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颅脑解剖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标本的取材、遴选、血管的选择和准备、动静脉的灌注,以及标本的保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的前期必要步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游离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更加贴近临床应用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踝关节以下新鲜足部标本行显微解剖,观测FDMA(第一跖背动脉)、FPMA(第一跖底动脉)的走行、吻合、分支特点,观察甲瓣、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的血供特点。模拟切取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再造拇指,观察其外观、血管蒂情况。结果12侧标本中FDMA与FPMA的吻合类型:Ⅰ型41.6%,Ⅱ型25.0%,Ⅲ型16.7%,Ⅳ型16.7%,Ⅴ型本组未发现。FDMA的Gilbert分型:Ⅰ型25.0%,Ⅱ型66.7%,Ⅲ型8.3%。趾甲瓣内血供主要来源为FDMA或FPMA发出的趾趾背动脉、趾腓侧趾底动脉。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来源主要为第二趾趾背动脉、第二趾胫侧趾底动脉。二者静脉系统为趾、第二趾趾背静脉-第一趾背静脉-大隐静脉。趾甲瓣与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后,再造拇指外形美观,血管蒂存在扭转但无卡压,携带胫侧菱形皮瓣后供区仍可一期缝合。结论正确选择趾甲瓣、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系统及处理血管蒂部,可为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充足的血供,且再造拇指外形接近正常拇指,具备恢复较好活动功能的条件。

  • 标签: 拇指 解剖学 再造 第一跖背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逆行四面解剖切取桡动脉掌浅支(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1岁,平均38.6岁;机器挤压伤23例,机器切割伤8例,电锯伤5例;受伤指别:拇指5例,示指13例,中指11例,环指5例,小指2例。均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沿穿支血管的前、后、左、右四面逆向解剖血管至源动脉并切取皮瓣)切取SPBRA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0 cm×1.0 cm~ 2.5 cm×3.0 cm,平均2.0 cm×2.5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患指和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本组3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 6个月(平均4.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观良好,无明显萎缩,患指屈、伸功能正常,腕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静态TPD为8~ 12 mm。结论逆行四面解剖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更好指导初学者顺利切取皮瓣,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手指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穿支皮瓣血管切取的新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报道该方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应用逆行四面解剖切取ALTPF(携带单一肌皮穿支)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和对供区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切取皮瓣面积7 cm×5 cm~32 cm×10 cm,共解剖穿支94条,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9例,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4例,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1例。皮瓣切取时间35~95(54.39±16.39)min;术中出现穿支血管损伤1例,穿支切取成功率为98.9%,出现穿支血管痉挛1例;皮瓣供区直接闭合88例,植皮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例。术后皮瓣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除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部分坏死外,其它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91±9.17)个月,皮瓣供区肌力无减弱,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在切取ALTPF时采用逆行四面解剖处理穿支血管,操作相对传统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并能减少供区损害,是一种可靠的处理穿支血管的方式。

  • 标签: 逆行四面解剖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精准穿刺目标肾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观察组42例采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精准穿刺目标肾盏而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对照组5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常规定位穿刺,两组均建立18~20 F通道,采用钬激光和(或)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收集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均一期成功建立穿刺通道。观察组与对照组二期手术者分别为3例和8例,两组间患者的年龄、BMI、结石类型、结石最长径、结石CT值、肾积水程度、术后并发症、手术次数、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穿刺针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出现明显肾周积液,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血尿,经介入栓塞后治愈。两组均无肾周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在经皮肾镜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定位方法之一。

  • 标签: 肾结石 超声检查 肾造口术,经皮 肾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精准穿刺目标肾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观察组42例采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精准穿刺目标肾盏而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对照组56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常规定位穿刺,两组均建立18~20 F通道,采用钬激光和(或)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收集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均一期成功建立穿刺通道。观察组与对照组二期手术者分别为3例和8例,两组间患者的年龄、BMI、结石类型、结石最长径、结石CT值、肾积水程度、术后并发症、手术次数、一期结石清除率以及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穿刺针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出现明显肾周积液,对症处理后痊愈;对照组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血尿,经介入栓塞后治愈。两组均无肾周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三针定位穿刺"在经皮肾镜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定位方法之一。

