读相关认知技能之后,儿童一年级时的字词流畅性可以预期其二、三年级时的阅读理解水平,句子流畅性对二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有独特解释作用,但对三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没有显著的解释作用。相对于句子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阅读理解的贡献更大。

  • 标签: 阅读流畅性 阅读理解 汉语儿童 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