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作者: 吕春阳 赵云 远丽 屈翔 徐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普外科,淮安 223002,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02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6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治疗对初诊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于北京博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3例初诊乳腺癌患者,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手术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SAS、SDS及SCL-90各项因子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手术治疗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分别为(38.03±8.53)分和(42.17±10.93)分,显著低于手术治疗前[(46.47±11.47)分和(51.01±14.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得分方面,手术后得分分别为(4.52±4.71)、(6.15±5.49)、(3.51±3.26)、(4.52±4.44)、(7.12±6.23)、(1.55±2.03)、(3.18±3.36)、(0.99±1.36)、(2.85±3.59)分,均显著低于手术治疗前[(6.88±6.36)、(10.08±6.77)、(5.99±5.57)、(10.03±8.00)、(12.59±9.78)、(4.12±5.25)、(4.92±4.46)、(2.59±3.60)、(5.84±5.4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因子P=0.002,其余P<0.001)。结论初诊乳腺癌患者在经历手术治疗后其心理状况可获得改善,手术治疗对初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心理状况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枕颈融合角度与下颈椎曲度远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8例寰枢椎脱位或颅底凹陷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利用PACS系统中侧位颈椎X线片对OC2A和C2~C7Cobb角度进行测定,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资料进行收集测量,按照融合角度将患者分为A、B、C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枕颈融合角度与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28例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8.5±12.4)岁;随访时间为(158.25±62.34)个月。5例A组患者OC2A固定角度在10°以内,其术后6个月、术后5年及末次随访时,OC2A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C组患者固定在20°以上,其术后6个月、术后5年及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中OC2A值与C2~C7 Cobb角度呈负相关(r=-0.797,P<0.01)。结论OC2A与C2~C7 Cobb角度明显相关,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时应选取适宜的枕颈融合角度,OC2A以20°以内为宜,超过20°的OC2A可造成下颈椎远期退变甚至反弓。

  • 标签: 枕颈融合 颅底凹陷 颈椎 退行性改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18~64岁劳动力人口经常锻炼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8-12月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抽取13 240名调查对象,本研究纳入其中11 604名18~64岁劳动力人口。采用问卷调查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患病及各类身体活动信息。测量身高和体重。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FPG、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复杂抽样样本加权及数据分析。结果北京市18~64岁劳动力人口经常锻炼率和从不锻炼率分别为23.74%(95%CI:21.51%~26.12%)和64.34%(95%CI:61.66%~66.94%);每日锻炼时间为23.44(95%CI:21.16~25.71)min,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为6.96(95%CI:6.80~7.13)h。随年龄升高,经常锻炼率及从不锻炼率均升高(P=0.006;P<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经常锻炼率增加(P<0.001),从不锻炼率降低(P<0.001);身体活动水平越高,经常锻炼率越高(P<0.001);就业人群经常锻炼率低于未就业人群(P<0.001)、女性从不锻炼率高于男性(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文化程度高为经常锻炼的积极因素(35~岁:OR=0.653,95%CI:0.530~0.804,P<0.001;50~64岁:OR=0.695,95%CI:0.560~0.864,P=0.001;高中/中专/技校:OR=0.679,95%CI:0.593~0.777,P<0.001;大专:OR=0.478,95%CI:0.387~0.590,P<0.001;本科及以上:OR=0.435,95%CI:0.347~0.546,P<0.001),而就业(OR=1.631,95%CI:1.330~2.000,P<0.001)及已婚/同居(OR=1.340,95%CI:1.093~1.644,P=0.038)是经常锻炼的消极因素。结论北京市18~64岁劳动力人口经常锻炼率仍待提高,年龄大和文化程度高为经常锻炼的积极因素,已婚/同居及就业为经常锻炼的消极因素。

