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1992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共15 856例。按照患者有无血栓将其分组,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选择随机森林(RF)、贝叶斯(Bayes)、决策树(DTC)及梯度提升树(GBDT)4种常用算法构建VTE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院内患血栓与否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将原始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比较上述方法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真阳性率(TPR)和精确度,评估不同模型在VTE临床诊断中的效能。根据研究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程度进行重要特征排序,筛选VTE的重要预测特征。结果RF、Bayes、DTC和GBDT模型AUC分别为0.89,0.86,0.68,0.71,TPR分别为0.29,0.44,0.38,0.66,精确度分别为0.97,0.94,0.95,0.76;其中RF模型AUC最大,精确度最高。对各VTE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分析表明,血栓病史可以作为不良结局的首要预测因素。RF模型重要临床特征排序为:血栓病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剂量、最后一次葡萄糖测定结果、术后首次葡萄糖测定结果等。结论RF模型在创伤VTE风险预测中的精确度最高,能够为VTE预防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人工智能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0日。通过检索得到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纳入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不同类型TBI患者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重型TBI患者不同预后结果的相关文献。观察健康人群和轻型TBI患者与重型TBI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以及重型TBI预后良好和重型TBI预后不良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同时按照可能引起异质性的特征对作者的国家、文献质量和损伤严重程度等进行亚组分析,评估亚组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1 438例研究对象。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和轻型TBI患者(WMD=-6.42,95%CI-9.95~-2.88,Z=3.82,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WMD=-8.77,95%CI-10.28~-7.25,Z=11.37,P<0.01);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轻型TBI患者(WMD=-4.07,95%CI-9.53~1.39,Z=1.46,P<0.05),提示轻型TBI患者是引起异质性的主要来源。重型TBI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重型TBI预后良好患者(WMD=-4.48,95%CI-7.39~-1.58,Z=3.02,P<0.01)。结论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和轻型TBI患者,低白蛋白含量提示重型TBI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白蛋白类 颅脑损伤 预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度创伤首次输血时间用血情况及预后分析,以探讨规范大量输血协议(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MTP)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重度创伤73例。以重度创伤从受伤到患者输注血制品的时间差为Δt,根据Δt将患者分为首次输血4 h内组(n=26)和大于4 h组(n=47),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采用入院后的首次血常规﹑TEG﹑传统凝血等指标及Δt对73例重度创伤28 d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不同预后重度创伤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患者以28 d死亡区分,42例为死亡组,其余31例为存活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血小板(PLT)、纤维蛋白聚合功能(Angle)、血小板聚集功能(MA)、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则明显增高(P<0.05或P<0.01);73例重度创伤有26例首次输血时间4 h内,而47例在首次输血大于4 h,比较发现首次输血4 h内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明显减少(P<0.01),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73例重度创伤凝血相关指标判断28 d病死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bg是患者28 d病死率的风险因素(P<0.05),Δt是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P<0.05),其他指标对重度创伤预后无明显影响。重度创伤Δt预测28 d死亡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74(95%CI,0.653~0.895)(P<0.01);Fbg预测的28 d生存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16~0.854)(P<0.01)。结论4 h内首次输血可以明显降低重度创伤的28 d病死率和减少血制品的使用,Δt和Fbg分别对28 d死亡和生存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规范的MTP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重度创伤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公立医院 快速反应小组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性体蛋白嗜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1(NALP-1)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脑脊液中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2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脑脊液中炎性体蛋白NALP-1表达水平,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创伤性脑损伤患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ALP-1和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创伤性脑损伤患脑脊液中NALP-1表达(1.64±0.52)高于对照组(0.94±0.28,t=7.1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LP-1高表达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得分(26.4±5.4)分、脑挫伤比例(76.62%)、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77.27%)高于低表达组[(22.3±4.5)分、23.38%、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4.135、9.586、7.424,P<0.05)。年龄[比值比(OR):2.175,95%可信区间(CI):1.167~8.767,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1,95%CI:1.101~3.794,P<0.05)、NALP-1(OR:2.841,95%CI:1.675~10.717,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OR:1.215,95%CI:1.056~3.627,P<0.05)、APACHE Ⅱ得分(OR:1.615,95%CI:1.314~5.485,P<0.05)是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脑损伤脑脊液中NALP-1表达增加,且表达量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

