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脑内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内肿瘤患者,男50例、女30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岁;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来发现患者颅内病变的实际部位。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脑内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脑内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保证MRI设备图像质量,确保MRI图像的真实可靠,以满足临床诊断对图像质量的需求。依据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以及医疗诊断对MRI技术的要求,采用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对图像信噪比、均匀性、伪影、几何畸变、层厚及空间分辨力等性能参数进行周期性测试;按照数据偏差的严重性将检测周期规定为3~6个月。将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各项系统性能是否达到质量评价标准和稳定性质量保证,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保证影像质量,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发现更优的测试方法。通过对MRI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MR图像。

  • 标签: 质量控制 图像性能测试 质量参数 测试模块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影像学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推进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核磁共振 CT检查 急性胰腺炎 临床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152例细微、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CT和MRI、X线检测骨折的位置,实行阳性检出率、总检出数量的计算,观察比较细微、隐匿性骨折经CT、MRI诊断的效果。结果CT诊断骨折126例,阳性检出率82.89%;MRI检查,T1WI检出阳性率93.42%(142/152),T2WI检出阳性率100%(152/152);CT、MRI对细微、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应用于细微、隐匿性骨折诊断中,显影率较高,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 标签: 细微骨折 隐匿性骨折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胰岛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试验对象选自我院60例胰岛素瘤患者,对所有患者首次进行多层螺旋CT,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结果60例患者由临床病理学结果确诊为胰岛素瘤,CT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59%、77%、64%、73%、71%;磁共振成像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5%、86%、83%、90%、88%。结论磁共振成像对胰岛素瘤敏感性、准确率等较高,有利于提高胰岛素瘤的临床检测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胰岛素瘤 应用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疾病种类将其分为A组(n=43,大血管病变组)和B组(n=42,心脏病变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为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结果B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82.9%,差异不明显(P>0.05);A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7%、4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大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临床作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以及常规核磁共振检查,并经病例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60例(其中肝转移瘤19例,肝囊肿12例,肝血管瘤21例,肝癌8例),分析患者肝脏肿瘤中ADC值的差异。结果肝脏良、恶性病变之间的ADChigh值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囊肿与肝血管瘤之间、肝转移瘤与肝癌之间ADChigh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良、恶性病变之间的ADCperf值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血管瘤和肝囊肿之间ADCperf值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脏病变的ADC10b值以及ADC3b值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脏肿瘤的ADClow值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b值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恶性肿瘤鉴别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过程中分析核磁共振技术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共400例脑梗死病人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CT检查,研究组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比较两组数据并分析总结。结果对照组200例病人中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共有152例,CT共查出80例,准确率是52.63%;研究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共有154例,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出135例,准确率是87.66%。两组结果比较,X2值是5.146,P值是0.023。在研究组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中,脑外周出血型、混合型出血、脑深部血肿型和不规则出血型的确诊率是91.26%、85.91%、100%与87.45%。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能精确地判断梗死类型与区域,防止出现漏诊和误诊,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意义