  • 标签: 经常锻炼 静态行为 劳动力人口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及衰弱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于2021年7—12月选取北京市9个社区的241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微型营养评估表(MNA)、Fried衰弱表型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2.6%。结果241名社区老年人中,不衰弱的老年人115名(47.7%),衰弱前期的老年人92名(38.2%),衰弱的老年人34名(14.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齿数量为0~9、10~19颗,口腔干燥及缺失的牙齿未完全修复或未修复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从口腔健康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危险因素。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照护机构可将口腔健康状况作为社区老年人衰弱风险的筛查项目,为社区老年人衰弱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老年人 社区 口腔健康 衰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浙南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562例(562眼)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致病因素、致病菌属、用药史、临床体征及治疗方式。结果农民为主要患病人群,共332例(59.1%)。41~80岁年龄段为主,共484例(86.2%)。男女比例为2.7∶1。主要分布地区为温州市鹿城区共65例(11.6%)。植物外伤为主要致病因素,共225例(40.0%)。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163例(41.6%)。413例(73.5%)可见明显溃疡灶。130例(23.1%)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角膜共焦显微镜、刮片镜检、培养鉴定,阳性检出率为95.7%(201/210)。结论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要患病人群,镰刀菌属是主要的致病菌属,植物伤是主要致病因素。联合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刮片镜检,培养鉴定这三者检查能提高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阳性检出率。

  • 标签: 角膜炎,真菌性,外伤性 南部,浙江省 人口学 特征,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β2微球蛋白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东莞东华医院血液净化科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根据β2微球蛋白三分位数水平分为3组,比较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β2微球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β2微球蛋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6例患者纳入研究,三组患者间透析龄、尿量、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素氮清除率(Kt/V)、血清肌酐(CREA)、尿酸(UA)、胱抑素C(CysC)、血镁(Mg)、血磷(P)、血氯(C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CK)、甲状旁腺素(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LED方法进行两两分析,结果表明与低微球蛋白组相比,高微球蛋白组患者的尿量少,eGFR低,透析龄长,Kt/V小,尿酸、CysC、P、PTH水平高,Cl水平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P<0.05)。与低微球蛋白组相比,中微球蛋白组患者透析龄长,Kt/V、CL低,P水平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腹膜透析患者中微球蛋白和透析龄、Mg、P、PTH、CysC、RDW呈正相关,与Kt/V、CL、PLT、尿量、eGFR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FR、尿量、Kt/V、糖尿病、尿素氮(Urea)、CysC、PLT、P、年龄是β2微球蛋白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高微球蛋白水平者尿量少,eGFR低,透析龄长,Kt/V小,提示高血清β2微球蛋白是残余肾功能减退的一个预测因子。eGFR、尿量、Kt/V、糖尿病、Urea、CysC是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β2微球蛋白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第1眼和第2眼手术前后早期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为短期内第2眼手术的意义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白内障中心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8例(96眼),患者眼轴长度≥27.0 mm,近视屈光度<-6.0 D。视力较差眼先手术,间隔2~4周行第2眼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主观视功能(VF)和生存质量(QOL)问卷调查量表评估手术前后VF和QOL变化;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比较术前和术后的客观散射指数值(OSI)以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第1眼和第2眼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第1眼术后1周BCVA(LogMAR)为0.20±0.35,等效球镜度(SE)为(-2.42±0.84)D,第2眼BCVA(LogMAR)为0.57±0.29,SE为(-19.30±4.65)D;VF问卷调查显示第1眼术后1周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周边视野、视觉适应及立体视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16.16、-18.65、-9.79、-9.94,均P<0.001);第2眼术后1周这4项功能均较第1眼术后1周进一步提高(t=-34.32、-14.87、-15.95、-21.36,均P<0.001);双眼术后3个月与第2眼术后1周仅周边视野和立体视功能进一步提高(t=-2.27,P=0.030;t=2.37,P=0.020)。QOL问卷显示第1眼术后1周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心理状况量表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31.52、-21.79、-19.68、-14.16,均P<0.001);第2眼术后1周心理状况量表分值较第1眼术后明显提高(t=-12.50,P<0.001)。OQAS-II检查显示第1眼和第2眼术后1周和3个月OSI均较其术前明显降低(t=17.15、-19.54、9.61、10.18,均P<0.001),MTF cutoff均较术前提高(t=10.58、-11.65、-8.23、-9.15,均P<0.001)。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第1眼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第2眼手术可进一步改善视功能并提升心理健康状况。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高度近视 视功能 视功能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引起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因。因视力收益上的明显优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成为DME的首选方案。早期、强化抗VEGF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个体化治疗的方案,是目前DME治疗的主要策略。