  • 标签: 炎性体蛋白 嗜中性白细胞 碱性磷酸酶-1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颅脑创伤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的147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其中男112例,女35例,年龄36(26~48)岁。测定TBI发生后第0、1、3、7天的血浆TAT含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做多组间比对,用Mann-Whitney 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对;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患者数据连续比对;用ROC分析TAT预测TBI患者30 d内不良事件的诊断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风险比(HR)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各组内的第0、1、3、7天间比较显示,TAT水平均表现为第0天>第1天>第3天>第7天(χ2值分别为95.612、133.555和132.453,P值均<0.001)。不良事件组的第0、1、3、7天的TAT水平高于病情稳定组(U值分别为959.0、321.0、36.0、1.0,P值均<0.001)。在病情稳定组中,重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1.0,P值均<0.001),第3、7 d的TAT水平与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42.5、272.5,P值分别为0.486和0.065);中型亚组第0、1天的TAT水平高于轻型亚组(U值分别为0和280.0,P值均<0.001),第3、7天的TAT水平与轻型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628.0、647.0,P值分别为0.826和0.996)。ROC显示,第0、1、3、7 d的TAT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8.75、29.05、17.25和13.85 ng/ml时,预测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分别为86.8%、94.3%、100.0%和100.0%,特异度分别为71.3%、78.7%、91.5 %和96.8%;生存分析显示,高于上述临界值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累积概率显著增高;Cox分析显示,第0、1、3、7天检测TAT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HR分别为1.818、2.257、3.526和4.813(P值均<0.001)。结论血浆TA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AT持续增高能反映不良事件风险,可作为综合预判TBI患者病情发展趋势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创伤性脑损害 凝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者244例(丙泊酚组138例,七氟醚组106例)。收集两组人口学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的影响。结果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醚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较低,七氟醚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较多,术中失血量较多,GOS不良转归率较高(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TBI患者年龄、入院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及脑挫裂伤)、入院GCS、入院颅脑CT基底池受压及中线移位程度、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及术中液体出入量(晶体液、胶体液、自体血、异体红细胞、异体血浆、失血量及尿量)与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密切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入院诊断、GCS、入院颅脑CT所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移位情况、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术中液体出入量等混杂因素后,丙泊酚组与七氟醚组间住院期间生存率[比值比(odds ratio, OR)=2.02, 95%CI 0.81~5.02, P=0.13]、GOS不良转归率(OR=1.50, 95%CI 0.72~3.13, P=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维持麻醉比较,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术后转归无不良影响,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可安全地用于TBI患者

  • 标签: 二异丙酚 七氟醚 颅脑创伤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生存率
  • 作者: 彭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烧伤代谢的复杂性和对其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重症烧伤患营养疗效不甚理想的核心因素,对烧伤代谢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提升营养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往基于能量消耗的烧伤代谢分期对物质代谢关注不够,因而难以全面描述烧伤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烧伤代谢组学、生理组学和临床检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并结合烧伤临床分期的病理生理特征,将重症烧伤患的代谢过程分为4期,并针对其代谢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营养治疗策略与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烧伤营养疗效提供依据。

  • 标签: 烧伤 代谢 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67例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死亡组和治愈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实验室指标、抗菌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治愈组患者是否有肝病、入院休克、多处肢体损伤、入院白细胞、血小板、pH值、白蛋白、乳酸、谷草转氨酶、肌酐、降钙素原、肌酸激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入院乳酸(OR=0.628,95%CI:0.461~0.855,P=0.003)、白蛋白(OR=1.330,95%CI:1.062~1.667,P=0.013)、肌酸激酶(OR=0.999,95%CI:0.998~1.000,P=0.016)、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OR=0.118,95%CI:0.015~0.938,P=0.04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入院乳酸和肌酸激酶水平高、白蛋白水平低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12 h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对于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救治,医护人员需在早期动态评估这些预后因素,并早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创伤弧菌 脓毒症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在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骨科于2019年9—12月收治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9—10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12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全管理,干预组在常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进行安全管理。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患者满意度量表来评价其应用后效果。结果术后3 d及出院时干预组患者HAMA评分分别为(17.6 ± 3.4)、(11.5 ± 2.7)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3.3 ± 4.3)、(14.3 ± 3.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919、6.912,P<0.001);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以术后1 d调查评分为基线,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各维度评分较基线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6~6.558,P<0.001),对照组患者出院时各维度较基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51~6.445,P<0.05);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7%(4/60)、13.3%(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60,P<0.01);患者住院满意度,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0%(57/60)、90.0%(5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6.008,P<0.001)。结论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提升患者参与安全行为的态度增加参与积极性,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 标签: 患者参与 患者安全 创伤性骨折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在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骨科于2019年9—12月收治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9—10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12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全管理,干预组在常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进行安全管理。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患者满意度量表来评价其应用后效果。结果术后3 d及出院时干预组患者HAMA评分分别为(17.6 ± 3.4)、(11.5 ± 2.7)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3.3 ± 4.3)、(14.3 ± 3.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919、6.912,P<0.001);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以术后1 d调查评分为基线,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各维度评分较基线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6~6.558,P<0.001),对照组患者出院时各维度较基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51~6.445,P<0.05);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7%(4/60)、13.3%(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60,P<0.01);患者住院满意度,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0%(57/60)、90.0%(5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6.008,P<0.001)。结论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提升患者参与安全行为的态度增加参与积极性,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 标签: 患者参与 患者安全 创伤性骨折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疼痛感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按其护理方式分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32±1.21)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42±1.20)岁。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依从性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02±0.02)分比(2.35±0.24)分](P<0.000 1),观察组依从性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0 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比30.00%(9/30)](χ2=7.680 0,P=0.005 6)。结论临床在治疗创伤性骨折时,可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升其依从性,降低并发症。

