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应压力泵对预防普外科腹腔镜手术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们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3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人术后返回病房后立即使用感应压力泵按摩双下肢,每次60分钟,每12小时一次。对照组病人每2小时给予翻身一次,按摩活动双下肢一次。结果实验组发下肢静脉为2例,对照组为11例,P<0.05。结论在临床上普外科腹腔镜手术后给予感应压力泵治疗能有效预防静脉形成。

  • 标签: 感应压力泵 普外科腹腔镜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偏瘫侧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偏瘫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静脉形成的偏瘫侧肢体肿胀明显消失,未进一步加重患者脑出血的程度。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高血压合并偏瘫侧下肢静脉形成疗效及安全性满意。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34例盆腔手术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围手术期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加强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益。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本院100例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5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则进行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在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结果进过系统化的护理,研究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具有可比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妇科肿瘤术后静脉栓塞的主要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静脉栓塞的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发生妇科肿瘤术后静脉栓塞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方式、术后卧床时间、输血与止血情况、输液情况等,探讨这些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妇科肿瘤术后静脉栓塞发生率为18.44%,针对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从药物护理、操作护理、功能训练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预防,可大大降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1例患者继发肺栓塞并造成死亡,发生率为0.97%。结论妇科肿瘤手术的围术期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发现可能诱发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抗凝、纠正贫血、患肢护理、溶栓治疗、功能训练等多种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应用,降低下至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 标签: 妇科肿瘤 深静脉栓塞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手术术后24小时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000IUqd×3天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预防血栓措施,只在发病后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13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溶栓治疗7天均痊愈出院,对照组有1例手术取栓,4例治疗1周后仍有血栓存在,8例痊愈。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上有效,可以提高下肢静脉的治愈率。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钠 预防治疗 重度子痫前期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形成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成效。方法以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126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探讨对象,且于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采用彩色多普勒实时观察病变处的超声影像。结果126例患者中,股静血栓27例、胫前与胫后静脉41例、腘静脉9例、血栓处于大隐静脉与髂外静脉交汇点16例、双侧下肢静脉33例。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下,病灶超声影像表现为血管内径明显增宽,伴有低回声血栓,经加压检查,血管官腔并不变扁,超声影像显示血管官腔内血流充盈缺损或无血流信号。本研究对象经我院开展溶栓与抗凝治疗方案后,超声复查结果显示血栓已显著缩小,血管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畅通度已提高。结论彩色多普勒在下肢静脉形成诊断和疗效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师早期判断下肢静脉提供依据,便于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护理在防治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7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A组及B组两组,每组35例。A组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B组接受预防性围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D-二聚体(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B组D-D明显低于A组(P<0.05),且DVT发生率比较,B组同样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护理可显著的降低术后DVT的发生情况。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并发多发性静脉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护理措施,并复习相关文献。PICC置管为肿瘤化疗及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但其有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血栓,应即刻拔管,进行溶栓和/或抗凝等治疗,护理重点为认真实施溶栓和抗凝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溶栓过程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栓塞征象,并做好体位护理及饮食指导。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对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术中行脾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对照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腹腔引流液量、导管留置和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形成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栓形成率约为3.1%,对照组血栓形成率高达36.7%。结论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静脉形成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断流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CDFI用于外周动静脉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58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外周动静脉疾病的患者,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7例,对58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看两者的相符程度。结果经CDFI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后,得到相符的程度为96.55%。结论CDFI用于外周动静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与手术病理的结果相符程度高,可以用作外周动静脉疾病的诊断。

  • 标签: CDFI 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PTE)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易患因素、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诊断的44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TE患者存在易患因素,以下肢静脉形成为最常见,其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CT肺动脉造影(CTPA)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早期积极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提高对PTE的认识对及时准确诊断PTE具有重要意义;CTPA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应严格按指南进行。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DIC组;选取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疑似DIC组;选取高凝倾向性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高凝倾向组;选取同期健康检查合格的人群共计30例,设置为健康对照组。对以上组别受检对象给予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结果凝血因子Ⅷ活性检出值方面,DIC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检出值方面,DIC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检出值方面,DIC组明显高于疑似DIC组、健康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能够对患者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凝血 抗凝 纤溶功能 检测 血栓 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将入住我院治疗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组。常规CT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然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就临床表现相比,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咳嗽、咳痰、心悸、发热、胸腔积液等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就顽固性右心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相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若出现顽固性右心衰或者双下肢不对称水肿时,应警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进一步检查,从而明确诊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CT诊断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骨损伤大鼠静脉发生后的细胞因子变化及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定量打击装置定点打击大鼠股骨外侧,造大鼠下肢股骨损伤,石膏固定后早静脉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干预组,通过ELlSA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栓形成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ICAM-1水平的变化,同时,WB法检测模型大鼠血管内皮中IL-6,NF—KB,TNF—a,vcAM-1,ICAM-1n1&NA的表达情况,旨希望发现骨损伤后静脉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干预组造模大鼠进行抗凝预防治疗,观察血栓发生情况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NF-KB,TNF-a,VCAM-1,lcAM-1变化和细胞内皮中IL-6,NF—KB,TNF-a,VCAM—I,ICAM-1nlRNA的表达情况,分析抗凝药物预防效果及预防血栓的机制。结论:骨损伤大鼠静脉形成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发生明显变化,与细胞内皮相应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具有-定的联系,-而通过溶栓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IL-6,TNF-a,NF-KB,VCAM-1,1CAM-1水平,其抗凝机制上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损伤 静脉血栓 细胞因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下肢气压治疗用于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妇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采用双下肢气压治疗进行护理,以及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4d肢体周径及下肢静脉(DVT)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双下肢气压治疗治疗的观察组术后14d肢体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下肢气压治疗用于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性护理,明显降低了下肢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下肢气压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妇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取得的控制效果。方法针对我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心管理部门所管辖区域运用的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理论思维为指导理论所取得防控效果。对我区防控管理部门辖区内2012年1月—12月内传染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以及通过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进行防控的理论,辖区内2013年1月—12月传染病发病率和发病类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该理论思维后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1种,发病率为11.8%,发病频率降低;没有运用该理论思维前传染病发病类型为14类,发病率为19.2%,两者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运用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有利于控制传病的发病频率,缩小发病种类的范围,取得良性的控制效果,有利于保障人们公共安全,稳定社区环境。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控制 理论思维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情况进行临床探讨分析。方法对2012年9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检查测定,其中10例患者被确定为肺血栓栓塞症,对这10例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几率是5%,死亡率是20%,同时表明肺血栓栓塞症多在脑卒中发病后2-3周内出现。结论研究表明,肺血栓栓塞症在急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中发生和死亡的几率都较大,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偏瘫患者 肺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管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静脉置管术的17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行静脉穿刺置管均取得成功,其中1例外院带入护理效果良好。置管10-60d之后由于系缝不牢固导致1例患者导管滑出,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之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形成、静脉炎等并发症,置管结束之后伤口愈合情况均良好。结论针对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有利于增强手术效果,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置管术 护理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