由于DME病情的复杂性和抗VEGF药物治疗的局限性,DME治疗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优化治疗方案,加强病程管理,开发新药物,有望提高DME治疗疗效,维持患者收益的视力和视功能。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室内环境中氡平衡因子数值水平和变化范围。方法在南宁市某室内工作场所中,开展了为期1年的氡浓度和平衡当量氡浓度同地点同时连续测量,氡气体和氡子体有效数据获取率分别为99.9%和86.7%。结果测量结果表明,该室内环境中,氡年平均活度浓度和平衡当量氡浓度分别为(50.9±20.7)和(15.5±10.1)Bq/m3,二者均观测到了一致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平衡因子年均值为0.30±0.12,没有观测到日变化规律,但发现平衡因子月均值的年分布同氡浓度及氡子体浓度分布趋势类似,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11月和6月,分别为0.47±0.24和0.19±0.06。结论平衡因子月均值的波动,推测是不同季节室内通风状态不同导致。该结果提示,基于氡气体浓度估算氡暴露年有效剂量时,平衡因子取值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度,应该谨慎。

  • 标签: 氡浓度 平衡当量氡浓度 平衡因子 连续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围手术期的症状变化规律,为预防和降低MG患者手术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因MG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腺切除术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G症状对机体生理及生活的影响程度,制定了“MG动态分型标准”,按照MG症状轻重被划分为0~Ⅳ型;对每位患者入院时、术前和术后3个时间节点的症状按“动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分别统计入院时、术前、术后各型的例数。通过对每位患者型别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MG患者围手术期症状变化规律。结果(1)入院时分型:0型12例,Ⅰ型42例,Ⅱ型32例,Ⅲ型12例,Ⅳa型5例,Ⅳb型1例。(2)术前分型:0型44例,Ⅰ型34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术前症状减轻68例(65.4%,68/104),术前症状稳定36例(34.6%,36/104);无症状加重者。(3)术后分型:0型49例,Ⅰ型21例,Ⅱ型11例,Ⅲ型10例,Ⅳa型9例,Ⅳb型4例;33例(31.7%,33/104)术后症状较术前加重,在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中,术后第1天加重5例(15.2%,5/33),术后第2天加重9例(27.2%,9/33),术后第3天加重13例(39.4%,13/33),术后第4天加重4例(12.1%,4/33),术后第5天加重2例(6.1%,2/33)。结论MG患者入院时病情程度不一,经过个体化围术期处理后,半数以上患者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手术后MG症状会因手术及麻醉影响出现一过性的症状加重现象,加重期多在术后第1~3天。合理选择低风险MG患者进行手术,避免术后加重期其他影响因素的叠加,有望减少MG患者术后危象的发生。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临床分型 胸腺切除术 加重 变化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性和近5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PICU 2017至2021年收治的25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一般情况、致病病原、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病原覆盖及近5年变化趋势。据初始抗感染病原覆盖性分为覆盖充分和不充分2组,据脓毒性休克发病时间分为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2组,据是否合并基础病分为有基础疾病、无基础疾病2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病原学、治疗及住院病死率差异。结果257例患儿中男162例、女95例,年龄36(12,117)月龄。病原阳性率64.6%(166/257),住院病死率27.6%(71/257)。共检出阳性病原样本208份,细菌最多(57.7%,120/208),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8%,67/120);病毒次之(26.0%,54/208)。99.2%(255/257)的患儿初始抗感染使用了抗菌药物,47.1%(121/257)使用了碳青霉烯+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合并基础疾病和院内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患儿3种及以上抗细菌药物联用比例分别高于无基础疾病和社区获得性休克组患儿[27.4%(49/179)比14.1%(11/78),29.4%(52/177)比10.0%(8/80),χ2=5.35、11.56,均P<0.05]。近5年初始抗感染药物使用(碳青霉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由52.5%(21/40)降至41.3%(19/46)、病原覆盖充分比例由40.0%(16/40)提高至58.7 %(27/46)。结论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初始抗感染抗细菌药物使用比例高,院内获得性和存在基础疾病患儿使用种类多。近年抗细菌药物联用有减少趋势,但病原覆盖充分性提高,选药更趋合理和精准。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抗感染药 微生物学 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凝血四项的参考值范围,并分析年龄对其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单胎分娩的4 974例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的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以其中2 322例无并发症的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第2.5~97.5百分位数为本研究的参考值范围,分析高龄对其影响,比较此参考值范围与正常非孕妇女正常值的差异,分析相应范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 322例无并发症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的P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0~13.9、9.6~12.3 s,AP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6~35.3、22.4~30.9 s,Fib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4~5.0、3.0~5.7 g/L,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0~19.0、11.5~18.4 s。与妊娠早期比较,妊娠晚期PT、APTT和TT显著缩短,而Fib显著升高(P均<0.001)。