  • 标签: 创伤性骨折 全面护理 疼痛感 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严重烧伤会导致持续性的代谢亢进,研究显示尽早开展肠内营养治疗与改善严重烧伤患预后、降低病死率、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和感染性并发症等存在相关性。本文介绍了严重烧伤患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营养益处及非营养益处(维持肠黏膜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及促进创面愈合)、营养治疗介入的时机和途径、能量评估方法及营养监测等,旨在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营养支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脑损伤患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执行功能与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获得性脑损伤患进行执行功能表现测试(EFPT)及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检查,观测指标为EFPT各任务的得分及时间,LOTCA测试中的定向力、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检查以及注意与集中能力的得分。为探讨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疾病特点对EFPT测试结果的影响,将46例患者分别进行分组。①按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②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③按受教育年限分为≤12年组和>12年组;④按不同疾病性质分为脑外伤组及脑卒中组;⑤按不同损伤部位分为左侧、右侧与双侧病灶组。然后进行各组间比较,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疾病性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不同疾病特点对EFPT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而判断各因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青壮年组的烹饪得分、服药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中老年组,青壮年组的打电话时间、服药时间及支付账单时间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受教育年限>12年组的烹饪得分、支付账单得分、EFPT总分明显高于受教育年限≤12年组(P<0.05);脑外伤组的支付账单得分(Z=-2.19,P=0.03)和EFPT总分(Z=-1.69,P=0.02)明显高于脑卒中组(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发病部位的受试者在EFPT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PT总分=13.84-4.12×受教育年限+5.06×年龄+4.48×疾病性质,其中年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最大。除服药得分外的其他三项任务得分及EFPT总分,与LOTCA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注意与集中及总分呈低中度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31~0.64(P<0.05)。结论年龄越大,执行功能越差;受教育程度越高,执行功能越好;脑外伤对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对脑卒中更严重;执行功能与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及注意与集中程度有关。

  • 标签: 执行功能 认知功能 执行功能表现测试 影响因素 获得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特重度烧伤患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市六所医院ICU收治的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46例特重度烧伤患,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ICU时烧伤程度、白细胞、乳酸、48 h乳酸、肌酐、白蛋白、尿量、血钙、入ICU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及90 d预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对预后(死亡情况)的影响。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入院时,白细胞、肌酐、白蛋白、尿量、SOFA评分和入ICU当日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烧伤程度、乳酸、48 h乳酸以及血钙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白蛋白与48 h乳酸水平是特重度烧伤患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年龄、白蛋白水平、48 h乳酸水平是影响特重度烧伤患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初步评估特重度烧伤患的预后。

  • 标签: 特重度烧伤 乳酸 白蛋白 年龄 COX回归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因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正逐步成为神经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疾病。PTSD后的睡眠障碍会减弱治疗效果,影响患者的预后。而针对睡眠问题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PTSD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提示关注PTSD后睡眠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PTSD发生率及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较少关注PTSD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及其机制。近几年发表的多篇与应激及睡眠障碍相关的文章,为理解PTSD后睡眠障碍的特征及其潜在机制提供了线索。本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后发现,PTSD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岛叶、海马及内侧前额叶皮质之间功能连接的变化相关。此外,PTSD患者慢纺锤波的平均相位差减小可能反映了丘脑皮质环路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未来PTSD的客观诊断、探索以睡眠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本文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对PTSD后睡眠特征的改变和可能的神经环路机制进行系统综述,为未来PTSD后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新型特异性干预靶点筛选提供潜在方向。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对重症脑损伤患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脑损伤患84例。根据患者最终生存状态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ONS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两者联合预测重症脑损伤患死亡的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脑损伤患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重症脑损伤患死亡风险的模型。结果最终存活组61例(72.6%),死亡组23例(27.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术后12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NSD、N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死亡的ONSD最佳截断值为5.5 mm,NSE最佳截断值为21.75 ng/mL。两者联合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7(P<0.0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5%。术后12 h的ONSD和GCS评分是重症脑损伤患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9.713(95%CI:1.192~79.147)和0.492(95%CI:0.318~0.763),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ONSD是重症脑损伤患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NSD和NSE两者联合时预测患者死亡的效果最好。

  • 标签: 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在压力性损伤患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泗水县人民医院住院部2019年1月至12月接收的压力性损伤患4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72.15±7.68)岁;2020年1月至12月接收的压力性损伤患4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71.84±8.22)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参考2016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关于压力性损伤的分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NPUAP压力性损伤分级及压力性损伤面积。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的NPUAP分级均优于干预前(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NPUAP分级(正常26例、1期12例、2期7例、3期2例、4期0例)优于对照组(正常15例、1期13例、2期 8例、3期4例、4期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的压力损伤面积均低于干预前(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压力损伤面积低于对照组[(2.61±1.12)cm2比(3.48±1.3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缩小压力性损伤面积,促进压力性损伤愈合。

  • 标签: 分级护理 压力性损伤 NPUAP分期 损伤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