  • 标签: 肾结石 超声检查 肾造口术,经皮 肾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可塑型喉镜定位喉罩置入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信封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使用可气管插管的第四代喉罩,其中A组患者给予可视可塑型喉镜辅助,B组患者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C组患者给予盲探置入。比较三组患者插管到位率、气道压力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并评估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水平。结果A组患者一次性喉罩置入到位率高于B、C组(P<0.05);A组患者喉罩置入理想位置时气道峰压(PIP)<20 cmH2O(1 cmH2O=0.098 kPa)例数多于B、C组(P<0.05);A组患者在插罩即刻(T2)、拔罩即刻(T4)时刻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低于B、C组(P<0.05),其余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三组各时间点心率(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拔罩前(T3)、T4时刻皮质醇(Cor)水平低于B、C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P<0.05)。结论可视可塑型喉镜定位喉罩置入应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可提高插入喉罩位置准确率,减轻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喉镜 可视软镜 喉罩置入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了解颧弓韧带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数据。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20例中国人半面冷冻新鲜标本,逐层解剖显露颧弓韧带,观察相邻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测量不同层次及起点的尺寸及拉力参数。参考13篇颧弓韧带相关论文,结合解剖数据,得出颧弓韧带的认知及描述。结果颧弓韧带在颧弓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间呈均匀致密垂直于皮肤分布的纤维组织结构,横径2.0~2.5 cm,外侧缘距离耳屏3.5 cm;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深层分为大小两束,分别距离耳屏4.0、6.5 cm;在颧弓前端下缘骨膜表面可见大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弓,位于颧大肌起点外侧,拉力最大可达28 N;在颧大肌起点内侧可见小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骨下缘,大小束之间有细小散在的韧带。结论颧弓韧带包含大小两束,分别起自颧弓和颧骨下缘,具有特定的解剖规律,不同层次的结构表现和位置参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解剖 面部 韧带 骨皮韧带 颧弓韧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 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 mm、(29.7±8.4) mm、(33.5±6.9) 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 mm、(1.85±0.12) mm、(2.45±0.48) 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 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 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 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 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 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 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 mm。结论面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面逐渐走行至浅面,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面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

  • 标签: 解剖学 动脉 面部
  • 简介:摘要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解剖结构,膜解剖理论由此逐渐兴起。系膜解剖理论从系统解剖学的角度,认为肠系膜作为一个器官,是连续的一个整体。筋膜解剖属于局部解剖学,着眼于筋膜间隙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膜解剖理论强调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还揭示系膜内存在"第五转移",认为防止癌泄露是膜解剖手术的本质,属于外科解剖学或者应用解剖学。各种膜解剖理论求同存异、互为补充、迭代升级,从不同角度阐释膜的结构和功能,对提高手术质量大有裨益,应以"兼收并蓄"态度对待它们。

  • 标签: 膜解剖 肠系膜 Toldt筋膜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的动脉穿刺置管极具挑战性,本研究评估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DNTP)相比常规短轴平面外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DNTP组使用动态针尖定位,常规组使用短轴平面外。比较两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和5 min内总的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后壁穿刺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DNTP组首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和后壁穿刺率少(P<0.05)。两组5 min内总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NTP组(P<0.0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肿。结论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相比短轴平面外,DNTP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新生儿 超声检查 桡动脉 动脉穿刺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识定位配合心理护理对学龄儿童体检效率、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1~10月接诊的80例学龄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体检采血,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标识定位配合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后两组儿童体检效率、心理应激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儿童首次穿刺成功率、配合率、体检效率、儿童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学龄儿童体检时应用标识定位配合心理护理,可以提高体检效率,减少儿童心理应激。