2 322例正常孕妇中,非高龄孕妇妊娠早期PT、APTT及妊娠晚期APTT均长于高龄孕妇;其妊娠早期TT及妊娠晚期PT、TT均短于高龄孕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 974例孕妇中,与非孕妇女正常值范围纳入的孕妇相比,本研究妊娠早期PT、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APTT的参考值范围纳入的孕妇例数更多,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妊娠晚期PT参考值范围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更高而早产发生率较低;妊娠早期Fib参考值范围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Fib参考值范围内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均较高(P均<0.05)。结论孕妇凝血功能随着孕周增长显著增强,且高龄和非高龄孕妇间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P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0~13.9、9.6~12.3 s;AP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2.6~35.3、22.4~30.9 s;T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0~19.0、11.5~18.4 s;Fib的参考值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妊娠 妊娠并发症 年龄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不同时段阴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体检的月经规律的健康育龄期妇女11例,分别在月经期(第2~3天)、卵泡中期(第7~8天)及黄体中期(第21~22天)留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及菌群分析。结果(1)阴道菌群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月经期高于黄体期、也高于卵泡期,而大多数(10/11)入组妇女的阴道优势菌自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逐渐向乳杆菌属优势类型转化。(2)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阴道菌群的动态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4种类型:稳定型(优势菌属不变)、更替型(优势菌属替换)、转化型(优势菌属比例变化)及反复型(卵泡期恢复正常乳杆菌属优势后、黄体期再度出现菌群优势类型向月经期的反复)。(3)阴道菌群丰度差异分析显示,月经期普氏菌属尤其是二路普雷沃菌显著增加。结论(1)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演变过程说明健康阴道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具备动态变化及自我恢复的能力。(2)普氏菌属在阴道机会性致病菌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月经周期 阴道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卒中类型。研究显示,对脑温、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等进行多模式监测,有助于SAH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文章就SAH发病后脑温变化和机制以及亚低温治疗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温 脑损伤 颅内压 低温,人工
  • 简介:摘要近年来近视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针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随着OCT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原本不易观测的脉络膜结构及变化得以清晰展现,脉络膜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笔者将对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血流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在近视的防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方法及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

  • 标签: 近视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肺功能长期变化的发展轨迹,确定哮喘患儿出现长期肺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定期随诊,并完成肺功能检测的14岁以上哮喘患儿,收集其肺功能资料及临床信息。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LCGM)拟合哮喘患儿肺功能发展轨迹,建立不同的轨迹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确定肺功能长期变化危险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哮喘患儿173例,年龄6~17岁,获得肺功能测定1 160例次。拟合4条1秒率(FEV1/FVC)潜分类轨迹:持续高水平组、高于平均水平组、低于平均水平组、持续低水平组,其病例数分别为27例(15.6%)、66例(38.1%)、66例(38.1%)、14例(8.1%)。不同轨迹组患儿的FEV1/FVC在每一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高水平组各年龄段的FEV1/FVC均在90%以上,其余各轨迹组FEV1/FVC随年龄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低于平均水平组的FEV1/FVC在青春期后下降至80%以下;持续低水平组的FEV1/FVC均值在学龄期后即下降至80%以下,至青春期接近70%。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MMEF)的轨迹和波动情况与FEV1/FVC相似。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与持续高水平组相比,典型哮喘患儿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11.940倍(P=0.008);多重致敏患儿的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单一致敏的7.462倍(P=0.015);未规律用药患儿肺功能处于持续低水平组的风险是规律用药者的6.337倍(P=0.035);男童肺功能轨迹处于低于平均水平组的风险是女童的6.186倍(P=0.002)。结论6~17岁哮喘患儿的长期肺功能变化可确定4条不同轨迹:持续高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持续低水平;近半数患儿的长期肺功能轨迹处于低水平,较多患儿在青春期,少数患儿在学龄期出现持续性气流受限;典型哮喘、多重致敏、未规律用药、男性是哮喘患儿长期肺功能降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轨迹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T1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 three dimensional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3D-T1 MPRAGE)序列及FreeSufer软件测量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研究颞叶内侧癫痫(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的杏仁核体积变化。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102例MTLE患者(病例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双侧海马、杏仁核的体积,以对照组体积的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作为阈值来判断海马及杏仁核的异常。根据海马体积是否正常,将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组、海马正常组中杏仁核肥大(amygdala enlargement,AE)患者按致癫侧分为L组、R组,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双侧杏仁核体积比较,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海马正常组-L组、海马正常组-R组及对照组同侧杏仁核进行比较;HS组-L组、HS组-R组及对照组同侧杏仁核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发现,海马正常组-L组、海马正常组-R组双侧杏仁核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L组、HS组-R组双侧杏仁核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L组中右侧杏仁核体积大于HS组-R组及对照组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组-R组左侧杏仁核体积大于HS组-L组及对照组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正常组-L组中左侧杏仁核体积大于海马正常组-R组及对照组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正常组-R组右侧杏仁核体积大于海马正常组-L组及对照组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1 MPRAGE可以准确测量杏仁核体积,同时MTLE中海马正常患者存在致癫灶同侧的AE,HS患者存在致癫灶对侧AE,表明杏仁核可能参与了MTLE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颞叶内侧癫痫 海马 杏仁核体积 磁共振成像 T1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和青少年血清锌、铜、硒浓度和铜/锌比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166例近视儿童与青少年[近视组,其中110例男孩,56例女孩,年龄(13.78±4.21)岁]以及150例同期视力正常的儿童与青少年[对照组,其中87例男孩,63例女孩,年龄(12.37±4.82)岁]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测定其血清锌、铜、硒水平并据此计算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铜/锌比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近视儿童与青少年的血清锌、硒水平较对照组降低[(0.83±0.27)mg/L比(1.06±0.32)mg/L,(41.05±9.07)µg/L比(47.19±8.36)µg/L],铜/锌比值较对照组增高[(1.18±0.32)比(0.98±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血清铜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及青少年血清微量元素间不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近视儿童与青少年血清抗氧化微量元素锌、硒水平降低,铜/锌比值增高,这提示儿童与青少年的近视进程可能与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

  • 标签: 近视 微量元素 铜/锌比值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线粒体分裂、融合在心脏中的变化,探讨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在ROSC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复苏后(post-resuscitation, PR)4 h组、PR 24 h组、PR 72 h组及假手术(Sham)组,Sham组6只,其余每组12只。以窒息法诱导建立大鼠CA模型,CA 6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各组动物分别在ROSC后4 h、24 h、72 h行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Drp1、Fis1、Mfn1及Opa1的蛋白表达,行RT-PCR法检测Drp1、Fis1、Mfn1及Opa1的mRNA表达,检测心肌组织ATP水平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并通过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结构。定量资料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PR 4 h和PR 24 h组,Drp1和Fis1的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Mfn1和Opa1的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 72 h组Drp1、Fis1、Mfn1及Opa1的蛋白及mRNA表达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PR 4 h和PR 24 h组心肌组织ATP水平[(8.57±0.44) nmol/g protein vs. (4.53±0.76) nmol/g protein,(8.57±0.44) nmol/g protein vs.(5.58±0.58) nmol/g protein]及线粒体呼吸控制率[(3.45±0.32) vs. (2.47±0.38),(3.45±0.32) vs. (2.97±0.24)]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PR 72 h组ATP水平[(8.57±0.44) nmol/g protein vs. (7.73±0.95) nmol/g protein]及线粒体呼吸控制率[(3.45±0.32) vs. (3.39±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R 4 h组可见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PR 72 h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CA/ROSC后早期的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参与了复苏后心肌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受损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