  • 标签: 标识定位法 心理护理 心理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的动脉穿刺置管极具挑战性,本研究评估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DNTP)相比常规短轴平面外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DNTP组使用动态针尖定位,常规组使用短轴平面外。比较两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和5 min内总的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后壁穿刺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DNTP组首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和后壁穿刺率少(P<0.05)。两组5 min内总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NTP组(P<0.0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肿。结论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相比短轴平面外,DNTP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新生儿 超声检查 桡动脉 动脉穿刺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中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经腹腔入路LRN并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206例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71例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5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性126例,女性80例,中位年龄54岁(范围:35~82岁)。肿瘤位于左肾102例,右肾104例,肿瘤最大径(6.8±2.5)cm(范围:3.0~12.7 cm)。术中循生殖静脉定位肾静脉,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两体一面解剖标志定位肾动脉,记录两体一面解剖技术的实施情况、肾动脉解剖特征及其定位时间、血管相关并发症等。不同侧别手术结果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t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4±13.6)min(范围:22~116 min),无中转开放,未发生肝、脾或肠管等副损伤。163例为单支肾动脉,43例为2~4支肾动脉,肾动脉主干之外共检出副肾动脉60支。右侧手术检出副肾动脉的比例为27.9%(29/104),高于左侧手术的13.7%(14/102)(χ²=6.251,P=0.012)。肾动脉主干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80.1%(165/206),因位置偏高,在肾静脉复合体上缘开窗辅助定位占19.9%(41/206)。副肾动脉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76.7%(46/60),因位置偏高,辅助开窗定位占23.3%(14/60)。左侧手术肾动脉定位时间为(21.2±9.4)min(范围:11~43 min),右侧为(17.5±9.3)min(范围:9~32 min),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0,P=0.005)。术中估计出血量(51.8±25.2)ml(范围:20~400 ml),发生4例血管损伤并发症,予以腔镜下处理,1例接受输血治疗。结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LRN中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标志能够准确定位多种位置和解剖类型的肾动脉,肾动脉定位时间较短,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肾动脉 两体一面解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级命名在旋股外侧动脉(LCFA)主要分支命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解剖37具69侧成人防腐下肢标本,观察LCFA的起源以及其主要分支数目、口径、长度、走行分布等情况。使用三级命名对主要分支进行命名并分析主要分支间关系。结果69侧LCFA起源于股深动脉64侧(92.8%)、股动脉5侧(7.2%)。按照三级对69侧下肢标本的LCFA各主要分支进行命名:65侧(94.2%)出现斜向上走行的升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17 ± 0.42)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3.21 ± 0.91)cm;65侧(94.2%)出现近乎水平走行的横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00 ± 0.51)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2.9 ± 1.1)cm;66侧(95.7%)出现斜向下走行的斜支共78支,其中12侧(17.4%)为双斜支,其起始处外径(0.94 ± 0.48)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4.6 ± 2.4)cm;69侧(100.0%)出现近乎垂直走行的降支共72支,其中4侧(5.8%)为双降支,其起始处外径(1.40 ± 0.68)mm,自发出位置入肌长度(11.1 ± 4.6)cm。69侧中,采用一级命名命名者44侧(63.8%)、二级命名17侧(24.6%)、三级命名8侧(11.6%)。结论LCFA主要分支发出位置及形态学变化较大,首次采用三级可以准确命名各主要分支,可行性高,对股前外侧皮瓣血供解剖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三级命名法 解剖学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女性盆底的解剖学特征,简化、组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的手术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四步断离RARC治疗女性膀胱癌(Bca)66例。关键步骤有,断输尿管、断血管蒂、断尿道、断阴道除标本。记录改良技术的应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方式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66例RARC手术均成功,无膀胱或尿道破裂,未见直肠或盆腔大血管损伤。膀胱切除手术时间(60.6±14.7)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为(232.2±63.5) ml,3例膀胱侧血管蒂出血、2例子宫血管出血均有效控制。术后未见迟发性大出血,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阴道残端炎各2例,保守治愈。结论简化的四步断离RARC手术步骤可重复,操作流程优化,安全可行。

  • 标签: 机器人腹腔镜 女性 根治性膀胱切除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超声双显影线定位和常规超声定位在小儿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并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且术中需要持续监测血压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超声引导双显影定位进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对照组在常规超声引导下进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所有动脉穿刺均采用超声引导短轴-平面外进针技术。比较两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超声定位时间、穿刺置管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血管痉挛、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穿刺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10%)、对照组有11例(27.5%)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超声双显影定位应用于小儿桡动脉穿刺中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双显影线定位 桡动脉穿刺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应用体表标志定位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例TIVAP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采用经颈内静脉入路,根据术中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长度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的136例为研究组;采用术中X线定位的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入后即刻的CVC尖端定位优良率以及置入手术时间的差异等,并对右侧与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身高、年龄、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距离因素与CVC留置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TIVAP导管留置长度为因变量,身高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理想导管留置长度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程。结果CVC尖端位于第2肋间、第3胸肋关节、第3肋间时,分别有34.8%、83.3%、95.0%的机率位于正确位置。CVC尖端在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的正确定位机率高于第2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VC尖端位于第3胸肋关节与位于第3肋间时的正确定位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研究组较对照组(未调整导管位置前)可明显提高导管位置优良率(94.1%比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01);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3.04±6.69) min比(42.50±5.5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长度与身高呈线性相关,右侧颈内静脉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159×身高(cm)-1.284(r=0.597,r2=0.356,P<0.001);左侧入路导管留置长度(cm)=0.097×身高(cm)+12.139(r=0.322,r2=0.104,P=0.020)。结论经颈内静脉TIVAP置入手术中,采用体表标志定位,导管尖端对应的体表标志为第3胸肋关节或第3肋间。体表标志定位较术中X线定位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确定导管长度、导管尖端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解剖标志 导管尖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